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大学生从众心理与其体育态度的关系。从分析从众心理对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入手,帮助大学生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减少从众心理对其体育态度影响的消极效应。 相似文献
2.
3.
林松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1):79-81
以省内5所大学600名在校本科生作为对象,对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态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省内高校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为了应试而被迫参加体育活动,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由于体育场所设施的匮乏,缺少合理有效的组织,另外大学生们学习压力也较大影响了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对目前体育课的满意度还是较低的,体育教学必须在教学手段、方式和方法上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4.
5.
作者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以陕西理工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对体育课的态度,以及体育兴趣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对体育课的态度基本处于良好水平;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多以具有健身性、趣味性的项目为主;影响大学生良好体育态度的因素包括性别、性格、大众传媒和学校体育等,而学校体育是影响其良好体育态度形成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廖元明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Z1):105-106
体育教学中情绪的影响作用非常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情绪,努力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教学气氛,始终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稳定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使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活动中,从而达到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运用个案研究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研究,对被试对象实施体育隐性课程内容的干预,采用不定期访谈、电子邮件、体育日志的形式跟踪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访谈内容和日志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了解体育隐性课程对普通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及机制,获取学生对体育隐性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需求的实证资料。促使学生端正态度,养成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8.
9.
蔡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8,(3):100-101
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情绪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教育学家赞可夫指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他还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的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体育教学离不开情绪,情绪伴随着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同时它又反过来影响体育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情绪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对昆明地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对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并且参考部分专家对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理论,探讨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在不同性别、学科、生源上的差异,以及分析引起差异的原因,旨在为社会、学校、家庭提供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成果,提高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健康”作为体育的终极目的,被广大师生所认同。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经确立,体育课也正向着健康教育和培养学生学会“终身”锻炼的方向转变,讲究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大学生的人格精神。通过体育教学,加强锻炼,心理咨询和心理调节,能有效地消除隐患,达到心理卫生与健康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莉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92-97
论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及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阐明了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五个方面的作用,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未来社会是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新技术革命对人体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需要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自我锻炼的意识,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活结束体育锻炼也结束、事业有成生命终了的现实问题,要求高校体育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对体育教育的效果提出终身受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对大学生的现代人格形成至关重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16.
杜建辉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4,(2):80-83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对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全民健身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对大学生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从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理念,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梁志荣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2(4):126-128
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培养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和作用,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个性化教育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充分挖掘其个性潜能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和培养创新意识.以现代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个性化教育的意义及实施要求,构建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个性化教育教学策略,旨在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健康素质“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现状,提出首先高校体育教育应该树立“塑造大学生良好健康素质“这一根本理念;其次,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利用各种学校体育资源对大学生实施必要的健康教育;复次,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健康需求的体育课程体系;最后,充分挖掘体育运动的各种功能,使每位参与者都能够从运动中获取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主要心理特点的分析,结合高校实际,提出体育教学应结合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状态,灵活的、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客和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健全人材之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