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写实小说以写实的手法描写出了现代人生存的悲剧,虽然新写实小说作者取材各不相同,但从其悲剧产生的原因,我们大致可分为生存条件的匮乏和都市中小市民小人物的毁灭,前者的悲剧形式作者采用的是以原生态的描写赤裸裸的再现了平凡人生存困境的细节,而在描写都市小市民生活的新写实小说中,“几乎无事的悲剧”给小市民的生活和命运蒙上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种原生态描写手法以及悲剧情节的“几乎无事”是新写实小说悲剧意识产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章着眼于新写实小说的流派特征,从其代表作家池莉的创作入手,展示了她作品中人物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及方式并剖析了新写实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特色,从而探讨了90年代以来“新写实小说”创作的审美变化。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小说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学现象,它属于现实主义范畴却又与传统现实主义有所不同。它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风格、贴近民众的凡人琐事契合了读者心理,从而赢得了自身的发展。但后期由于过分注重生活原生态的展示,使作品格调灰暗,沉重压抑,新写实小说尽管有自身的缺陷,但它对其它的新现实主义创作及个人化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 刘恒通常都是被当作“新写实”作家来谈论的。而新写实小说对主题的消解、对故事的淡化、对原物原汁的日常生活的偏嗜,都直接导致了小说内容的“原生态”。琐碎的生活细节的铺排成了小说内容的主体,结构安排上即是所谓生活流顺时序的自然流动,只求自然而无须考究,甚至可以说精巧的结构正是新写实作家所回避的,因为那难免与其生活化的总体特色有些不协调。如此,“新写实”作品似乎与“内在结构”不大有缘。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对日常经验和事实框架表现出异常的亲和,加强了小说的叙事性和公共性。“新写实小说”的“还原”倾向,其中心还是人物形象的“还原”,其审美特征是人物形象的非性格化。  相似文献   

6.
新写实小说在当代坛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新写实小说对生存“原生态”的揭示,对芸芸众生之“烦恼人生”的艺术再现,对生存本相的揭示,无疑又与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也是新写实小说在当代走俏的现实根源。本旨在通过对新写实作家总体创作倾向的观照,结合某些具体的本,并从本与现实的双向维度出发,深掘新写实小说所蕴藉、表现的生存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7.
<正>自1985年始,几乎于现代新潮小说兴起的同时,在文坛悄悄出现了以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叶兆言等人的作品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并且于近几年愈益兴盛,蔚然而成大观。面对这一新的创作潮流,评论界作出了颇为热烈的反应,纷纷给新写实小说的美学特质作出界说,虽然立论的方法与角度不同,但基本看法都是一致的,都认为新写实小说是现实主义的一种新变,是属于“现实主义大范畴”的,所以分别把新写实小说命名为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池莉的作品是以对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注和“原生态”的展示为读者所熟知的。池莉在其作品中构造了一种注重当下体验的人生模式,将现世生活的一切甜酸苦辣、喜怒哀乐,都看作世俗人生的一些无法回避也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从中去体验人生的意味,了悟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语言文字的“紧张感”是“新写实”小说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且这种“紧张感”是和“新写实”小说所要表现的“新”和“实”遥相呼应、互相映衬的。另外,这种呼应和映衬又是通过“新写实”小说那“紧张感”十足的语言文字对革命现实主义“四平八稳”式的文字的反驳以及和“新写实”小说所要表现的“紧张生存现状”相契合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新写实小说"创作在大众文化潮起中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共存的语境中,原以精英姿态出现的新写实小说作家们的写作处于在两者之间摇摆的状态。这造成了新写实小说身份的变异,并使其陷入无奈存在与期待突破的双重境域之中。透视新写实小说代表性作家作品,特别是池莉近年创作的转向,可勾画出新写实小说在90年代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对日常经验和事实框架表现出异常的亲和,加强了小说的叙事性和公共性。“新写实小说”的“还原”倾向,其中心还是人物形象的“还原”,其审美特征是人物形象的非性格化。  相似文献   

12.
“新写实小说”失落的原因在于没有走上有自己特色的主渠道,只注重原生态而忽视了典型化.  相似文献   

13.
张崴 《华章》2013,(28)
池莉的《烦恼人生》是新写实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写实风格的、是一部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并直接反映出普通人民普通生活的通俗小说。文章在表现内容上、人物塑造上和写作风格上等方面都采用了一种“还原生活”的新写实创作风格,来表现这种“真实”。  相似文献   

14.
新写实小说是80年代后期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小说潮流。新写实小说倡导者们高举“还原”大旗,提出新写实小说实现了对人与现实的还原。事实上,新写实小说还原的仅仅是最基本的人性与最基本的生活形态。这种“还原”倾向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与狭隘性,因此新写实作家想要在文坛站稳脚跟就必须调整创作理念。从新写实作家90年代的作品来看,新写实作家已经从对人与现实过于偏激的认知中解脱出来,力图挖掘与表现更加丰富的人性内容与更多层面的现实内涵。在90年代,新写实作家在关注最基本的人性的同时,力图表现与挖掘更丰富更复杂的人性内容;同时新写实作家已经不再单纯从生理本能的角度去解读日常生活,而开始尝试着从人性、历史、文化、政治等多层面去解读日常生活,揭示日常生活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冯永朝 《现代语文》2006,(11):90-91
“新写实小说”是在新时期小说创作处于低谷阶段出现的重要创作潮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轰动文坛,但随即或因对现实和社会的疏远,或因过于注重形式和语言技巧的玩弄被读者冷落,开始走向沉寂。正当文学似乎已陷入困境之际,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新兵连》等一大批“新写实小说”相继问世,似一股春风给文坛带来了新的转机,引起了评论家和广大读者的广泛注意和讨论。尽管人们对“新写实小说”的性质和特征的认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但笔者认为“新写实小说”的关键在与它的“新”,而这“新”又是在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比照中凸现出来的。所以,本文拟从“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在取材、叙事态度、结构方式、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这几个方面的不同入手,对“新写实小说”的特征做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藏族作家阿来与新写实小说作家的作品广受读者的喜爱,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号召力来源于其原生态的创作,真实反映了人生、人性,从而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他们的作品在描写生活及人性的原生态上具有相同性,表现了爱情、亲情、人间真情在残酷现实中的沦丧,引人深思。同时两者在写作手法上存在不同点,阿来用参与者的身份宏大叙事的手法真实反映历史,拷问历史;而新写实小说作者则以旁观者的角度从生活琐事中反映人生、人性。两者的原生态创作虽然存在不同,但同样的剖析人性,反思人生使他们的作品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新写实小说刍议余海乐新写实小说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崛起于我国文坛的一个小说创作流派。关于这一流派的名称,众说不一,有“新写实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后现实主义小说”等诸多称谓。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与现...  相似文献   

18.
如果以新写实作家共同的审美追求——“毛茸茸”的“原生态”为标准,来衡量池莉的小说,池莉的小说可谓达到了对生活原型酷真的摹拟。她近期的作品,《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你是一条河》等,其主人公都是当今中国中下层社会最普通平凡的人们:工人、店员、都市中的小市民、小镇上的孤儿寡女。作者无一例外地揭示这些“凡夫俗子”在“衣食住行性”等最起码的生存欲望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9.
方方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其作品并非都是客观地原生态地反映现实,“零度情感”地观照生活。在其系列爱情题材小说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小说“诗意”的追求,这种“诗意”主要表现在小说中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具有象征性和丰富涵义的意象的选用、人物形象的简化以及语言的诗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就小说的“写实”性而言,当代的小说家在创作的观念上与“五四”时期叶圣陶小说的创作观念有明显的不同。有鉴于此.该文从小说的叙事艺术与表现艺术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认为叶圣陶小说的“写实”艺术与“写实”风格对于当代写实小说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