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文学作品中尤为多见。通感是一种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从认知的角度用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通感能够更加全面地对它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
转喻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概念之一,认知转喻是语言现象的重要理据,有助于深入认识和理解语言结构的生成机制。从认知转喻视角分析了经济领域英语委婉语的本质特征,以理想化认知模型为框架探讨了这些委婉语的认知心理依据。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的整体-部分和部分-部分相关模型为英语委婉语的深入解析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国古代士人悲剧的社会根源,以及思乡诗的艺术感染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论述了反映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思乡情结.  相似文献   

4.
语言交际以认知为基础,语用失误的原因可以从认知角度进行分析。语用失误与语言使用的认知语境的假设、交际双方之间的明示和推理过程以及理想化认知模式有关。本文从认知语境、明示-推理模式以及理想化认知模式等认知语用学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对语用失误的成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裸X”是汉文化背景下当下一种流行的语言现象。对“裸X”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语法和语用特征上,对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已有的研究是从原型理论、隐喻认知或理想化认知模型的角度去分析。从理想化认知模型、突显理论以及构式压制结合在一起(拟称 IPC理论)的角度去分析“裸 X”背后的认知机制,或许能达到从一种多维立体的角度去加深对该构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月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有割舍不掉的情感,常常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尤其在唐宋词中更是非比寻常,有人天交互的意味。本文拟对唐宋词中“月”的意象的丰富内涵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7.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备受学界关注的语言现象。本文拟从框架转换理论视角出发,以"认知语境"和"理想化认知模型"这两个概念为导向来对当下广为传播的网络流行语做一个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在借鉴国外学者对英语"War is war"这一赘言结构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以Lakoff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为框架来分析汉语这一类似结构的生成与解读机制。分析了判断句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并指出这一结构是判断句的非典型性用法,是说话人出于特定的意图而使用的。这一结构在交际当中会产生一定的会话含义,而其会话含义的推导与理解离不开对单个名词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唐宋以降,我国诗歌达到巅峰,在众多的唐宋诗词中,既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也有个人离愁别绪的抒怀,更有借古论今的感慨。尤其是其中对于自然山水描写的诗词,更在千年之后成为人们向往某地活生生的旅游广告。文章从现代学科分类的角度做个归类,把这些看作是旅游文学中的旅游诗词。这里将以唐宋以来旅游诗词中描写的江南为出发点,来把握、感受诗人、词人笔下自然和人文的江南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英语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认为概念转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对英语委婉语构建和识解具有很强的阐释力。通过对典型英语委婉语的分析可以看出,以概念转喻为基础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是对英语委婉语进行阐释的一种最为根本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活动中,由于对象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的局限,通常通过“理想化”来研究现象。理想化是对系统“刻意”的错误表征,主要有伽利略式理想化、最低限度理想化和多重模型理想化三种形式。它不仅是出于实用主义的角度获得数学上的易处理性,更多的是为了探究复杂自然界背后可重复的“模式”,并对之进行有效的解释和预测。在生态学研究中,“去理想化”在理论上完全可能,它增加了模型的“真实性”。但带来的认知代价乃至损失是不容小觑的,增加了模型的不确定性,不仅难以解释生态学系统层面复杂的涌现属性,而且模型的预测力也会降低。鉴于此,“理想化”依旧是生态建模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2.
唐宋牡丹诗词与牡丹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牡丹国色天香,历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古代歌咏牡丹的作品数量众多,美不胜收。文章从唐宋牡丹诗词的内容入手,结合唐宋的时尚及习俗,从文学和民俗的角度探讨了牡丹文化。  相似文献   

13.
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是人类组织和表征关于世界知识的一种认知结构,能有效地解释人类范畴结构的原型效应,即自然语言中的多义现象。运用ICM理论,从"不折腾"的原型意义、以心智意象为认知参照的隐喻意义以及文化态势三个方面分析"不折腾"的现有不同英译,认为国学大师、翻译家季羡林先生的译法和按文化植入模式进行翻译具有较为恰当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4.
20 0 4年 5月 15日— 19日 ,中国唐宋诗词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及世界华人咏华山活动在华山与西安两地举行。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及美国、日本、新加坡的一百三十多名专家学者 ,欢聚一堂 ,就唐宋诗词研究的现状、唐宋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唐宋诗词流派研究、唐宋诗词与新诗创作的关系等等问题作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会上 ,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受到空前的关注。武复兴 (陕西省文史馆 )《唐诗与音乐》从多个角度全面概括了唐诗与音乐的关系。吴相洲 (首都师范大学 )《论唐代乐府的入乐问题》提出 ,唐人有相当一部分旧题乐府仍是入乐传唱的…  相似文献   

15.
主要基于认知语言学原理来探讨英语作格结构存在的理据。首先指出英语语言中存在的作格现象,并对其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接着从图形/背景的突显现,能量传递、事件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其无隐含施事者的原因对作格结构作出认知解释。  相似文献   

16.
范国栋 《文教资料》2010,(27):44-46
新课标颁布后,高中语文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与研究”的教学需要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的指导。本文首先进行理论分析.以明确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内涵和实施模式。其次进行个案研究,以唐宋诗词格律教学“三部曲”的教学实践为例.分析了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唐宋诗词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最后得出结论,高中语文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与研究”与基于问题的学习相结合,不但符合语文本身的特性和规律.充分发挥了语文教育的有效性.而且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教师和学生的长期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7.
姜艳 《考试周刊》2013,(99):22-23
唐宋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丰碑,是世界文坛的瑰宝。色彩意象在唐宋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暗含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归化和异化为翻译方法.结合国内外一些名家的不同译例,对比分析唐宋诗词中色彩意象的英译.探讨其蕴含的文化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为视点,阐释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谚语构建存在的同与异及其成因。英汉隐喻性谚语的共性来源于人类隐喻思维的共性。而语言受制于文化,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认知方式导致各自语言中的概念隐喻系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对“X长”与“X员”存在的不对称现象进行考察。首先,从形式对称与形式不对称两个角度描写构词中不对称现象,并从类词缀虚化程度和表示复数的能力出发描写句法中的不对称现象。然后,从语义源流以及认知理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凸显原则的角度出发对不对称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滞留语义特征来源不同是造成不对称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考试是高度集中、高度复杂的认知过程,参照人类的概念化过程及认知模式进行命题工作可成为一种新思路、新方法。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应用理想化认知模型(ICM)、认知突显观、范畴观及意象图式理论,探讨多项选择词汇题的命题设计原则和方法。得出的结论有:(1)试题的题干应构建一个ICM;(2)目标词与题干应构成角色/背景关系,嵌入于题干所构筑的语义网络体系;(3)干扰项的编写应通过范畴和意象图式实现与目标词的"同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