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知识创造的复杂适应系统角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知识创造系统的适应性主体是知识单元及其拥有者的组合体,从而利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建立知识创造系统的刺激反应模型,并分析知识创造的过程和机理.  相似文献   

2.
学习型组织的复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分析了学习型组织的复杂性杌理;指出学习型组织中的主体具有主动性和活力,组织与环境问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初步建立了学习型组织的层次结构模型及复杂适应模型;阐明知识管理是学习型组织复杂性的要求:指出知识管理对学习型组织的重点是组织战略、知识交流、分工与合作以及知识聚合等方面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组织知识创造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知识创造能力的开发,成为增强组织竞争力与提高组织绩效的战略基点.在系统回顾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突破过去研究的思维限制,在对组织知识创造SECI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克服了SECI模型的不足,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角度结合SECI模型对知识经济时代下组织知识创造动态复杂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模型整合和创新,组织及其成员积极改变自身的认知,创造并共享组织内外知识,指导组织行为,进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构建了组织知识创造的CAS-SECI全新模型,这一创新对组织知识创造机制的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组织知识系统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的知识系统主体是组织知识创新的实践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复杂适应系统(Comp lex Adaptive System,简称CAS)理论对组织知识系统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提出知识系统是复杂适应系统;进而研究知识主体的复杂特性,结合CAS主体模型,初步构建了基于CAS理论的知识系统主体模型,并对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组织知识创造障碍分析及综合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Nonaka的SECI知识创造螺旋模型,并从本体论角度分析了组织知识创造的四种障碍,即个体方面、群体方面、组织方面和组织之间的障碍,最后提出了克服障碍的组织知识创造综合系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探明政府数据开放(Open Government Data, OGD)知识创造机理有助于推动其价值实现。[过程/方法]基于创造力成分模型识别出OGD知识创造主体、过程活动及影响因素,构建OGD知识创造机理模型;进一步构造OGD知识创造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与模拟探究OGD知识创造活动与影响因素间的复杂关系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结论]OGD知识创造包括两类主体、5个阶段活动以及4类影响因素(11个具体要素),各影响因素及具体要素通过不同路径作用于OGD知识创造,并由此提出OGD知识创造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知识链组织间合作知识创造的动因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组织参与知识链组织间合作知识创造的外部环境动因和内部动因,接着从劳动分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知识分工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知识链组织间合作知识创造的优势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8.
基于CAS理论的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链是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CAS).文章从CAS的四个特性(聚集、多样性、流和非线性)和三个机制(标识、内部模型和积木)的角度探讨了知识链组织间知识创造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企业国际并购知识吸收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吸收能力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是形成和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现代企业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由于国际并购是一种复杂性组织的复杂组织行为,加之文化障碍、技术障碍、组织障碍和知识距离的客观存在,将会对国际并购中的知识吸收能力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和并购战略效果。在跨文化、跨组织、跨环境背景下,客观、系统地分析国际并购企业自身的知识吸收能力状况是至关重要的。研究将基于知识管理、企业能力、组织学习、国际并购和复杂性等学科理论,提出符合国际并购特点的知识吸收能力内涵、知识要素及影响因素,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知识吸收能力提升仿真模型,并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0.
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是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为探讨知识创造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网络、信任、规范、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之间的理论模型。通过分层回归分析,以178个样本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证明:网络、信任和规范对知识创造有正向作用,知识共享在信任与知识创造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本研究结论为组织通过提高社会资本和知识共享提升知识创造能力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1.
组织中的知识冲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知识资源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根源于知识异质性的冲突在企业组织中变得越来越普遍,这就迫切需要有一个跨越知识管理和冲突管理的全新的知识冲突管理框架来应对这一问题。从组织中的知识类型分析入手,探讨了知识冲突的根源、类型和过程,以期为组织中知识冲突的分析及管理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关于建立中国科学院预算拨款制度的研究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先  曹凝 《科研管理》2000,21(2):98-100
本文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工作的管理 ,提出了建立完善预算拨款制度是实现机关管理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的有效方式 ,也是提高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目前科研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的重点。作者探讨研究了建立完善预算拨款制度可以产生双重管理效果 ,一是转变机关管理的职能 ,从微观事务性管理解脱出来 ,考虑一些战略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 ;二是使研究单位的领导有更多的自主权 ,实现他们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3.
技术创业企业知识创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重鸣  田茂利 《科研管理》2006,27(6):28-31,79
知识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强有力的战略武器,知识管理日益受人重视。大量实证研究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过程,并充分肯定和强调知识创造过程的地位。本文以Nonaka提出的知识创造过程模型为基础,对知识创造过程中的四个环节(社会化、外部化、联合化和内部化)、知识创造过程的四个影响因素(能力、性格、信息冗余和领导等)以及对知识创造过程和组织创造力产生缓冲作用的任务特征变量等三个方面作了案例研究,进一步证实和拓展了Heeseok Lee和 Byounggu Choi 2003年提出的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4.
在Nonaka等提出的SECI模型基础上,借鉴顿悟学习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以量子学习模型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基于顿悟的量子知识创造模型(Q-SECI模型),进而提出知识创造力和知识集成力概念来分析Q-SECI模型知识创造螺旋跃迁机制,并结合企业组织学习的管理实践加以验证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社交新时代的到来使企业内正式及非正式网络互动问题愈发突出。主流理论往往将企业内正式及非正式因素割裂开来讨论;而少数尝试分析组织内正式和非正式网络互动的研究还停留在概念界定不完整、研究关系静态的阶段,难以反映正式和非正式网络互动影响企业的全貌。CAS理论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在系统分析以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CAS视角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了企业正式及非正式网络互动适应环境的现象、机理、权变情境等问题,构建了企业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网络互动适应环境相关问题的理论框架,希望从根本上推动主流理论关注组织内正式及非正式因素整合,弥补现有研究存在不完整和静态的不足,并为实践界设计正式和非正式网络适应环境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复杂性理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许多传统学科所借鉴利用.本文在简要介绍了复杂性理论给知识管理所带来的新发展后,对知识管理、组织学习和复杂性理论的结合应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文章认为,任何一个学习型组织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的复杂自适应系统,而组织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管理中知识的生命循环过程.并对三者结合的产物--开放式企业进行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知识创新如何从知识涌现中生成的问题,引用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理论,通过分析知识涌现系统的复杂适应性,构建了知识涌现系统运行机制的循环模型和互动模型。循环模型模拟了在交互环境下,通过适应度的改变知识主体群落最终生成知识主体区室群落进而实现知识创新的知识生成过程,互动模型模拟了知识主体适应度逐渐增强的具体变化过程。该系统运行机制模型有助于知识主体优化知识管理策略,提升持续性的知识创新能力,为进一步研究知识涌现与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客户协同创新的复杂性及主体刺激—反应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小磊  杨育  曾强  梁学栋 《科学学研究》2009,27(11):1729-1725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是由客户、专业设计人员等多种主体构成的复杂协同知识工作网络。针对客户协同产品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借鉴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刺激一反应模型,结合产品创新的知识创造特征,构建了客户协同产品创新主体的刺激一反应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了各创新主体的行为机制,为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系统的开发及创新过程的优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Creating knowledge within a team for developing new products and services is considered a primary means for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Drawing upon the socio-technical perspective, we investigate the blended effects of social (learning culture, teamwork quality, and knowledge complexity) and technical (IT support) factors on team-level knowledge creation and team performance. We propose a model that features synerge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social and technical factors in this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 The model was tested by utilizing data from a field survey of industry managers. The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between social and technic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eam-level knowledge creation and, in turn, team performance. Our findings can be used to develop socio-technical initiatives to enhance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eam-level knowledge within firms.  相似文献   

20.
知识管理的组织基础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我国企业开展知识管理必须从知识管理的技术基础结构、知识化和组织基础三方面入手,缺一不可。技术基础结构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提供合适的硬件环境基础;知识化是企业内促进知识生成(创新)、知识共享和知识使用的化。本对知识管理的组织基础进行研究,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组织结构要按照知识管理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二是建立知识管理的职能部门;三是知识管理发挥作用的软环境基础,即建立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