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晓生于1930年。1952年他任新文艺出版社编辑。1955年5月,因胡风冤案的牵连而被捕入狱,狱中生活加重了他的肺病。由于不断吐血,张中晓在1956年获“保外就医”。对他来说生存不是目的,他要思考,他有不息的追求。为了能看到书报,他常在书店、路边的报栏站几个钟头阅读。在极端的精神寂寞与生活艰难中,他除了读书,就是写。他太穷了,甚至  相似文献   

2.
诞生于1916年的甘惜分老师今年迎来了他的百岁之年,作为他的学生,我在衷心祝福他健康长寿的同时,自然会回顾起与他的交往和友谊,感念他所给予的关爱和帮助。我从196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为甘老师的学生,迄今已整整50年了。特别是后来我又在1978年成为他首批招收的两个研究生之一(另一个是童兵),2003年我又作为引进人才回母校任教从而成了他的同事,可以说在他教过的学生中,我是同  相似文献   

3.
1977年秋,有次去拜望钱鍾书先生,看来他比较悠闲,交谈也比较轻松。1972年他开始写作的皇皇巨作《管锥编》至1977年已脱稿,正在等待中华书局编辑出版。而1978 年,就明显感到他的繁忙。这年夏天,《文艺报》筹备复刊,我曾与他联系,恳请赐稿支援,均无结果。是年9月,他应邀赴意大利出席第二十六届欧洲汉学会。这是他三十多年后第一次出访,行前的准备工作够忙,特别是他在会上将作《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的专题发言,更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个期间,他又插空编选文艺理论集《旧文四篇》,更是忙中加忙了。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11月11日,金阳县档案局办公室里人声鼎沸,地久拉日如释重负,忙前忙后,他要感谢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帮他找齐了他参加工作的所有相关材料。他坦言,就是这些材料,他一年就多了1万多的收入,就是杀条牛来感谢大家,他也愿意。地久拉日这几个月从对坪镇到金阳县,跑了十多趟,就为了他自己退休的事,可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是不给他办退休手续,因为他属于县商业局解体时的下岗失业人员,是在领了工龄补偿后自愿辞职回乡,后又补交了养老保险的人员。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只有他1991年的下岗失业证明材料,而他是1976年参加的工作,相差15年,工资一年要少拿1万多。就这样,他先后  相似文献   

5.
刘悦 《大观周刊》2010,(30):40-40
2000年,他怀揣300块钱还有那小小的梦想。只身到北京寻找他人生的未来,那年.他18岁。2000年。他凭借着坚持不懈的奋斗与努力.成为昆明TOP ONE昆都店店长,今年,他28岁。  相似文献   

6.
大半天地在校园里转悠,报社里常常不见他的身影;黄昏时分,那胖乎乎总是带着笑意的面孔照例在办公室里出现了。没看他怎么忙乎,第二天的文汇报上总有他的报道见报;有时一、二版同时刊发他的新闻稿。这就是文汇报教卫部记者张自强。一些青年记者惊异于他的发稿量,称他是“高产记者”。他从事新闻工作34年,一直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创出了优异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他1987年发稿140篇,1988年发稿143篇,1989年、1990年分别发稿  相似文献   

7.
老新闻工作者冯英子同志年已古稀,他学习和工作的劲头,却不减当年。 1932年,他参加了新闻工作。1937年,经范长江同志推荐,担任《大公报》战地记者。抗日战争期间,他在报界当过记者、编辑、主笔、经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中有人要给他参谋街头,聘他担任《民国日报》主编和《和平日报》经理,他都谢绝了。最后,他毅然去香港,在夏衍主办的《周末》报工作。1953年回上海后,先在《新闻报》后调《新民晚报》工作。他擅长写通讯,也擅长写杂文。前几年,他参加全国记协组织的“长江行”采访活动,写了一系列生动的通讯,汇集出  相似文献   

8.
刘子芳同志是许昌县档案局副局长,认识他的人戏称他为“年轻的老档案”。说他年轻,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年轻人的工作态度和热情;说他“老档案”,是因为在他43年的生涯中,已在档案战线上勤奋耕耘了22年。爱岗敬业忘我工作1983年,刘子芳同志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县档案局工作,一干就是  相似文献   

9.
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的当天,28岁的亨利·戴维·梭罗,毅然离开了喧嚣的城市,搬进了离波士顿不远的一个小湖——瓦尔登湖畔的一栋他亲手盖起来的小木屋里,宣告了他个人的生活与精神上的“独立”。小木屋里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件家具。他在湖边种豆、打猎、伐木、收获,也在湖边倾听、观察、沉思和梦想……他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独立生活了两年半的时间,当他认为他已达到了他的那个简化生活、回归自然的实验的目的时,他就走出了林子,重新回到了城市。以后他又花了几年的时间整理那些笔记。9年后,即1854年,他的《瓦尔登湖》出版问世。 这本书是梭罗的人生哲学和文学才华的集中体现,真正  相似文献   

10.
王建辉     
1958年,陈翰伯转入出版界工作,被任命为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这一年他44岁。虽然是半路出家搞出版,可他是一位老资格的革命者,又是从新闻界跨到出版界的,所以思想起点应该说是很高的。从这一年起他就与出版连接在一起。他曾经说过他一生有两个阶段,叫做“青春办报,皓首出书”。他在商务的  相似文献   

11.
他走了,真地走了吗? 案头上,他剪辑的一摞摞资料,似乎还留有余热。办公室里,他栽培的扶桑、兰草,依然绿叶莹莹,生机勃勃。然而,他走了,真地走了. 他走得那样急促:4月10日住进医院,6月17日就因胰腺癌溘然长逝,结束了61年的人生历程。他走得又是那样安详、坦然、无愧、无憾。他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个坚强的新闻战士,也是一位性格开朗,语言恢谐的好同志。早在1952年,他就开始在河南日报编辑部工作。先后任助理编辑和编辑,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1957年那场政治运动中,他受到不公正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和编辑工作叶至善我的父亲叶圣陶生于1894年,1988年逝世。他在晚年说:如果有人问他的职业,他就回答说,他的职业是编辑。在一生中,他做编辑工作的时间最长,超过了60年。他进商务印书馆正式当编辑,是1923年年初。在这之前一年,他和朋友们一同编...  相似文献   

13.
标题中提到的人物杨景忠,不是达人显贵,他是一名老兵,一位新中国培养的医务工作者,却有幸在工作中三次与共和国的三位总理结下一面之缘。那是他的幸福时刻,也是终生难忘的回忆。杨景忠是山东文登人,1945年入伍,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他多次立下战功。1956年春天,他相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号召来到新疆。1958年,他考入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又回到新疆工作。1964年调克州人民  相似文献   

14.
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江志顺,1945年生于四川安岳,1963年参军,次年开始从事摄影工作;1971年调入解放军报社,现任主任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组织委员会副主任。他勤奋好学,于1983年考人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摄影专修科进修两年,从理论上丰富了自己。22年的记者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他的汗水挥洒冰峰海岛,他的辛劳投入换来了丰硕果实,先后有80多幅摄影作品在全国各类影展、影赛中获奖。1987年首届十佳新闻摄影记者中有他,1990年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有他,1991年抗洪救灾优秀摄影工作者中也有他……江志顺的摄影代表作品有《三代人》、《山村的节日》、《奶奶,你猜猜》、《生死线上》、《中华健儿勇闯虎跳峡》等。——编者  相似文献   

15.
1922年,一个20岁的俄罗斯犹太青年沈石蒂,两手空空抵达上海;35年后,他离开上海时,行李中有两万余幅他在上海拍摄的照片。这既是他的最美时光的记忆,也是上海一个时代的表情。再也没能回到上海的沈石蒂,在54年后,通过他的老照片,造访这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城市  相似文献   

16.
闲读偶记     
吴冠中散文选吴冠中是著名画家。他的绘画,既继承中国传统,又吸收西洋技法,通过艰苦探索,卓然成为大家,影响达于海外。1993年,法国文化部曾授予他法国文化最高勋位(他于1946年去法国留学,专攻绘画,1950年回国)。绘事之余,他也写文章。很多文  相似文献   

17.
1.费孝通我同费孝通相交几十年了。在这多变的几十年中,我们共荣辱,同欢乐与忧患。我于1978年底得到平反,他比我晚一年两年。在他获得平反之后,曾发下志愿,誓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他说:“我的口袋里只有十块钱了。”意思是说他想要做的事情太多,而他的健康状况有限,不能不量力而行罢了。事实证明,他的“十块钱”不是放在“口袋”里,而是存在银行生利息。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几乎走遍除西藏而外的全中  相似文献   

18.
2004年2月,一张调令把他从机关工委调到档案局任局长,他自从1982年调档案局工作,就与档案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他从一名普通干部成长为单位领导,三进两出档案局,每经历一次岗位轮换,就增加他对档案事业的一份热爱。他想,既然档案事业选择了他,他就应该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倾注自己所有的才华和智慧、心血和汗水,去开拓与进取。  相似文献   

19.
水杉 《兰台内外》2006,(5):50-51
(一) 1954年,牛小鹏出生在北京市的一个干部家庭。1970年初中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第3501军用被服厂,成为了一名缝纫工。这适合女人干的活,他一千就是8年。1979年3月,他和深爱他且大他4岁的刘陆结为百年之好。  相似文献   

20.
以最新挖掘的中外档案资料为基础,对谭卓垣在岭南学校(岭南大学)的求学与工作经历重新加以考察与辨析。文章指出,1912-1918年,他在岭南学校高等小学与中学就读6年。1918-1922年,他在升格后的岭南大学就读4年,获文学士学位。大约从1919年9月起至1922年2月,他在岭南大学图书馆勤工俭学,接受特嘉女士的指导。1922年春季起,他尚未毕业就成为岭南大学图书馆的正式员工,历任副馆长、馆长,直到1937年夏离开。在此期间,他两度休假,一次赴海格学院执教1年(1924-1925学年),一次赴美留学3年(1930-1933学年)。他全身心投入到岭南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中,在馆藏建设与参考服务两个方面用力尤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