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本在义务教育阶段,以法令形式将公立中小学"择校制度"列为学生就学的一种方式.通过梳理和分析日本择校制度的发展历程、实施状况及导入择校制度的利弊,针对我国当前阶段教育改革所主导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校"零择校"与公民办之间"择校热"等问题,发现日本的择校背后有完善的学区制实施基础,公平公正公开是其择校制度的基本原则,是长期的学区制度实行后学校普遍高质量发展状况之下的举措.日本择校制度更多指向学校的特色化建设,而非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我国解决"择校热"问题要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前提,完善与推行学区制,在此基础上扩大地方教育制度设计自主权,因地制宜,形成与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宜的"择校"制度.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山西省M贫困县基础教育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对农村家庭择校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及家长层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针对调查结果对该省农村义务教育择校问题提出要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及创新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有反对和支持两种观点.原因在于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家长向往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解决学生与学校的供求矛盾,首先在思想观念上接受择校;其次建立学校评估制度,探寻为学生和家长接受的择校方式;第三政府应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4.
尽管我国明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但择校之风却日益盛行。那么义务阶段的择校到底是“是”还是“非”,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禁择令”的失灵启示我们需要理性思考滋养择校的土壤——教育资源不平衡和优质资源供求矛盾的激烈,认识到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前提下,择校追求差异平等存在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合理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明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但在现实中择校热愈演愈烈,并造成了诸如损害教育公平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争议。这一反差启示我们需要理性思考滋养择校的土壤——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以及优质资源供求矛盾激烈;认识到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前提下,择校追求差异公平存在其合理性。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一要逐步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并扶助弱势以增强弱势群体的选择能力;二要引导择校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正轨。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择校行为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无法回避的问题。从教育公平角度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有:分择校,钱择校,权择校。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阶段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化发展,以及高水平的教育质量需求,造成了教育市场的供给不平衡,出现择校现象。"同一尺度"的公平实现之后,"多元尺度的公平"也应该满足。通过择校,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与高公平。即既能优质优价地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也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依法享有国家、社会教育资源和国家、社会提供的受教育机会的权利.作为学生的公民,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具有其合法性.维护义务教育阶段公民择校权是政府的责任,主要从确保受教育权的宪法救济;规范学校行为,合理限制学校权利等方面,以保障公民在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的自由选择权.  相似文献   

9.
孙绪华 《时代教育》2012,(19):224-225
教育的均衡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前进的方向,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择校现象近几年愈演愈烈,如何看待这种自发产生的现象,如何解决择校问题成为现阶段义务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择校问题的分析,进而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择校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杨帆 《文教资料》2012,(8):126-127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内的一大"痼疾"。根据对国内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任何模式化的完美解决方案,最终似乎都难逃社会环境带来的政策约束。本文尝试从原因、效果两个维度对中外择校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相关启示,以期为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运用经济人假设理论,对择校的需求方、择校的供给方、学校的主办方分别进行行为分析,从而透视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成因.有条件的规范的择校有其合理性,但不正当的不规范的择校则会带来诸多负面效应.依据经济人假设理论,择校主体追求的目标均是个人利益最大化.正是由于对个人利益无尽的追求,才使具有合理性的规范择校发生扭曲,因此,如何规范个人理性,对择校就学进行合理健康的引导才是解决择校问题的路径所在.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应在其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以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的均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资源短缺使择校现象屡禁不止。审视择校现象存在的深层社会原因,正视择校带来的不良影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实施以后,农村学生的择校现象更为严重,这种择校现象已引起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笔者对河南周口农村学生择校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其成因,目的是为了给予农村学生择校事实基础上,提出消除农村学生择校的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愈演愈烈的择校风,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用市场经济的思维和措施来加以解决,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在不鼓励的前提下,承认其需求的合理性一面。教育主管部门要支配、控制巨额的择校费,主要用于同一地域内办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这样削山头,填山谷,使教育资源在同一地域内的配置和布局更趋均衡合理。  相似文献   

15.
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16个区县的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3年级至9年级学生的家长约900人为调查对象,用问卷形式调查他们的择小校意向,结果表明: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家长的择校意向不受家庭经济收入、家长文化水平、学生学业成绩等因素制约;进一步调查显示,家长们强烈的择校意向更多地源自对教育状况的认知不足、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不畅,以及教育选择的充分性不够等因素导致的盲从心理。  相似文献   

16.
赵彬 《文教资料》2008,(34):81-83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着眼点从普九转向享有均等的教育质量上来.农村中小学存在着教学质量上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更加显著地体现在城区不同学校之间.本文认为,造成我国择校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简单地采用"堵"的方式是将教育均衡发展错误地理解为绝对的平等.本文在对美国择校制度概述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合理的择校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机选取北京市九所中小学校,围绕择校规模、方式、影响因素、特征和负面作用五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中择校行为背后隐藏着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配置不均衡的矛盾。择校问题的最终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策疏导——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与满足公众合理需求并进。  相似文献   

18.
学生择校权利的扩大符合我国教育政策和法规,符合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在我国现阶段促进教育平等的理性选择。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择校权利要大胆借鉴国际上有关国家的经验,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遵循点带面、公立和民办学校一视同仁的原则,采取建立规范的择校机制、进行学区调整和重点学校改革等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择校现象已经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择校政策也已经有很多国家在实行。探讨了这一现象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产生的必然性,并观照了美、英、加三国择校政策的实施,经过思考,认为在中国现阶段国情下应该借鉴外国的一些经验做法,但并不适宜在全国范围内鼓励择校。  相似文献   

20.
从1985年到现在,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步推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入学的问题也有了一定的变化趋势:由不作规定到只提倡“就近入学”,再到“就近入学”和“择校”两种制度并存,到最后只提出就近入学。这点在我国的几个纲领性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