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秦照华 《大观周刊》2012,(30):60-60
自建国至今,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综合表现在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公民政治参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等方面。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民主政治建设也存在如民主的形式化现象严重,实质性民主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党内民主发展较为完善,但基层民主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不足。为此,就我国今后的民主政治建设,应注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完善公民的政治参与制度;党内民主与基层民主建设同时进行和极力营造具有民主氛围的思想文化,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网络协商民主在公共决策时,体现了直接参与、弥补"被代表"的不足、平等协商、理性表达等民主精神,提高了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具有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协商民主和网络民主不具备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政务信息化对民主政治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作者认为,政务信息化能催化政治权力分散,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能培养人们的民主意识,为民主政治提供动力;能改善公民参政渠道,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给民主政治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4.
一、为民主辩护的两种思路美国学者卡尔·科恩说,“为什么要有民主?这是如今民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最难回答的一个问题”,“最有效的为民主辩护是罗列民主在实践中的优点。我毫不犹豫地把这样的辩护称之为实用主义”,“它着眼于民主的效果或民主将导向什么,而不是着眼于民主的来源或根源”([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08~209页)。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指出,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  相似文献   

6.
媒体民主主要指公众通过各种媒体参与国家民主决策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并把促进社会民主和维护公共利益作为根本的追求目标。在美国,媒体民主的话语秩序逐渐成为信息和符号的游戏,媒体与政府的合谋引起民主的制度失灵。战争时期的媒体管制破坏了民主的神话——对民主的威胁不仅仅来自于军事霸权行为,还来自于与政府合谋的大众媒体。如何重塑媒体民主的话语秩序和发挥网络媒体的民主价值,一直是西方乃至国际学界的理论热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培育新的民主资源和新的话语秩序,必将有助于重新构建更为开放的民主媒体和民主政治,从而也预示着新型商议民主自由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7.
逻辑上,民主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民主通过宪法而实现现代国家最理想形式,无民主即无宪政,宪政的本意在于主权在民。正如此,宪政法律秩序必然追求民主,民主是宪政法律秩序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肖鹏 《图书馆》2012,(4):16-19
图书馆学界对"信息民主"乃至于"民主"的定义一直处于模糊之中,对图书馆承担"民主的基石"的责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文章以此为切入点,从民主的普遍定义和内涵延伸到信息民主的定义和范畴问题,分析了制度保障、媒体、公民共同体和知识分子等四个重要的信息民主结构性要素。文章还着重探讨了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信息民主生活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分析了它与信息民主各大结构性要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把"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任务.胡锦涛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建立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①  相似文献   

10.
俞可平的第一本访谈录《民主是个好东西》在2006年10月出版后,引发了国内知识界对民主问题的大讨论。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中,俞可平又陆续就中国的民主法治、政治改革、政府创新、公民社会和发展模式等问题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便有了现在的第二本访谈录。作者在书中表达了以下几点看法。关于民主与法治。从根本上说,民主与法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互为条件,不可分离,它们共同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民主的根本意义是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宪法和法律对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上民主。因此,法治的真谛在于民主。说有民主就无法治,要法治就不能要民主,这是  相似文献   

11.
“两会”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典型代表和充分体现,而互联网则可以成为中国协商民主进一步发展的试验田。“协商(deliberation)”一直被西方视为“民主”的象征,是民主的“途径”和“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界重新开始关注“协商”与“民主”,尤其是近年来,一部分学者开辟了“协商民主”研究的新思路,引起了我国不少学者的关注。通过新的“协商民主”理论,我国的民主实践与西方有了对话的语境和渠道,这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民主与西方对话困难的问题,而且为我国自身的民主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协商民主是指公共政策制定以政党间或政治集团间通过制度化协商取得一致性意见。参政党选择协商民主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参政党在有着资源支持的协商民主实践中,要积极做好协商民主能力建设,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秦润施  韦文杰 《新闻世界》2011,(10):134-135
"网络民主"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在1995年提出,他认为"网络民主"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它"以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网络及其相关技术为运作平台,以直接民主为发展趋向,以公民的全体、主动、切实参与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等民主运作程序为典型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民主逐渐兴起。本文从意见气候的形成、意见领袖的影响、权利中介中的信息等角度分析网络民主的形成机制,进而从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行动两个方面分析网络民主对现实民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郝建国 《青年记者》2016,(26):26-27
今年两会开幕前,《中国人大》主编汪铁民撰文称,两会是一次盛大的民主“嘉年华”,把中国民主最精彩的一面呈现给世人,让中国人民尽享民主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使普通百姓实现了从民主的围观者到实际参与者的华丽转身.站在政府的角度,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民主政治的“政治”结果,站在报道此次会议的媒体的角度,能更多感受到民主政治的“民主”意涵.基于此,本文从媒体视角谈谈媒体在民主政治中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5.
张晟宁 《大观周刊》2011,(17):110-110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主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然需要民主的发展。同时。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基础。科技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有着双向互动的作用。本文在剖析科技发展对民主政治的作用后,同时论述民主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锐 《新闻世界》2023,(1):65-68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深刻阐明了我国人民民主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宣传好、传播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各新闻媒体的实践案例,对人大新闻传播如何在形式上和表达上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研究,以期为新闻媒体更好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大故事,以及有力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经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发展过程,不同利益与价值观的人对民主政治又有不同的理解,这些因素使民主政治的宣传成为既重要又敏感和较难把握的议题。本文从政治传播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党报应在协调民主政治价值观与政治现实的矛盾中主动把握民主政治舆论传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农民在民主参与上存在参与程度低下、参与意识淡薄、参与环境无序、参与素质匮乏、参与方式方法欠缺等问题。农村图书馆不仅为农民提供精神食粮,而且还具有激发农民民主参与意识、提升农民民主参与素质、夯实农民民主参与基础、改善农民民主参与环境、拓宽农民民主参与信息渠道等功能价值。因此,应加快农村图书馆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农村图书馆在农民民主参与和农民权利维护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于民主和民主模式的探讨,一直是政治学和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对民主的理解,开始转向协商民主.应运这个重要的时机,中央编译出版社在2006年9月推出了由俞可平主编的<协商民主译丛>,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20.
张聪丛 《大观周刊》2013,(7):269-269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处于改革开放三十年关键的社会转型期,一些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结构的易变和外在环境的迁移慢慢浮现,并波及农村,所以在农村深化民主政治这项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的发展民主政治,要将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重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是中国基层民主的主要构成部分,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主要进展在于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