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报纸对版面的处理越来越重视,好的版面结构不但优化了采编信息,而且体现着报纸的风格特征,提升了报纸的品牌形象。报纸版面形式越来越重要,其作用主要通过读者的“第一眼”形成,因此有人就提出“新闻进入视觉时代”,在业界还产生了“视觉新闻”这个概念,其研究目的就是探讨如何通过组合各种版面语言元素来处理新闻,吸引读者,精化版面,提升报纸的形象,达到新闻采编和读者视觉之间的最大和谐和结合,产生共鸣,使新闻价值得以提升。那么现代报纸,特别是主流报纸又是如何整合、优化这些元素的?本文即对此作一初步探讨。一、突出新闻,营造视觉…  相似文献   

2.
当今报纸已进入了“读图时代”,而“图文并重”也成为当今报纸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新闻图片的运用越来越被重视,图片报道在报纸新闻报道中已真正担当起主角。图片新闻是报纸这一特殊商品中重要的包装元素和商品要素,被称为报纸的“眼睛”。要让报纸的“眼睛”亮起来,新闻图片要“善于说话”,要能通过图片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新闻素养和过硬的摄影本领,在“抓拍”上做足文章。  相似文献   

3.
涂艳艳 《新闻窗》2007,(2):68-68
一张报纸究竟能不能抓住读者,归根到底在于它刊登的内容。传达新闻内容的版面,决定于内容,又反作用于内容。版面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报纸是否可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版面。透过版面,读者可以感受到报纸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感情,更能感受到报纸的特色和个性。版面吸引读者,主要是吸引读者的视觉,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效果,牢牢勾住读者的“眼球”。这就要求在版面设计中,创新多种编排手段体现主题,在读者的视觉感受上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经济摄影报道是当前新闻摄影的热点和难点。如何使这类照片吸引人,许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下面我从一个版面编辑的角度,来谈谈对经济新闻摄影的看法。 首先是新闻,而不是“艺术品” 一张新闻照片,版面编辑是否采用,如何用,首先取决于它的新闻价值有多大。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版就更加强调新闻性。新闻就是新闻,新闻不是艺术。摄影记者的报道首先必须是新闻。没有—个新闻编辑用艺术摄影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摄影报道作品。摄影报道的“好看”,首先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性上,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价值上,而绝对不首先体现在简单意义上的照片的“美”上。那种把摄影记者的最高追求理解为应该是“艺术摄影家”的价值观,对摄影记者是有害的;当这种价值观被版面编辑接受并体现在报纸上的时候,报纸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了——由于版面上的照片比文字醒目,因此读者对照片新闻性的要求就更高,-旦照片不是新闻,版面编辑用得愈大,报纸就愈显得难看。 什么是“新闻”?这里无须做理论阐释。但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读者看报先看什么?那些真正吸引读者的,大多是“新闻”——新闻照片的拍摄原则还是要从此入手。让读者拿起报纸,首先看你的照片!  相似文献   

5.
报纸读者的逆反心理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消除,问题在于创造消除的条件。条件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报纸宣传本身。我们在报纸宣传上是怎样注意消除读者的逆反心理的呢?第一,不造假。“四人帮”控制新闻阵地,制造了大量假报道,是读者对报纸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假作真时真亦假”——  相似文献   

6.
有感而发     
《新闻战线》要我给《总编辑札记》专栏写篇文章,现把过去看稿时想到的一些想法简述如下: 报纸切忌“老面孔”读者看报的共同心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喜新厌旧”。读者打开报纸会不出声地问:“今天有什么新闻?”意思是“今天报纸上有什么吸引我看的新闻?”要把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放在报纸头版最重要的位置。这是报纸每天给读者第一眼看到的“面孔”。单一化的主题、机械地拼凑的中心、程式化的编辑手法,会使读者感到报纸面目可憎。设计第一版,要统筹全局,力争先声夺人,不拘一格选头条,打破各个报道领域分布的界限,择“要”上第一版,择“新”上第一版,既要考虑头版新闻报道面上的“丰富性”,又要考虑新闻处理上的“鲜明性”。重要新闻,特别是具有本报特色的新闻,要不惜“工本”,运用一切手段突出处理。总之,要使报纸第一版内容“琳琅满目”,“眼神明亮”,一派新鲜。  相似文献   

7.
都市类报纸整合新闻源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统计,从1995年1月《华西都市报》正式创刊算起至今,都市报在全国已发展到100多家,遍布东西南北,已经形成了“气候”。 由于都市类报纸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直面的是自费读者市场,所以都市报比其他类型的报纸更关注自身的新闻“亮点”、“卖点”,这就使他们十分重视本身新闻资源的开发。同时,由于各地都市报在当地报纸同质化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本地的新闻资源很大程度上是共享的,故同一区域的都市报对读者“眼球”的争夺表现为各报版面、栏目之间的较量,其实质比拼的是各自对新闻资源的整合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都市报纸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新闻资源的开发整合。  相似文献   

8.
<正>一条新闻能不能吸引读者,能不能打动读者,标题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好题一半文”,如果有了一个好的标题,就等于文章成功了一半。标题是报纸的“门面”和新闻的“眼睛”,一篇新闻报道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标题。好的标题能鲜明地表达新闻主题,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可以在一瞬间吸引读者的视线,使人产生阅读的强烈愿望。众多新媒体涌现,使读者面对大量信息进入了飞快阅读的“读题时代”。如果新闻标题生动传神、引人注目,就能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报纸新闻编辑要在制作标题上下功夫,精雕细琢,努力擦亮标题这扇新闻的“窗户”。  相似文献   

9.
报纸的新闻网站和受众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 ,其直接、及时和深广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经常将报纸策划的新闻选题 ,从另一个层面让读者参与进来 ,这有助于媒体了解与把握读者的所思所想所需 ,从而正确引导舆论。报纸针对在版面上“热谈”的话题 ,同时在自己的网站上设立“窗口” ,给网民一个能够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渠道 ,不仅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 ,还可以扩大“本报”在读者中的影响 ,更好地吸引读者。多用互动、互通、双向交流的形式办报 ,对不断拓展报业空间可产生积极的作用。从本报“服务导刊”(周刊)摸索报纸与网络媒体互动的…  相似文献   

10.
从去年下半年起,全国不少党报均实施了较大动作改版,其核心之一都是强化新闻特性。在此,我们想就如何凸现党报的新闻“亮点”、如何增强党报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作一浅陋的分析。 时下,不少读者的印象中,党报新闻真新闻少,信息量少,版面充斥了“千人同面,万人同腔”的内容,这就常常使得报纸与读者失之交臂。 据我们调查,现在读者不满意的并不是党报突出的喉舌功能、宣传功能,而是大量的刻板表述、以新闻面孔出现在报纸上干巴巴的经验总结、乏味的会议消息、连篇累牍的空话套话,以及“报纸杂志化”倾向。久而久之,我们的党报就缺…  相似文献   

11.
经济新闻的准确和深度报道,在与日俱增的报纸竞争中,正成为吸引和争夺读者的“筹码”和“法宝”,也是读者衡量一家报纸编辑素质和办报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如何让相对枯燥的经济新闻变得鲜活耐看并产生指导作用,《闽南日报》经济版的《焦点观察》栏目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何琨 《新闻采编》2001,(6):32-33
不可否认,随着报纸品种和版面的增加,各报纸之间的新闻竞争是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白热化了。在这场竞争中,如何能让新闻有可读性、有必看性,使读者不但想看、而且争抢阅读,在诸多原因中,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新闻“动”起来,让读者通过看报纸新闻,就能随时知道有什么事发生,掌握到最新的新闻动态。 一般来讲,动态的新闻,肯定是鲜活的新闻;鲜活是新闻的本质要素之一,也是读者愿意看、想看的想知道的新闻。 至于如何才能让新闻真正“动”起来,让报纸新闻成为读者爱不释手的读物,大连日报今年  相似文献   

13.
周逸敏 《新闻通讯》2013,(10):43-44
英国报界有一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意思是说,如果报纸版面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而要培养读者对于报纸的持久兴趣,则需要借助副刊对读者的吸引力。这一说法较为准确地表明了报纸副刊对于报纸本身的重要意义。报纸副刊也因它的品位和开卷有益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不少知名报纸就是因为自己的品牌副刊而赢得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比如上海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几十年来凝聚了很多上海乃至外埠的读者。中国报纸副刊已走过百年风雨,并且已经摆脱了最初形态的“副职”、“附属”的地位。随着报业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副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革,已经成为最具特色与活力的版面。相对于新闻稿件而言,副刊作品的题材选择面更大,这就在无形中增强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新闻(指狭义的新闻,即消息。以下同)本应是报纸的主角。它在及时记录时代、反映现实方面有着其它新闻体裁不可替代的优越作用。但是,读者中关于报纸上没有新闻或新闻甚少的抱怨却不绝于耳。他们的议论是否过份? 通过对读者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主要是指报纸上真正的新闻太少,新鲜的、可读的新闻太少。一向以“新闻纸”自称而区别于其它出版物的报纸,为什么新闻太少或没有新闻? 一向以具备“新闻鼻”而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新闻记者,为什么不爱或不善于写新闻? 新闻写作到底陷入了哪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报纸提倡“图文并茂”,以期以报纸的多样化来吸引读者.但多家报纸在强调其“图文并茂”图片功能时却忽视了美术功能;而有些美术编辑又局限性地只是重视对报纸的美化,而忽视研究报纸美术的新闻功能,特别是对新闻美术的时效性,没有很好地重视.这样,新闻美术的鲜明特色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正在减弱.新时期的新闻美术,如何配合新闻改革,更好地展示和丰富报纸的整体性、生动性,实行图文并茂,这是值得我们美术编辑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报纸的“卖点”往往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报道中产生。“卖点”新闻能为报纸叫座,并能引起社会反响。因此,抓好报纸“卖点”新闻应注意与促进社会稳定相辅相成。片面地抓报纸“卖点”而不顾及社会效果,就与新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宗旨相悖;过分自缚手脚。完全回避“热点”问题,则会失去战斗力,报纸就脱离读者,没有生机。 既要注重经济效益 更要关注社会效益 一张报纸,要真正走向市场,它必须对读者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这对于晚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衡量一张报纸“卖点”选择准确  相似文献   

17.
报纸新闻的改革应从何入手?尚宜之、沈俊法撰文认为:首先要研究读者的需要。在报纸新闻和读者这一矛盾统一体中,读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主导的地位,它对报纸及其新闻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读者需要是按照它本身固有的规律发展的,大体上表现为三个层次:信息需要——形象需要——理解需要。这三种需要由低至高,由浅入深。在一般情况下,这三种需要是递进式发展的,在没有获得这一新闻事件的信息之前,不可能产生形象需要;对于尚不明确它的重要意义或与本身关系不大的新闻事件,也不可能产生理解需要。然而,在特殊情况下,这三种需要则是相互渗透的。马克思在谈到需要和生产时,揭示了一条朴素的真理:“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同样,没有读者的需要,也就没有报纸新闻。报纸新  相似文献   

18.
如今纸媒已进入了“读图时代”,“图文并茂”成为当今报纸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图片新闻是报纸这一特殊商品中重要的包装元素和商品要素,被称为报纸的“眼睛”。要让报纸的“眼睛”亮起来,新闻图片要“善于说话”,要能通过图片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突发事件报道以其自身灾难性、不可预知性、现场性等...  相似文献   

19.
《北京日报》上刊登的农村新闻,为什么要强调“城乡共赏”?因为《北京日报》是一张兼顾十几个郊区县、几百万农民读者对象的城市报纸。它既不同于只面向城市的报纸,也不同于专向农村发行的农民报、郊区版等。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近几年来,我们所采写的农村新闻,有不少是指导农村工作的,但考虑更多的是如何采写一些城乡读者都爱看的东西。这就是后来太家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城市报纸农村新闻的“城乡共赏”这一特点。城市读者对那种春种秋收、就生产谈生产的消息不感兴趣,有的勉强看看标题,也觉得没什么意  相似文献   

20.
周末类报纸如何办?是一个不能不用心思考的问题。面对这类报纸,常常会情不自禁问自己:我们的读者究竟需要什么?报纸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读者喜不喜欢,愿不愿接受?对这类报纸的再认识,说到底,是对新闻的再认识。而对新闻“软”与“硬”的认识与操作,更显出报纸竞争的丰富性。“副刊情结”的消解80年代是报纸副刊的黄金时代。副刊的软活与多彩一改传统新闻的单调与生硬,成为读者十分喜爱的版面内容。以文化为主体的副刊软新闻尤为读者钟爱。由南京日报主办的《周末》正是在此时诞生的,她顺应了广大读者随着时代变化而发生的阅读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