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读报节目如今成了中国电视界一道靓丽的风景,形成这一道风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生缘于中国报业的迅速发展,随着中国大规模都市报的崛起,中国报纸的市民化色彩大大增加。其次,不同媒介之间的互相融合也直接促成了电视读报节目的繁荣。当然也不能忘记文摘报纸在中国最流行。  相似文献   

2.
于潇 《视听界》2004,(5):40-41
早在1993年,《东方时空》就有当日报纸主要内容介绍的栏目,节目形式是在荧幕上直接显示报纸的报头以及所涉及新闻的文字,解说员概述报纸该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003年3月香港卫视中文台推出一档新型的新闻时事性栏目《有报天天读》,打破了传媒类型壁垒,在电视和平面媒体资源优势的融合、互补和衔接上进行大胆尝试,开创了个性化电视读报的先河,并引领了这种电视节目新潮流。紧随其后的,去年10月20日,央视二套的马斌在《第一时间》读报,风格随意幽默,令人耳目一新。之后23日,上海东方卫视也适时推出了由骆新担纲的《早报早知道》,如同捧出了一杯随意早茶。  相似文献   

3.
电视读报节目状况广播电视读报节目在我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4月10日开办的"首都报纸摘要"节目(即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  相似文献   

4.
2003年1月,一档由杨锦麟主持的新闻节目——《有报天天读》准时出现在凤凰卫视的荧屏上,该节日一经播出,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全新的视角大受欢迎.还被国内以推出电视新锐榜著称的《新周刊》评选为2003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电视节目”。于是,以《有报天天读》为开端,一股新  相似文献   

5.
自2003年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节目诞生之后,电视读报节目作为一种新的电视节目类型受到较为广泛的欢迎,市场反应普遍较好,收视率较高,广告收益也不错。应该说,作为一种低成本运作的电视节目,它是相当成功的。目前,许多电视台都开办了读报节目,它俨然已是电视台意料之外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成为效仿者的标板。对于电视读报节目的研究也很多,学术文章也不少。但绝大多数都是对读报节目具体运作与优势优点的研究,却很少对其存在的劣势及不足深入分析,更谈不上对其前景的前瞻性研究。本文试图就读报节目的潜在危机与风险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希…  相似文献   

6.
丁灿 《声屏世界》2004,(7):34-34
2003年,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有报天天读》、湖南经济电视台综合频道的《12区》、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孟非读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马斌读报》等节目相继亮相荧屏,电视与报纸亲密接触,这既是新闻节目形式的一种创新,有利于拓展电视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是现代新闻理念——把观众的需求和满意度放在第一位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说起读报,很多人会想到“报刊选播”,这是电台的读报节目形式。而在近几年里,将报、报评引入电视,用声画语言来解读报章,成了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形式,成绩不俗。凤凰卫视2003年初开播《有报天天读》,短短半年时间栏目收视率挺进凤凰前三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自2003年7月1日正式播出起,就推出一档全新早间读报节目《媒体广场》,集萃各类媒体,每天清晨滚动播出两遍.而散落在各栏目间的读报板块,更是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8.
张军 《新闻传播》2006,(5):57-57
读报节目是继谈话节目之后。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兴办的新型电视节目。它的优点是可以利用报纸长于深入报道、各种意见杂陈的长处,弥补电视节目深度的不足。但是办好读报节目并不容易。它很容易平铺直叙,把电视节目办成报纸的传声筒,丧失读报的风格和特色。笔者就在哈尔滨电视台生活频道主持《听我读报》节目一年多的体会,总结读报节目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媒体竞争激烈的态势下,新老媒体出现交流与融合的趋势。电视读报节目的开设,便是电视媒体与纸质媒体相互融合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杜涛 《当代传播》2004,(6):51-52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电视读报节目盛行的原因,针对现状提出了该类节目的隐忧,指出其未来发展方向,即必会从盲目走向理性,分众化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周彤 《视听界》2004,(2):20-21
画面: 主持人骆新在看报(近景),背景为外滩东方明珠塔镜头拉开至全景摇臂将镜头移高,主持人出画至外滩全景配音: 我们每天都在问自己三个问题: 什么是今天最重要的新闻? 今天的新闻我们怎样解读? 我们的解读能给你什么价值? 字幕:(全景定格后又叠字幕) 用智慧解读新闻-东方导读- 一、从报缝里读出新闻——“读报人”的新闻理念我们把电视读报这样的节目样式理解为三个字“拆”——也就是新闻分析,它往往需要跳出线性思维去做深度挖掘和反思, “梳”——也就是背景整合,它往往需要对新闻的关联性做出最有价值的判断, “吟”——也就是语言把控,它需要像古人做诗那样把握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媒体产业化竞争的不断加剧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渠道日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跨媒体的新兴电视节目纷纷涌现荧屏。  相似文献   

13.
陆德峰 《视听界》2007,(6):62-63
2007年1月1日,JSBC新闻中心联手城市频道,一个60分钟的新闻资讯类整合节目——《早安江苏》登陆江苏早间电视传播滩头。我们筹备《早安江苏》的一班人有个选择:要搞晨间读报!读报的念头是基于,或者说是受制于《早安江苏》的投入盘子而作出的。8个月来,《早安江苏》的核心板块《早报早点》巳成为这60分钟的亮点。  相似文献   

14.
王珂 《新闻知识》2005,(10):48-49,47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新老媒体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电视,具有传播符号多样、直观、视觉冲击力大的特点,而报纸具有冷静、理性、深刻的特点。电视读报节目的开设,便是电视媒体与报纸媒体相互融合的生动体现。2003年1月23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开播:同年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第一时间?读报》开播;3天后,东方卫视《早报早知道》开播;陕西电视台也在2004年推出了《早间播报》。同一时期,  相似文献   

15.
电视读报节目的播报风格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至少要避免过分的没有感情色彩的“播音腔”。播报风格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语言风格上,不妨向“说新闻”取经,多些口语化、个性化,把“读报”与“聊报”、“评报”相结合,语言风趣些,点评深刻些,神态自然些,做到亦庄亦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凤凰卫视中文台2003年初开播《有报天天读》,短短半年时间栏目收视率挺进凤凰前三名,这是早期最成功的读报节目。不久,中央电视台在一套和二套分别开设《媒体广场》和《马斌读报》栏目。在央视的带领下,各地方台纷纷开办读报节目。一时间百花齐放,颇为壮观。《有报天天读》节目  相似文献   

17.
吴玉兰 《新闻界》2001,(5):65-66
电视谈话节目,源自国外“TALKSHOW”,港台译作“脱口秀”,其基本形式是一个主持人,几个特约嘉宾,一群现场观众,围绕一个预先设定的话题展开讨论。也就是说,口头言谈是谈话节目的呈现形态,对设定论题的诚恳探讨以及探讨中思想的交流与争锋是节目的基本形态。电视谈话节目在西方电视界已有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与日常生活高度接近、极具真实感的节目形态,它在不断创造令人叹为观止的高收视率神话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时代风尚和大众的行为方式。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开山鼻祖当属于1992年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的《东方直播…  相似文献   

18.
电视读报节目的“喜”与“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新老媒体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电视读报节目的开设,便是电视媒体与报纸相互融合的生动体现。目前.开设了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媒体可以罗列出一大串:央视新闻频道早间节目“媒体广场”汇集了各家媒体的新闻资讯;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栏目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干脆就叫“读报”;凤凰卫视2003年3月推出了一档由杨锦麟主持的“有报天天读”,形式新颖,  相似文献   

19.
曾几何时,观众打开电视在不知不觉间,忽然发现多了许多的读报新闻节目,为什么这类节目会一下子火起来呢?应该说,没有受众的需要电视读报节目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在各地电视频道七亮相。  相似文献   

20.
选秀节目是形式比较活跃的电视节目,我国国内的电视选秀节目不仅丰富了广大受众的业余生活,同时也带动了我国电视产业的繁荣发展,然而,在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正确舆论引导等方面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