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家宝总理2月28日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这是我抓拍的一张照片。想请专家给指导指导。我是贵刊的读者,《新闻与写作》使我受益匪浅。谢谢您们给广大读者提供这么丰盛的宝贵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3.
我不懂收藏.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从我手中溜走.有时会感觉非常遗憾。但有一片小纸我至今珍藏.它就是11年前上海新民晚报《漫画世界》转寄给我的一张汇款单复印件。我之所以把这张不起眼的小纸保留至今.是因为它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老的硬汉     
杨在葆 《档案天地》2011,(11):8-11,29
我出生在安徽宿城.那时候我家还算是个“小康”的家庭.家里人给我取这个名字也是寓意宝藏的意思.也是父母在我这个小儿子身上寄托着小康人家的善良愿望。我出生于1935年.在我一岁多的时候,父亲因为脑溢血去世.  相似文献   

5.
1973年春天.我时任邢台县王快镇团委书记.参加了县委党校举办的公社团委书记培训班。培训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习《中共中央1973(中发)21号文件》——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认真学习毛主席给李庆霖同志的信的通知》。我有幸把毛主席给李庆霖的复信和李庆霖给毛主席的信抄录下来.并保留至今。  相似文献   

6.
一位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告诉我.先前调查“国民读书习惯”时.那些对“去年你读过几乖书”作了尴尬回答的人.给的理南,一般都是“忙不过来”.“没有时间”。但是前两年出现了一个薪的答复.大多是年龄不大的人给的:“我一看书就头晕。”为了健康而不读书,理由十足。  相似文献   

7.
能与不能     
《出版参考》2007,(12):20-20
我能给你生命.但不能替你生活。 我能教你很多东西.但不能强迫你学习。 我能指挥你.但不能永远给你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我叫李政,是四川省旺苍县五权镇的一名拖拉机驾驶员,1998年9月5日,我向旺苍县农机汽配公司预交200元钱,该公司给了我一张介绍信.我去成都青白江王牌农用车制造厂,花了2.23万元买了一辆王牌CDW150T四轮运输型拖拉机9月30日,我去该公司退钱,不但不退,他们反而将王牌农用车厂开具的增值税发票给收了,给了一张“广元市旺苍县农机汽配有限公司商业批发统一发票”,金额变为2.25万元;一张介绍信能值200元吗?更奇怪的是,我到旺苍县农机监理站上户时,因该站代旺苍县交通稽征所代收拖拉机购置…  相似文献   

9.
我第一次去内蒙是1994年8月.是参加国家档案局办的一个培训班。当初没计算好行程.就从兰州直达北京.绕道转车到呼和浩特.因此.报到晚了一天。出了车站.就急着向行人打问报到地点内蒙工学院怎么走。一位中年男子给我指了路。打量了一下我.说“你是赤峰来的吧?”我明明是从西北来的。怎么会是赤峰的。当时.我还不知道赤峰是内蒙的一个市。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不少报刊开辟了生活版或生活专栏.给通讯员开辟了新的写作阵地。我最早写“百味人生”稿还是在1989年。那年.我看到我家的沙发在短短的几年内.更新换代几次。回想起沙发这类家俱,建国初只有高手才使用.而如今沙发不仅进了寻常百姓家.且式样是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便写出了《我家的沙发》这篇反映生活变化的稿子.被某报采用。此后.在写好新闻稿的同时.我总喜欢捕捉一些生活类信启、,写一些生活搞。去年我探亲时,给80高龄的父母买了一个可以发出笑声的“老人乐”玩具,父母高兴极了。我便写了《还给爹妈一个笑》的稿子被采用…  相似文献   

11.
以前.我也得过一些奖品.多属物质性的,在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且打心眼里喜欢的却极少。但有一件“奖品”却使我久久难忘。今年初,突然收到一封署有《新闻知识》字样的来信。打开一看.才知是《宝鸡日报》给我订了份《新闻知识》杂志,对我给党报投稿以示奖励。望着寥寥数语的附言.细读随信所寄的第一期《新闻知识》,已过不惑之年本来很少激动的我.却难以抑制自己的兴奋之情,竟拿着信和杂志向同事“炫耀”。我之所以这样,首先是被报社善于揣摸受奖人心理需求的良苦用心所感染.其次是时颁奖单位抛弃讲“实惠”的世俗、不以金钱物质…  相似文献   

12.
我与侯宝林     
方成 《档案天地》2007,(3):58-58
1966年夏天.“文革”刚刚开始不久.我从自己所在的人民日报社走出来.刚出门口就遇见了侯宝林。他急匆匆地拉着我.走进旁边一条名叫霞公府的小胡同里,悄声地问我.我也低声地问他。他说,他的徒弟已经给他贴“大字报”了。才说了几句,就慌忙分开,生怕别人瞧见.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给我的一封信里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20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现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喜欢幽一幽自己的我的那位档案界朋友.其实才三十过八.然我却还比他大两岁哩。他是半老徐爷,我便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14.
大约是5月中旬的一天.副总编周志春把一组报道(四篇)交给我,让我看一看,他曾请一位编辑代他看看.谈谈感觉。半小时后.编辑把原稿退给了他。志春说:“我想.一组稿件.记者肯定是下了功夫的.里面就真的设东西啦?”我问:“你想让我做什么?”“你看一看.它是应该枪毙的稿件吗?如果不是.你帮忙编辑一下。另外我想通过这件事.或许可以在编辑问题上形成一些共识性的东西。”我很高兴。记者会刚刚开过.记者们给编辑部提了些意见.多是关于用件编辑问题的。会后.我写了点东西.希望问题能够很快解决。但现在看.我性急了些。记者…  相似文献   

15.
这部书稿,最初是由黄苗子先生与我联系的。1979年5月23日.黄先生给我一信。说:“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黄仁宇先生.托我把他的著作《万历十五年》转交中华书局,希望在国内出版。”苗子先生颇有识见地提出,“这样做将对国外华人(此二字为编者所加一一编者注)知识分子有好的影响”.又说陈翰伯同志也有这一看法。黄先生的信最后说:“现将全稿送上,请你局研究一下.如果很快就将结果通知我更好.因为他还想请廖沫沙同志写一序文(廖是他的好友)。这些都要我给他去办。”  相似文献   

16.
贺延光 《青年记者》2007,(11):40-43
2005年4月19日我到上海出差,3件事赶到了一起:陈逸飞葬礼、国际车展、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部分的复评。期间,接毛浩电话,说连战访大陆.可能媒体要放开些.让报一摄影记者名单给国台办。我说.我去吧。  相似文献   

17.
由于年龄的关系我已多年不再写什么档案学研究的文章了.现在的兴趣集中到了对人文文化的研究.觉得人文文化的东西很有意思.档案学现在有很多高学历的年青的同志们再搞.档案学人一代一代的更替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最近我的老师著名军队档案学者霍振礼先生.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再写一写档案学方面的文章.因为.他对当前档案理论学界淡化科技档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存钱盒     
我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小丑”存钱盒,是爸爸去北京出差时给我买的。这个小丑既幽默,又滑稽,看上去真逗人喜爱。它深深的眼窝,小小的蒜头鼻子,紧闭着的小嘴歪向右边,还有一个又圆又光的大脑袋,两只耳朵一只大,一只小,活像两个茶缸把,一顶坠有绒球的绒线帽歪歪地扣在脑袋的顶端,脖子上还系着一个红色的蝴蝶结 它一只眼睁一只眼闭,好像时时在提醒我:“小伙伴,我现在只睁一只眼.你在我的脑袋里放多少钱,我都不在乎.只要你不乱花零钱.我就高兴。’ 自从有了这个存钱盒,我就不再乱花零钱了:把爸爸妈妈给我的零用钱都存在里面 …  相似文献   

19.
韩端  浅草 《出版参考》2007,(10):48-49
我从小踢足球.文化课说是上到了中专.但是实际上没钻研过什么科学知识.尽管我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在所有的高科技理论中.我惟一精通的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为训练的时间总是漫长、休假的时间总是太短.我所理解的就是这样。放假一周,原以为可以做很多事、见很多人、吃很多饭……可是当我走进周水子机场时.感觉似乎昨天才刚刚到达这里.怎么就这么快.又要出发去集训了呢?我甚至怀疑我在家里睡得太多.某一天连睡了24个小时.把时间都给浪费掉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兵     
张勇手 《档案天地》2011,(11):4-7,47
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很幸运地来到部队.又在部队里面长大成人。1957年,我们从朝鲜回到国内,那个时候八一厂要拍电影,到我们部队去找演员。那次他们给我拍了一些照片.我试了一遍戏后他们就走了。这对我而言是个很偶然的插曲。我也没在意这个事。这之前我和电影的经历就是看过两部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