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大圣教授的讲学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颠覆了长期以来许多习以为常又自以为是的固有视线和思维习惯,引起了几点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学习"、"道与技,书与人,诸重诸轻"、"教师专业成长中,什么是最可贵",这些反思促使当下偏离正道的教育意识努力寻找回归之路,教师角色定位得以重新回到"人的发展"这一原点之上。  相似文献   

2.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试题(以下简称高考语文"广东卷")正如今年的作文试题,全卷"回到原点"的设计意图十分明显。试卷拒绝"形式变幻",不再为某些热衷于对试卷形式和试题类型做"稳中有变"之类套话评析者提供"依据",而是着眼于让语文考试内容回到语文学习和语文能力检测的本源,回到"高考大纲",并强化突出引导中学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命题思想。  相似文献   

3.
"人"的培养是通识教育根本的价值追求。对"人是什么"的追问是通识教育不变的主题。哲学人类学告诉我们,人是"文化的存在",人创造文化,同时又被文化所创造。因此,我国的通识教育应该回到"文化的存在"这一原点,即尊重人的主体性,同时强调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能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人。  相似文献   

4.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回到原点》,其实数学学习又何尝不是呢?"原点"顾名思义,就是源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风簸自天涯。潺潺溪水,汇聚江海,巍巍高楼,源自基石。回到"原点"就是回到知识的源头,知道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的认知是有规可循的,我们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5.
陈海玲 《成才之路》2014,(31):I0012-I0012
古人有"文以意为主""一意到底",不能"两意并出"等见解,这里的"意"就是"中心",也叫"主题"或"主旨"。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不论写什么文章,总有一个目的,或想告诉人一件事,或想说明一个道理,或要赞成什么和反对什么。这个写作目的是在审题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思考首先确定的。确定了写作目的,习作才能有一个中心,习作才能围绕这个中心考虑写些什么内容和怎么去写。  相似文献   

6.
首先似乎要问"校长是什么",可是,若首先讨论一下"校长不是什么",也有利于弄清楚"校长是什么"的问题。这里,我们就首先说校长不是什么,说校长不是官。当然,校长也不是商人,不是经理,不是厂长,……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课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强烈提出让语文教学走上回归之路。回归,不是简简单单的回来,也不是重新回到过去的老路上,更不是倒退,而是回到原点,寻找一种新的平衡,酝酿新的突破。那么,语文教学要回归什么?就是要回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相似文献   

8.
毛杏英 《海南教育》2014,(10):81-82
早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就指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强调语文教学必须要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强调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更多的是关注"怎么写",而非"写什么",应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或关注文本独特的言语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课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强烈提出让语文教学走上回归之路。回归,不是简简单单的回来,也不是重新回到过去的老路上,更不是倒退,而是回到原点,寻找一种新的平衡,酝酿新的突破。那么,语文教学要回归什么?就是要回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一、教学内容:基于“素养”,聚焦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这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可现在却成为许多语文教师教学中最大的难题。于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教育理念不断发展,先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再是"学校要发展,教师要提高,学生要进步",现在又明确提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学业优秀,个性鲜明"的办学目标。围绕这些理念,我的头脑中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即"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历史教学的意义何在?学生学习历史的价值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见风"是否要"使舵"成语"见风使舵",据《辞海》(2002年版)释义:"比喻相机行事,随机应变,亦作‘看风使舵'。现多用作贬义。"作文《"见风"是否要"使舵"》对成语"见风使舵"的语义有自己的理解。文章认为"见风使舵"有褒有贬,不能一概而论,关键要看"见"的是什么"风"。如果见"好风"而"使舵",那是"随机应变",当褒;如果见"恶风"而"使舵",那是"同流合污",当贬。褒贬有别,"见风使舵"应有此二解。且读该文: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要落实新课程目标,课堂上必须要有"语文味道",但是,当前语文课堂却常常出现语文味道不足或缺失的现象,产生这种缺失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语文味道"?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刘艳 《考试周刊》2011,(47):16-17
不管你准备好了没有,也不管你乐不乐意接受它,新课程改革来了。校领导无奈地说:"没办法,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一支粉笔也要搞课改。"一线的教师们不得不为了更新文化理念、开阔文化心态而疲于奔命。各种配套的比武有如排山倒海之势,并且日新月异,什么"探究性学习",什么"同题异构",最近又衍生了"片段教学"。我很疑惑:课改要改的是什么,仅仅是形式或是名称吗?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高考改革制度中的"两驾马车",高考加分政策和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其本意是突破"一考定终生"的弊端,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型创新型人才,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在各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下,政策上设计不科学,存在着重复交叉和矛盾方面,且实施中走了样,与素质教育渐行渐远。如何协调和统筹两者,回到政策的原点,是该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孔子说自己的道是一以贯之的,却并没有明确说自己的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又是用什么贯串起来的。后人恰恰多就这两个问题各持己见,争论不已。关于孔子的"道",有三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即"仁"、"礼"、"仁与礼";关于"一以贯之"的"一",有的认为是"忠恕"(这种说法较为普遍),有的认为是"中庸",也有的认为是"仁",还有的认为是"礼"。不管哪种说法,要搞清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如果从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的人生理想、孔子中庸思想的形成、孔子的人生实践来分析其思想观念,就会明白,"中庸"应该是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就小学阅读教学的核心而言,主要由两大要素构成:一是"教什么",即选择什么教学内容;二是"怎么教",即选择什么方法或手段实施教学。"教什么"本来应该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课程层面,即文本或其他教学内容的筛选,就是从林林总总的文本或其他内容中筛选若干个适合本年级学生阅读的典范性教学材料;第二个是教材层面,即对已经选定的文本或材料所包含的众多内部要素进行再度选择,确定哪些要素该教,哪些要素不该教。  相似文献   

18.
曾记得2011年广东省的高考题目是《回到原点》,于是脑海中开始揣摩“原点”的含义,什么是原点?“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也可以是事物的根本。那么教学的原点又是什么?让我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思。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0多个年头,下一个10年我们又该怎么走?我们是不是该停下前行的脚步回头望一望?教学的回归,其落脚点到底是教师,是教材,还是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  相似文献   

19.
周芳 《现代语文》2014,(7):31-33
这是省坛滕世群老师教学《诲人不倦》中的一个片断:师:"如切如磋"这个意思要苦读,像什么?像加工牛角玉石一样反复切磋,"之谓"这个结构译得很好,应该翻译成什么?"大概"是相对于哪个词,是"其",不是代词,而是表示猜测的语气词,相当于"大概"。"斯"是这,"之谓"呢,就要译成"说""就是说""说的就是",这个含有固定的翻译的格式。我们换一个内容译一下,"滕老师之谓也"怎么讲?生齐声:就是说的滕老师或说的就是滕老师。师:语文课代表之谓也。  相似文献   

20.
在讨论家庭运动计划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家庭运动"?一直以来,人们理解的"家庭运动",是以家庭成员为参与者的运动形式或内容。而我们现在讨论的"家庭运动",是家庭成员在"家庭环境"下进行的运动,与社区、学校等运动环境或条件的运动有所区别。首先,在家庭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要遵循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成年人善度余暇的生活规律和老年人养生保健的健康规律。而学校体育是遵循教育规律开展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