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物质财富确实大大增加了,社会的物质文明较以往确实大大丰富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也确实基本获得了温饱。然而,由于价值取向的转变,人们在物质的温饱以后,出现了精神失落,无所依托,内心苦恼、紧张、空虚、不安,甚至消极厌世等社会现象。作为新闻通讯的社会人,随着价值取向和审美观的转变,自然对新闻通讯有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国庆讲话是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继往开来的政治宣言,它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方向。四十年来,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扬眉吐气,摆脱了任人摆布、任人宰割的历史;我们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基本解决了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并向小康  相似文献   

3.
与上海戏剧学院有关的日子,是我接触艺术和接受艺术教育的开始,那段生活自然就成了我人生道路中不能忘怀的经历.那也是上海戏剧学院院史上的一个特殊年代,从“文革”后期的1973年恢复艺术院校招生.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再到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我在这个天翻地覆的年代里,以小小的生命见证了它的始末。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部是渺小的,我们被历史巨澜推动着,不自觉地往前走着,我们成为历史之手的创造物,但我们也些微地改变着历史的某些模样。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同时,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也就向出版业提出了时代的历史重任。当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小康”的要求,显然不是主要限于物质生活,而是进入到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层次的迫切需求。生产优秀出版物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这是出版界长期的战略任务,在新世纪新阶段显得更加突出了。  相似文献   

5.
刊林漫步     
李峰谈: 对宣传报道奔小康的意见一、占世界总人口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中国人民,用十年时间由温饱进入小康,这将是世界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必须进行深化改革和艰苦劳动才能创造出来。我们应当宣传奔小康的艰巨性。二、小康社会也绝不是小康式的平均主义。社会主义的小康,走的虽然是共同富裕之路,但由于我们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的分配制度,每个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仍然是有差别的;也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条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到河南农村跑了数天,突出的感受是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但在意识形态上,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上存在不少问题。农民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再向哪里前进,似乎缺乏明确的方向。如果我们党在这个关节点上不注意引导,他们就会回过头去,把旧社会的一些意识形态,一些文化,甚至封建迷信的东西拿出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这就会造成经济发展,文化倒退。现在新的文化、科学、卫生不能说没有进入农村,但远未占领阵地,力量很微弱,比起封建文化、落后的意识形态要弱得多,就是说,旧的东西比新的东西要强大得多。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搞现代化,就要把现代的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到农村去,在这个基础上,建设我们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如果我们现在不抓这方面的工作,而是听其自流,让那些落后的、封建的、不科学的、不卫生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1979年至1984年我曾任驻华记者,现在是第二次。我感到中国的变化很大。 我们从9月初开始作关于中国国庆的前期报道,全面介绍中国50年的发展历史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方面的情况,介绍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介绍普通人生活的变化。我们北京分社的文字记者只有5人,但  相似文献   

8.
<正>我来自意大利非常古老的地区——Tuscany地区,它和中国一样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有很多历史文化遗产。我最近几年的工作,就是希望在不改变过去的同时实现发展。我们希望把这些历史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这是非常大的挑战。如何在运用机器人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住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社会关系,尽可能地生机蓬勃,和原来一样的生活,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真正的挑战。在这样一个小城里面,机器人被应用在幼教、医院、复健、海洋以及环境等方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说过:"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一直是执政者的首要大事.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在我看来,最让老百姓感觉真切的也就是菜篮子、米袋子的变化. 绿豆芽炒龙须的美丽传说 今天的中老年人,对短缺经济时代大多数食品、副食品及日用品凭票供应的经历,记忆犹新,没齿不忘.如果我们对不远的历史找一个切入口回望一下的话,我愿意切在1972年.  相似文献   

10.
有同志问我,延安的新闻传统是什么? 这问题本应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来回答;我虽在延安生活过,我属晚辈,不一定能说准。在纪念《陕西日报》创刊五十周年之际,我有责任谈出自己的看法,求教于同志们。我认为延安精神的精髓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国家强起来,人民富起来。人们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了救国救民而聚集了起来,甘愿放弃自己的温饱或富裕的生活,以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革命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共产党正是代表了人民这一宏愿,人们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作着不懈的斗  相似文献   

11.
冯放 《中国广播》2005,(5):33-36
2004年6月21日17点整,中波603千赫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首都生活广播传出了主持人在前国家女排教练邓若曾家里主持节目的声音:“从现在开始,我们隆重推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特别节目《我和我的祖国——命运的交响》(家和国兴篇)。从邓若曾教练家开始,我们将陆续走进北京的55个家庭,讲述这55个家庭的家庭背景、生活故事,通过这55个家庭生活的变化,感受时代的发展,昭示55年来国家兴旺、社会进步和家庭幸福的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12.
提到改革开放,一些关键词便会映入我们的脑海:解放思想,土地承包,引进外资,企业转制,市场经济,共同富裕,WTO,综合国力,等等。始于30年前的这场改革,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正如胡锦涛主席今年四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所说:“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一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相似文献   

13.
一、战略根据十年改革开放,农村发生了空前变化。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商品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进入,使农村的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农业人口渐向其他经济部门转移,社会阶层多样化了。随着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有变化。出现于农村的这些新事物,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应当说,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4.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九年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都大体翻了一番,全国人民的绝大多数过上了温饱生活,部分地区已开始向小康生活前进,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正在改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人口多,家底薄,经济还十分落后,还有部分地区人民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了,在这70年的风风雨雨中,她不仅领导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且,使他们生活着的960万平方公里大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在11亿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向小康水平迈进,全国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今天,回顾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的建立成长道路,不禁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党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无微不致的关怀,是我们档案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正不知不觉间,已经45年过去了,现在再来回忆当年的插队生活,终于有了波澜不惊的感觉。从理智上说,我知道那是在"十年动乱"期间国家的无奈之举,大批年轻人就此丧失了在校学习科学知识的机会,酿成了时代的悲剧;但从个人经历上说,我难以忘却那段令人魂牵梦萦的青春岁月。记得列宁曾经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插队生活对于知青,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历史喜剧"呢?当我们笑着和自己的历史告别的时候,有些事件、有些人物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随意解构的。  相似文献   

17.
汪静波 《出版史料》2011,(3):111-113
我和子明兄共同生活了大约六十六年。这是十分漫长的岁月,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些经历是不平凡的。最近他离开了我们,我感到十分悲痛。现在想写下一些我们青年时代工作、生活的情景和记忆,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18.
1二、三年以前,在读了我和友人谈论“丛书热”和“畅销书现象”的两篇文章之后,你写信给我,要我进一步具体地勾划出中国出版未来的逻辑走向。我感到很勉强。这不是一道数学题或哲学命题。出版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却是一种大文化现象,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们的价值取向。同时出版又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无疑还是一种经济现象,而经济又是一切社会生活之谜的谜底。我只能寻找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但不是历史统一于逻辑,而是逻辑统一于历史。于是,我回信给你:让我们再等若干年罢。我理解你的考虑。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中国的图书市场发育得还不成熟,还没有  相似文献   

19.
新机制--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方面,大部分地方早已脱离贫穷,超越温饱,正在步入小康.  相似文献   

20.
我们珍惜前人留下的遗产和遗物,保存在家中,在公共的地方,如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等。历史建筑是我们过去生活的物质遗存。我们保存古老而有建筑和历史意义的房屋,是景仰先人的成就,保存我们的记忆和从历史中学习生活。被保存下来的历史建筑,向公众开放,是否称为历史建筑博物馆,可能因各国各民族文化不同而有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