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新闻周刊》2006,(38):26-27
著名作家端木蕻良曾经说过:“我国第一部诉诸视觉的长篇小说.是《红楼梦》。” 端木的意思是.红楼之前的中国小说.如《三国》《水浒》等.大抵是用来听的。无论是章回的形式.还是写的方法.都适合给说书人做底本。《金瓶梅》对写人情细事有所发展,但标明“词话”,还是说唱文字的继续。唯独《红楼梦》画面感、立体感极强.读之好像置身在全景电影中一般。[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在浩浩荡荡的红学研究队伍里,有一项内容可能是红学家们所忽略,却是我们新闻人所注意到的,那就是《红楼梦》中多次提到“新闻”这个词语,几次言及新闻的相关内容,并且与现代新闻有了很多相近的特性,这对于我们考查新闻的起源和发展,探讨新闻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红楼”的真实与猜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少有一本书,能像《红楼梦》一样引发如此多的争议。从书中的人物到主旨,从结构到结局,这部小说留给人们的谜团远比它所写到的内容多。正如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部《红楼梦》。[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对于参演的好多人来说,86版的《红楼梦》老留在他们心口上.太疼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越剧《红楼梦》.无论哪个版本.都没得过国家大奖.但它却代表了越剧的巅峰和历史[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关德洪 《新闻知识》2007,(10):76-77
20年前,由著名导演王扶林执导的电视剧《红楼梦》吸引了亿万观众,长播不衰,成为经典;20年后,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将重回大观园,再谱新《红楼》:北京电视台携手中影集团,投巨资,请名导,在世界范围内海选演员。  相似文献   

7.
自从第一版《红楼梦》成功拍摄之后,没有人敢再次重拍这部不朽的著作,如今北京电视台宣布要重拍,称得上勇气可嘉.但当"选秀"这项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的活动开始向经典名著《红楼梦》进军时,不得不让人多了几分担忧.一些父母公开表示"现在孩子进演艺圈,当童星成功容易得多",因而不惜一切代价着力打造"娱乐童星".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周刊》2006,(38):24-26
近日,随着重拍《红楼梦》及海选主要演员的喧嚣,关于《红楼梦》的种种民间记忆和学说纷争再次成为大家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曾成为中国文学中使用最频繁、地位最显赫、最红的政治道具。而关于红楼的研究.更是在百年来无论遭受打击还是受到追捧.始终经久不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何卫国 《现代传播》2014,(4):96-100
上海是我国早期红楼电影摄制重地。受海派文化开放性、世俗化、个性化与商业性的影响,早期上海红楼电影既有古装片,也有时装片;几乎都以宝黛爱情、"红楼二尤"故事为中心,体现了鲜明的反封建婚姻制度的时代主题;在情节构建上也颇为新奇,为后世《红楼梦》影视改编积累了经验。上海红楼电影还非常注重广告宣传,影片公司发行的《〈红楼梦〉特刊》为早期红楼电影的摄制、发行与观影活动等留存了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名著改编使得经典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红楼梦》文本的复杂性,本文第一部分内容为"原著"辨析;第二部分分析改编是否契合原著的思想内涵,即尊重原著的精神价值的度的问题;第三部分分析改编是否符合原著的人物形象及情节;第四部分分析改编是否诠释了原著的艺术风格。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努力为影视剧改编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大观周刊》2006,(35):16-17
“胡玫?……” 如果上街随便拉住一个观众。马上向他说起这名字,被问者很可能会眼前一懵并且非常陌生;可只要我再一改口提及新近筹拍的电视剧新版《红楼梦》、《雍正王朝》或者《汉武大帝》。被问者可能又会眼前一亮.然后说:“噢!想起来了……是个女导演?” 就是这个女导演。已经热播过的两部大戏无论《雍正王朝》还是《汉武大帝》播出之后都反响强烈而且争议巨大。可一到这时.胡玫又会主动躲到幕后,安安静静地观察、关注所有观众的反应。当她接任电视剧新版《红楼梦》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关注时,媒体上又恰恰最难找到她的踪影。[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林黛玉是一头紫色的长发,惜春的头发也是韩国漫画中随处可见的“碎发”,秦可卿则袒胸露臂……时下的图书市场,刮起了一股强大的历史名著“改编”风潮,给四大名著注人当代的时尚元素.以求“适应青少年的阅读特点,增加卖点”。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我国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之一,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汇,展示了绚丽多彩的封建文明,如衣饰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娱乐文化、医药文化等等,是曹雪芹一生的呕心沥血之作。其巾的成就是红学和曹学研究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红楼梦》中蕴含各种思想,几乎每一行业都可以在该书中找到本行业的话题,例如企业家们在讨论王熙凤的管理思想,以对企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7月26日下午,宁夏图书馆和新消息报社合作的暑期重档,第49期塞上人文论坛盛大开讲。这次隆重请出的是我国著名作家、著名红学家刘心武先生,他带来的讲座是多年的心血之作——红楼梦真相。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北京电视台为重拍电视剧《红楼梦》举办的“红楼梦中人”全球华人选秀活动,把中国经典名著与火爆的选秀形式嫁接起来,制造了2006年度规模不小的一次文化事件。  相似文献   

17.
龙飞 《北京档案》2005,(6):38-38
正值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之际,来自2005年4月7日<南方周末>的一则报道读来却使人格外沮丧.素有新中国电影摇篮之誉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偏在这当口消逝了:占地28公顷的老厂区已有21公顷土地被置换了出去,90%以上的艺术人员被解除了劳动关系,整个长影厂被扒拉得"像一个工地,遍布着白色的垃圾袋和砖石瓦块."  相似文献   

18.
那样雕栏玉砌、曲廊回绕的中国.只能出现在70年代李翰祥所编制的红楼的梦幻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2007年9月29日上午10时,一场葬礼在长春市息同举行:葬礼虽然简单、低调,但人们悼念的逝者,却绝不是个简单的人物,而是一位给几代人带来深远影响的“英雄”。他,就是近半个世纪之前在电影《林海雪原》中扮演杨子荣的长春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王润身。  相似文献   

20.
张卓 《青年记者》2007,(20):53-53
据有关数据显示,被称为2006年最大规模主流文化事件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演员海选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后,全国总共报名选手超过25万人次,可谓"盛况空前"。一时之间,"红楼"选秀成了热门话题,未拍先火可谓赚足了眼球。对此社会各界褒贬不一批评的声音更是一浪高过一浪。选秀活动结束至今依然余波不断,传出导演胡玫不满最终结果要重新选角的各种消息,似乎真的是闹剧一场。但经过详细调查和分析之后,笔者认为轰轰烈烈的选秀活动毕竟从很多方面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