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默斯·希尼是爱尔兰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描写恬静的田园生活而广受赞誉。《挖掘》探讨的不仅仅是诗人的童年生活,它挖掘的是曾一度被遗忘了的爱尔兰性,反映了深刻的民族身份问题。表达了诗人对爱尔兰民族的爱以及追寻爱尔兰文化和历史的决心,是希尼早起创作思想的浓缩。  相似文献   

2.
谢默斯·希尼是继叶芝之后最重要的爱尔兰诗人,199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个自然主义者的死亡》是希尼于1966年发表的第一部诗集,诗人以该诗集一举成名。笔者通过对这部诗集的解读,分析了希尼早期诗歌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出生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家庭,一直耳濡目染盖尔文学传统,而同时在学校接受英国的语言文化,使希尼从小就受到两种相互冲突的文化的熏陶。1969年末,北爱局势恶化,希尼对艺术的追求与政治的冲突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从此时期希尼所创造的沼泽诗出发,分析诗歌中所表现的文化冲突语境以及诗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寻求。  相似文献   

4.
大厅和荒野是古英语诗歌《贝奥武甫》中一组重要的空间意象,二者的对立表现为有秩序的文明社会和混乱的自然世界之间的冲突。人物的发展离不开他所居住的空间。为了保护文明的边界,贝奥武甫经历了与怪物的三次搏斗,在此过程中成长为真正的英雄。  相似文献   

5.
大厅和荒野是古英语诗歌《贝奥武甫》中一组重要的空间意象,二者的对立表现为有秩序的文明社会和混乱的自然世界之间的冲突。人物的发展离不开他所居住的空间。为了保护文明的边界,贝奥武甫经历了与怪物的三次搏斗,在此过程中成长为真正的英雄。  相似文献   

6.
袁雪慧 《考试周刊》2009,(12):30-31
《贝奥武甫》中的悲壮的英雄主题与日尔曼现实世界无休止的争夺、仇杀和战争纠结在一起。人类与真正的恶魔的斗争与人类和自身的邪恶的斗争交相辉映。史诗中超自然、神秘甚至神话式的自然写作反映了诗人的宿命感。以及对人类邪恶一面的谴责和对人类迷茫前景的悲忧.渴望基督能对人类的眷顾和守卫。  相似文献   

7.
英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是人们用于进行科技、商贸、文化交流的国际语言。英语的产生以及发展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早期现代英语及现代英语几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英语的词形、句法和语法上都有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史诗Beowulf(《贝奥武甫》)节选中的单词和句型探讨了古英语句法中的词序,并说明了其词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张俊  刘敏 《培训与研究》2009,26(5):32-34
英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是人们用于进行科技、商贸、文化交流的国际语言。英语的产生以及发展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早期现代英语及现代英语几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英语的词形、句法和语法上都有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史诗Beowulf(《贝奥武甫》)节选中的单词和句型探讨了古英语句法中的词序,并说明了其词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北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是执当代英国诗坛牛耳者。本文通过诗集的创作过程,诗人的身份问题等视角解读希尼20世纪70年代巅峰时期的发端之作《外出过冬》,旨在揭示其划时代的转折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长期受到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全文从英译《浮生六记》和林语堂及其翻译思想的角度出发,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作为英国民族史诗,《贝奥武甫》是日耳曼异教文化传统与新兴基督教文化共存与碰撞的结果,史诗中蕴含的双重文化内涵,以及鲜明的人性塑造,对二十世纪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贝奥武甫》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解读与转型两方面展开探讨与分析,发现现代电影与游戏对《贝奥武甫》的改编与再次创作,体现了《贝奥武甫》现代转型的新特点,尤其是电影中对二元论的突破以及对"英雄主义"解构,使作品更具理性光芒与人性色彩。  相似文献   

12.
英雄与怪物:《贝奥武甫》中对人类理性的呼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贝奥武甫》是中世纪欧洲第一部民族史诗,古英语学最重要的作品,本结合诗歌中的历史背景,考察了主人公同怪物的关系,分析了诗歌中对财富与人生价值的思考,指出在似乎荒诞的斗妖故事后面包含着反对仇杀、渴望和平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14.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本文通过探讨委婉语翻译与译者风格这二者的关系,进而导出死亡、丧事和疾病等这三类委婉语中所透视出的以直译为主的译者风格。  相似文献   

15.
徐俊娥 《海外英语》2015,(3):142-144
辜鸿铭是第一位独立完整地向西方译介儒经的中国人,《论语》英译本为其主要代表作之一。该文采用价值哲学中"价值选择"理论来研究辜氏的翻译活动,拟从价值选择目标、价值选择手段和价值选择结果三个方面对辜氏译经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辜氏采取"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从西方读者的知识结构出发,省译专有名词,巧借西方概念,善用名家言论对儒经进行了诠释性翻译。其结果基本达到了翻译目的,不失为成功的翻译。在21世纪的今日,研究辜鸿铭的翻译活动对推动中国典籍走向世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阐释理论的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为理论基础,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对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予以举例,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随着功能翻译及"文化转向"的提出,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及认可。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从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翻译目的几个方面入手,研究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相似文献   

18.
从学术背景、双语能力、双文化能力、时代背景、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等方面对《黄帝内经·素问》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描写性研究,探讨译者主体性对译作的影响,指出译本应该不拘一格,顺应时代,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发展不同的功能和形态。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19,(2):42-44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译者的身份和主体地位受到重视,译者主体性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对象。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是译者主体性的基本特征,陶渊明《自祭文》的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充分体现了这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例,从"目的论"角度对译者主体性在翻译选材和策略方面进行探究,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创作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