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向媒体从业人员提出新的挑战——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面前,我们不仅需要像传统新闻从业人员那样,告诉读者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更多时候,我们还需要告诉读者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事件?它所带来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在媒体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今天,相对于新闻事实而言,后两者——也就是媒体向读者提供的对于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更是媒体间新闻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以经济和人文多重专业视角审视经济新闻事件,以便向读者提供更趋科学、理性的价值判断,也便成了新的市场形势对于媒体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一、以专业视角客观描述新闻事实面对扑朔迷离的经济新闻事件,耍想对其进行客观的描述,仅仅看表象或者完全遵循采访对象的说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利用经济学的专业知识,剥开重重迷雾现出事件本质。  相似文献   

2.
张奕 《新闻记者》2006,(10):53-55
在传媒市场日趋细分、竞争不断白热化的今天,各大报纸都使出浑身解数,不断创新栏目设置,以形成品牌效应,吸引更多读者。传统党报也正加入这场竞争中。近来,不少省级党报的经济新闻版上,经济言论空前活跃、比重明显增加,便是一个亮点。一、当前党报经济新闻言论的主要特点党报以往的经济言论,选题往往较为宏观;论述方法严谨,有时却过于刻板;见报频率也大多为数天、一周乃至更长时间。因此对普通读者而言,这些经济言论还显不够解渴。但是,近来这种现象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以解放日报为例,今年2月20日,这家上海市委机关报经济新闻版的经济言论栏…  相似文献   

3.
写好社会经济新闻浅议滕雪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永远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和重点工作。作为是党和政府喉舌的媒体,自然其报道中心和重点也离不开经济新闻这个主旋律。但是,看经济新闻,不如看社会新闻,这是现在一些读者的心理。造成这种认知偏差,主要是经济新闻过硬、没看头,新闻性弱,政策、法规、制度,这些东西吸引不了读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生活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经济新闻也就成为新闻宣传报道的重头。经济新闻在各媒体版面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经济新闻的质量影响着人们对媒体的选择。如何进一步改革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如何跳出以往经济新闻仅仅是数字罗列以及偏重工作性报告的老一套模式,把经济新闻报深报透报活,使经济报道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值得我们去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华宏 《新闻知识》2006,(9):84-85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新闻的产生和读者的需求都呈爆炸式增长,人们越来越喜欢从经济报道中感悟政策的变化趋势,寻找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需求决定供给,经济新闻正在成为各媒体着力打造的主打新闻版块,也是各媒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多年来,一些地市报的经济新闻很“硬”,形式老套、内容空洞,语言晦涩,动态性、工作  相似文献   

6.
从整个新闻事业发展的现状看,各地媒体在定位、报道内容,加上采编人员的素质和对新闻价值判断上的趋同化,不少媒体出现新闻同质化倾向.在编排手法、版面风格、新闻报道重叠和趋同等众多新闻同质化现象中,对同一题材的相同报道,是新闻同质化最突出的表现之一,也是最令读者厌烦的一种做法.  相似文献   

7.
我们生活的时代,变化最快最丰富的是经济生活,人们急于掌握变动的经济信息以应对自己的生活,经济新闻也随之成为媒体竞相关注的热点,特别是纸质媒体,因为自身擅长深度报道的优势与经济领域事件专业性太强需要解释的特点相契合,尤其关注经济新闻的报道。地方各级党报、晚报、都市报三大报业市场的生力军自然也将经济新闻作为日常新闻采编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金鸣 《新闻三昧》2006,(12):37-38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我国新闻事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如今新闻媒体的经济宣传报道尤为繁荣活跃。然而,在这活跃繁荣的背后,我们感到地市党报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主要表现是:经济报道的分量不足,力度不够,含金量不高;新闻的视觉不新,开掘不深等等。这些也正是当前新闻领域和媒体待解决的问题与弊端。笔者认为,地市党报要想让经济新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应该树立超前意识,增强报道的思辨色彩,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那么,作为地市党报的记者怎样把经济新闻写出深度,富有思辨色彩,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要有宏观思维…  相似文献   

9.
王治平 《新闻知识》2000,(9):18-18,8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武,一厂一店式的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的新需求缺乏准确地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地理解等有很大关系。 在经济活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作为传统纸质媒体的报纸,靠什么吸引和留住读者呢?越来越多的报人把版面语言作为新闻表现的一个重要载体,想方设法调动版面语言,制作出好看的、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以吸引和引导读者阅读。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每天众多报纸携带着的各种信息,借助于多种传播方式,充斥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其中,新闻评论在指导读者、引导舆论、解读社会、满足受众信息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媒体自身发展的影响也很大,办好新闻评论已成为办好报纸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高度信息化的世界里,面对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新闻报道模式——枯燥的数字、乏味的语言、浅层的表述,显然不能让如饥似渴的读者满意。也难以保证媒体在读者市场中的地位,如何放大经济新闻的市场化效应。这是各大媒体面临的一道新课题。笔者就与时俱进写好经济新闻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军队媒体每天以不同的形式向读者传播大量信息,在发挥凝聚军心、鼓舞斗志、弘扬正气、传播文明等功能的同时,也担当着宣传和贯彻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引导官兵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各项准备的角色。但是,当我们在考察宣传效果时,却发现一些缺乏可读性和思想性的稿件很难被读者接受。笔者认为,要在读者与媒体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研究读者的心理需求,以此作为宣传突破口,努力打造脍炙人口的新闻精品。一、求新心理军事活动的瞬息万变决定军事新闻必须“新”字当头。这里的“新”包含着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时间新,…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语境下,各国媒体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是否日益趋同. 我们知道,中西方媒体从业者在新闻思维和话语方式上存在着不小差距.本文的关注点在于,经过了多年的国际新闻交往,中西方媒体从业者所使用的新闻话语方式是否延续了其各自的表达惯性,中西方不同媒体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是否表现在灾害新闻文本的生产过程中,并最终转化为新闻作品上的差异,不同媒体在灾害新闻上的话语表达方式是否更加接近,在新闻角度的选择以及新闻语言的使用上是否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5.
王磊 《出版广角》2013,(22):51-53
当今时代,已进入以读者为主的"自有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找准自身的核心价值,通过互动、沟通、服务,为读者定制原创化、精品化、专栏化的优质新闻产品是传统新闻出版业应对挑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杨胜 《新闻世界》2010,(9):58-59
新闻评论被誉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随着新闻同质化现象的日益加剧,新闻言论成为媒体竞争的新宠,不断创新变化的新闻评论日渐也成为晚报都市类报纸赢得更多读者的一柄利器,越来越受到都市类报纸的"重用"。近年来,都市报的新闻评论版面一直不断地创新,表现在内容上渐趋"新闻化",指向上渐趋"本地化",形式上渐趋"平民化",写手上渐趋"草根化"。但一些弊端也已显现,如评论员中罕见记者,版式趋同呆板等。  相似文献   

17.
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要沙里淘金,写出既具可听(视)性又有指导性的经济新闻报道,应当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新闻题材的大与小经济活动五彩缤纷,新闻事实有大有小。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小事中发现大题材,表现大主题,以“滴水见太阳”之功效赢得读者。有些时候,往往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把它放在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就能显示出它的积极意义,表现一个大主题。我们的记者,就该多留神身边人、身边事,从平常的小事中去发现题材,写出具深度和新意的作品;使自己的作品给读者以启迪,甚至给决策者以借鉴…  相似文献   

18.
对于众多媒体尤其是经济类报纸来说,经济报道都是重头戏,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决定的,而不断发展经济报道的样式也成为各媒体努力的方向。于是一种介于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之间的社会经济新闻出现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孟又新 《新闻窗》2005,(4):54-54
在同一区域的新闻媒体,在新闻的来源问题上,往往大都是相同的,政府部门举办的活动,主办者想扩大宣传效果,经常是主流媒体一家不漏地通知。社会新闻也大同小异,公、检、法、司,质检、医院、工商等部门一旦有新闻,也会各家媒体一律满请。在媒体共同扩充版面和频道的今天,外地新闻(包括世界新闻)成了新闻的另一主要内容,而这类稿件的来源,各家编辑只有从新华网等有限的渠道获得,这就形成了不同媒体之间新闻源趋同的局面。我们经常听到读者说《贵阳晚报》《贵州都市报》《贵州商报》买一份就行,反正内容都差不多,这就是媒体同质化的结果,也是各新闻单位所不愿意看到和发生的,它影响了媒体的现象和传播效果,削弱了广告的有效命中率,使受众产生大多数媒体都是一个面孔的错觉。  相似文献   

20.
韩姝 《传媒》2020,(1):65-68
当下,短视频、移动直播、VR和H5等融媒体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融合新闻的形态也发生着新的变化。通过对第28届和第29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获奖作品的分析发现,现今的融合新闻形态主要呈现为五类,即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闻、长图新闻、互动新闻和沉浸式新闻。随着融媒体技术的普及,未来融合新闻的内容主题会更多向社会民生类倾斜,融合新闻的主要形态会以短视频和H5新闻为主,融合新闻的创作主体会从中央级媒体渐渐向地方媒体下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