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哲学的文化研究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哲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是向着文化研究的转变。理性、知识、真理、意义都隶属于一定的文化。因此,不同的文化领域、地域、民族、社会有着不同的合理性标准;知识或其理既是信念或陈述同实在的某种关系,又是文化的产物,不同的文化产生截然不同的知识;一切意义都是人的意义,都是文化意义;这里的人不是现代哲学的主体,而是文化世界中的行动者。哲学的文化转向牵连着西方文化的危机,对于这种危机,当代西方哲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跨文化审美为研究视角,浅析东西方哲学对美的阐释并重点分析《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哲学所蕴含的美。将西方古典哲学、基督教哲学以及西方近代哲学等理论与道家哲学理论作比较,发掘并探析《道德经》和西方哲学中关于美的概念的文化共性。为今后《道德经》的跨文化传播、中外文化对话提供借鉴意义,并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从痛苦到超越》在序论中便开宗明义:“我们试图通过这本书的评介和批判来揭示叔本华与尼采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及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并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说明叔本华与尼采哲学的理论实质。”众所周知,叔本华和尼采是极有特色的哲学家,他们跨越了一个世纪,成为20世纪西方哲学的思想来源之一。这一特点给两位哲学家穿上了神秘的外衣,使人难以捕捉他们思维跳动的脉搏。许多评介叔本华和尼采的文章让人感到不知所云,原因在于没有把他们置于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加以全面考察,从中揭示他们在哲学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普遍发生了转向,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观被认为是这一时期不可逾越的巅峰。在这种哲学观的影响下,奥斯汀和塞尔逐步从全新的视角探讨语言哲学问题,建立并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本文从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角度出发,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背后的语言哲学思想,并指出了两者在语言的意义及存在方式上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5.
蒋宏 《新闻界》2007,(1):111-113
21世纪是怎样的世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社会学派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界定。在笔者看来,从哲学角度而言21世纪仍然是一个发展与矛盾并存的世纪,各个国家乃至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着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对着种种发展中的困难、矛盾与冲突;从政治角度而言21世纪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求有利于自身综合实力提高而不断调整内外战略与战术的世纪,寻找整体平衡与局部突破是一种趋势;从经济角度而言21世纪仍然是以经济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世纪,知识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物质流、货币流、信息流、人才流仍然遵循“马太效应”的法则,但并不否认“和谐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平衡的作用;从科学技术层面而言21世纪是生物化学的世纪,是数字化、网络化的世纪,是学科大交叉与大融合的世纪,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快速融合、又快速更替的世纪;从文化角度而言21世纪是呼吁多元文化、宗教共存、倡导人类和民族文化生态和谐的世纪,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和传媒文化产业从文化产品、传播渠道、版式与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纪;从人类生活角度而言21世纪是更加强调人类生存环境优化的世纪,人类比以前任何一个世纪都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忆伟 《新闻世界》2013,(10):335-336
语言与文化共同发展,相互依存,贯穿于人类整个历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中西方不仅存在语言的差异,也存在着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思维方式、礼仪风俗、生活习惯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问文化上的差异。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这种语言,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与之共存的文化,使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同步发展,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康德的唤醒下——20世纪西方哲学/[美]汤姆·洛克摩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本书追随康德的思路,重估20世纪西方哲学的四大主要流派——马克思主义、英美分析主义、美国实用主义和欧陆哲学,并认为这四者在20世纪的发展和演变都是出于对康德  相似文献   

8.
罗家伦和他同时代的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家.都诞生于20世纪初那个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特殊年代.他们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在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中得以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而虽然身处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却依然进发出令人炫目的文化光芒。  相似文献   

9.
文化也一定要全球化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我们有很多人把现代文化跟西洋文化画上了等号,其实这个等号是不能成立的。20世纪30年代那场讨论里面也有很多人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他们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即现代化不等于欧化.或者西化。所以有的学者这样讲了.他说科学化、近代化和欧化不是同一个意义。所以我们虽然需要科学化、近代化,但不必欧化。还有学者这样讲.现代化可以包括西化.西化却不能包括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由季羡林先生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纪学人文丛”是一套学术与文化价值含量很高的丛书。从书收人了季羡林、钟敬文、金克木、周振甫、蒋孔阳、贾植芳、王朝闻、张中行八位学者的学术文集。他们都是我国当代人文学术界涵泳古今,贯通中西的著名学者,各自在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中卓有建树、“世纪学人丛书”以自选集的方式集户展示了他们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抒陈了他们漫长的学术生活中的心得与体验。_这些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财富,在迎接新世纪到来之际,对于进一步弘扬祖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u建设,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堪称…  相似文献   

11.
颜色作为全世界都通用的最简单的也是最直观的符号,却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中往往代表了不同的潜在含义。相同的颜色本体往往在不同的文化中的意指和代指也意义相去。而对于这种语言的误导机制,中国文化对颜色有一种独到的理解,颜色并不是本身颜色的含义,更多的是其潜在意义,一种社会约定俗成意义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虽说关于“符号(表达式)/意义”的探讨源远流长,如先秦公孙龙子的“白马非马”,但将意义问题凸显为思考的核心,并形成一系列自成体系的意义理论,则始于20世纪勃然兴起的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如果说古代哲学是本体论(如柏拉图的“理念”),追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而近代哲学是认识论(如康德的“纯粹理性”),追问人们何以知道世界的本质;那么现代哲学就是语言论或符号论,追问我们怎样表述我们所知道的世界本质。这就是常说的西方哲学的第二次“转向”,而弗雷格就是导致这一转向的关键人物。他发表于1892年的著名论文《论意义和意谓》,为意义理论奠定了第一块思想基石。  相似文献   

13.
郑璐淳 《大观周刊》2012,(18):18-18,15
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从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相似文献   

14.
王曼 《大观周刊》2012,(31):41-4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礼貌用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各民族都有它的不同表达方式,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礼貌是人的自觉行为,由人自觉、自愿地遵守,但礼貌的内涵和标准却是因文化而异的,无论在任伺国度里,和任何民族的人交往,以礼待人,正确使用礼貌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艺术。礼貌原则是交际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同遵守的原则。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礼貌用语的异同,揭示它们的语用差异,可以进一步理解礼教用语的这种文化差异性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文学有共同处:他们都是以语言为工具,以记述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为对象,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但是,它们又是两种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本质属性不同,所运用的手段不同,所担负的社会职能不同,故不能相混淆。新闻是通过报道事实来反映和评价现实社会生活、表达舆论的一种社会  相似文献   

16.
说“正色”——《说文》颜色词考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方的语言文化学和语言哲学都比较注意颜色词和知觉之间的关系,因为这除了与文化有至为密切的关系外,还是人的知觉、认知、心理、重新识别与语言之间关系的很好的例证。戴维·E·库珀说:“在不同的社会里颜色词确实有很大的差别。这一点并不奇怪。据估计一般的人能够鉴别光谱上大约七百多种不同的颜色;然而在大多数语言里,常用的颜色词只有一小撮。这意味着每个颜色词都是色谱上很大一块的标记,每一块都包含许许多多深浅不等的颜色。但是没有理由认为所有民族会以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公孙龙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早的语言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其学说不仅包含着语言哲学的最初萌芽,而且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哲学水平,其中不乏一些深刻的洞见和领悟。本文基于公孙龙的原著和已有的相关研究,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客观公正地考辩了公孙龙的"白马论",公孙龙因"疾名实之散乱",故把"白马论"等论辩推行开去,以"审其名实,慎其所谓"为理论旨归。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学说并非像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都是诡谲之谈和错误思想。  相似文献   

18.
自本世纪以来,在西方的哲学王国中,分析哲学由诞生而逐步成长壮大,直到蔚为大观,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仅凭这样的表面现象,也应该对这样一个哲学派别加以关注和研究。但是,由于分析哲学所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都不同于传统的哲学,加之在这个哲学流派的内部的主要哲学家之中只有对象和方法的一致性,而无太多的观点的一致性,这样就呈现着非常芜杂和繁难的局面,致使一些人望而却步,不敢问津。《当代分析哲学》([美]穆尼茨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紧紧抓住分析哲学所关注的逻辑、语言哲学和本体论问题,以各个阶段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为主  相似文献   

19.
语言启蒙行动宣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颂 《现代传播》2001,(6):54-57
我们祖国的文化宝藏,源远流长,璀璨辉煌。 我们祖国的语言传承,丰富优美,蕴涵深广。 当令世界,语言总为民族争光,哲学已向语言转向。 新的世纪,语言雄踞文化层面,理性催动悟性张扬。  相似文献   

20.
林爽 《新闻窗》2014,(6):96-96
今天,当代哲学由方法论研究转向本体论研究,新闻理论也追根溯源,开始从经验实践性研究转向本体论研究。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思想主张把以人的生存活动为核心的社会存在作为本体,并以此区别于以与人分离的,抽象的物质或精神作为本体的古代原始的本体论思想。 什么是新闻本体论?这一在新闻传播当中最重要但却往往被忽略的课题,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这个问题让我突然有了很多感慨和深思。过去我们对新闻学理论的研究绝大多数的方向都是新闻的实践,这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固然重要,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