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蜀相     
<正>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2外柏森森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4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译文]诸葛亮丞相的祠堂在哪里呢?它在锦官城外呀!那里长满了森森的古柏。祠堂的台阶上碧草横生,春意盎然;树上的黄鹂鸟轻声鸣啭,悦耳动听。但是丞相啊,丞相已经作古了。想当初,刘备三顾茅庐,频频造访,希望能够得到丞相的辅助,以平定天下。丞相深受感动,竭尽全力,不辞辛劳,帮助蜀国开创基业,忠心服务刘备,又辅佐了他的儿子刘禅。只可惜大业未成,丞相就去世了,让后世的英雄人物无限感慨,泪湿衣襟。  相似文献   

2.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 每次读到这首诗,我的心中都会涌起莫名的感动。我仿佛依稀看到他的身影,闪动于战局之中,矗立于朝堂之上,那么高大,那么从容,一份傲然于天地的正气,一种胸有百万兵的风度。一位德才兼备人人叹服的名士,一个鞠躬尽瘁令人惋惜的良才。他便是响彻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卧龙”──孔明。 不知谁说过,没有孔明便没有三国。所有知道他的人都说他是个神。孔明,八卦阵图的传世之作,使得多少人…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创作背景,把握重点词语和景物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古抒怀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2.问答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重点】把握重点词语和意象,体会作者的思  相似文献   

4.
曾建辉 《考试周刊》2014,(56):40-40
本文详细介绍了《蜀相》教学设计过程,对《蜀相》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做了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叁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鹉空好音。三顾须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元,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公元七五九年,杜甫颠沛流离,偕眷属来到成都,在西郊盖起一座草堂住下来。大约是第二年的春天,他游览成都的武侯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芳千古的好诗。这首诗,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诗的开头两句,以极为关切的语气,自问自答,点出武侯祠的地理位置,同时表明诗人寻访名胜古迹的迫切心情。丞相即诸葛亮,他是三国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感受杜甫对诸葛亮的崇仰钦佩之情,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2.抓住本诗的特点,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全诗,体会杜甫对诸葛亮其人的崇仰钦佩之情。难点:深刻领悟诗人对诸葛亮深沉笃志的追寻与凭吊之情。  相似文献   

7.
一、学情分析和教学设想 古诗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在鉴赏古诗时,学生对课文把握透彻,领悟深刻;但是,单独做题时,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8.
王磊 《学语文》2011,(6):21-2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杜甫的思想感情。2.把握关键字词,分析景物意象。体味诗歌意境。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吟诵,感知诗歌的音韵之美。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感情。2.教师适当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讲析和讨论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人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义的典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这句名言曾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他也是杜甫最景仰的历史人物之一。杜甫曾用多首凭吊诗篇,抒发他对诸葛亮的衷心敬慕,表达他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蜀相》一诗亦如此。  相似文献   

10.
文老.我们常说诗和画是相通的,就是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诗和画怎能体现相通呢?我想,画的形象和色彩,我们可以直接看到,我们可以通过读画,体会到诗的意境;诗呢,我们只能通过诗的语言来想象画的形象和色彩。这即是诗画相通又是诗画的不同。比如说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虽然没有看到画,但是读了这两句诗,一幅非常壮观的画面就生动地出现在脑海当中。然而,我们看的仅仅是  相似文献   

11.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冬,杜甫经由同谷(今甘肃成县),于岁暮到达成都.次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他专诚拜谒了武侯祠,写下了沉挚悲壮、气雄干古的《蜀相》一律.这是一首以咏古为题材的爱国诗.杜甫一生有着伟大的政治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但在他学成求仕的阶段,也就是他的青壮年时期,  相似文献   

12.
关注近几年的全国卷高考真题,可以发现对比鉴赏题出现的频率很高。为了更充分地备考,在平时教学中也应把对比分析法带入课堂,例如《蜀相》一课,可以从三点作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从文本解读的角度看,任何一篇文本的解读,都不可能完全基于认知的层面去进行,必然还需要情感的支撑。某种程度上讲认知与情感对应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但无论是工具性与人文性,还是认知与情感,在实际教学当中的体现似乎都呈现出一定的先后顺序,往往总是先工具而后人文、先认知而后情感,笔者以为这是不妥当的。真正有效的教学应当是认知与情感水乳交融、工具性与人文性齐头并进的。当传统语文教学已经将认知落实的淋漓尽致的时候,在文本解读的时候需要努力的一点就是将情感元素激活,要在情感的支撑之下去解读那些经典的文本。  相似文献   

14.
《蜀相》是杜甫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安史之乱以后,公元759年,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  相似文献   

15.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春天,杜甫拜谒了成都武侯祠,写下《蜀相》一诗。诗歌以"蜀相"作为题目,说明丞相这个身份在诗人心中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登上丞相之位是古代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杜甫一生就怀抱"致君尧舜上"的梦想,故杜甫主要是借此诗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愿。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用了杜甫《蜀相》一诗: 丞相阔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相似文献   

17.
《蜀相》和《登高》均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杰作。两首诗分别作于公元760年和公元767年,即“安史之乱”前后,艺术地再现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生活境况,不仅从形式上展现了近体七律的无穷魅力,而且比较完整地诠释了杜甫晚年的心理变化,从中可管窥当时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  相似文献   

18.
在“诸葛”姓氏这个大家族中,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莫过于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而汉族复姓“诸葛”这个大家族是否同出一宗,笔者在此不予探讨,本文只就“诸葛”复姓的渊源以及诸葛亮的世家,作一初步考证,谬误之处恳请史学同仁匡正。1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因其足智多谋、鞠躬尽瘁,而成为一个千百年来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历史人物。他是“诸葛”复姓大家族中的无庸争议的佼佼者。但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诸葛”复姓的渊源,则颇多歧见。“诸葛”复姓渊源说,在我国史籍中,始见于左丘明的《世本》:“有熊氏之后,为…  相似文献   

19.
从韩礼德的人际功能出发,分析唐代诗人杜甫《蜀相》一诗的五种英译文,从中可以看出语气、评价均具有人际意义,并对比了五种译文中人际意义的传达是否到位,以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20.
《登高》《蜀相》代表着杜甫七律的最高成就。教学这两首诗,仅仅就诗论诗是不够的。应该学习这两首七律,使学生在读过《春望》的基础上,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有一个初步的领会,对七律臻于完美的形式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