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诞生在1959年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可以说是影响最大、最能代表“荒诞派”戏剧基本特色的作品。它的出现,是对传统戏剧最为严峻的挑战。虽然《等待戈多》并不是荒诞派戏剧的最初成果,但它创造了这一流派戏剧的最高境界,集中体现了“荒诞”戏剧观的建构特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剧作的出发点、建构方式和基本内涵三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一种美。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将审美划分为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分别对应直觉感受层次、自在领悟层次、精神升华层次。借用李先生的三个层次论,站在儿童的立场看,我们是否可以用三重境界来观照这种“美”的层次。当然,这三层境界的美在课堂上绝不是平面的铺设,而应该是立体的构建,不是跳跃式的一蹴而就,而是润物无声般的文化滋养后的逐级攀登。  相似文献   

3.
《学子》2003,(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学习有三种境界。”对此他引用了三首宋词加以形象说明。第一种境界:晏殊《蝶恋花》里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初学阶段,就犹如人从平地登上摩天高楼,顿时心旷神怡,眼界大开,从而意识到过去所学的知识少得太可怜了。第二种境界:柳永《凤栖梧》里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戏剧《霄神》《鸭子》和小说《山鬼》中所提及的"霄神"是湘西汉苗人民在近现代日常生活中普遍信奉的傩神之一."霄神"既可以赐福,保佑湘西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又会降罪于人,施以惩戒.人们通过傩戏等一系列酬傩仪式取乐神灵,兼以娱人,致力于达到一种人神和悦的境界.民间"霄神"信仰浸润于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且深刻影响了...  相似文献   

5.
在《飞狐外传》里,胡斐有两次得遇名师指点。
  第一次是在商家堡巧遇红花会三当家赵半山,上了一节公开培训课,武功大进。
  第二次是在大侠苗人凤家里的饭桌上,受到其巧妙的点拨,从此踏入一流高手境界。  相似文献   

6.
阅读三境     
何涛 《现代语文》2006,(4):106-10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论词而论到人生活动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学小言》中,他把这三种境界称为“三种阶级”,并言“未有未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学亦然。”此三种境界,是王国维对成功必经阶段的凝练概括,不仅适用于创作活动,也可看作是阅读活动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刘勰"神思"说的内在思路是用《庄》学"以和为量"的"神王"境界来指涉创作主体为文时所能达到的"万塗竞萌""神与物遊"的至高境界。本文拟从《老》《庄》思路对此说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8.
清代名的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大学问,必经过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是: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9.
<正>从艺术角度看,中国书法和中国画讲究留空布白,以虚写实。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里,引用清初画家笪重光《画筌》里的话说出了这种境界:"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景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语文教学能不能上升到这种境  相似文献   

10.
罗海鸥 《高教探索》2006,3(1):21-24
通过分析总结北大、清华和南开等早年办学经验,提出大学由物力、人力和理念三个层面构成。大学不仅要有良好的建筑设备,还要有一流的教育理念,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这样能充分发挥物力的作用,办出特色,办成一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超越“形”与“体”的层面,进入“神”与“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围绕着唐僧取经这个中心,突出的是人而不是神,“人-人间-社会”是主题线索,而“人”又是复合式的带有特殊性的人,神、佛、妖、魔都由这个复合式的“人”去发生关系,因而也就都处在了次要地位。作品以妖魔对“人”的向往与追求,赞美了人;以孙悟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赞美了治世追求者。所以,《西游记》是从高视点上突出了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民族,《墨子》中就有了小孔成像的记载,周赧王时的偃师就造出了能应节而舞的“机器人”,公输般可造出连飞三日三夜而不落的木鸟,祖冲之设计出了指南车、木牛流马、千里船……截止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占当时世界的65%。含蓄蕴藉、奇正相生的《列子》,汪洋恣肆、瑰丽雄奇的《庄子》,诡秘神异、想落天外的《山海经》,林林总总、亦真亦幻的《搜神记》、《夷坚志》、《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等,也足以证明中华民族绝不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民族。可是,即使是民族自豪感最强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建国…  相似文献   

13.
阅读使人丰富,阅读使人成长。阅读是人类获取精神营养的最有效途径,特别是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人们从中获得的裨益是勿庸置疑的。然而一篇乃至一部文学作品,对于不同的阅读者来说,其个人所获取的营养是有几种境界之分的。这实际上正如同一种食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取同样效果的营养一样,因为获取者的消化系统功能是有区别的。概括起来看,我们把它定义为三个层面:即初级层面,通识性境界;中级层面,学习性境界;高级层面,评价性境界。为了达到更明确的理解,这里以阅读《故乡》为例展开阐述。当我们读完《故乡》以后,知道《故乡》以小说的形式叙…  相似文献   

14.
《逍遥游》的结构并不是什么有待——无己——无待,也并非意义不连贯。历来庄学家注重探微,都没有说对,把《逍遥游》倒过来读,问题就很清楚。一篇《逍遥游》,从头到尾,就是个"大小之辩"。庄子以大鹏自喻,以九万里云风比喻其境界之高远宏大,为"大"而辩护,从而开启了一场"大小之辩"。"大小之辩"是《逍遥游》全篇的线索、主题和宗旨,其核心思想就是知有大小。庄子所推崇的大知,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最高境界是无己的境界。庄子所说的"知"的不同,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庄子所谓有所待或无所待,不是指存在论意义上的条件,而是指人生论意义上的系著与留恋。  相似文献   

15.
书学三境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辞话》中写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阐珊处”。我以为.书法事业亦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6.
一、主旨延伸如《庄子》一书,教材选入《秋水》和《逍遥游》,《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选入了《庖丁解牛》。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游”境界。但是,  相似文献   

17.
《新作文》2006,(2)
1故事播讲站为学三境界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为学要追求三境界。人问何谓三境界,他集古人词句作答: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摘自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摘自柳永《凤栖梧》)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摘自辛弃疾《青玉案》)人们体会他这三境界:其一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二要围绕这个目标锲而不舍,奋斗不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功夫不负苦心人,奋斗不息的结果,理想自然就会实现,目标自然就会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相似文献   

18.
卞之琳的《断章》用纯熟的技巧将大千世界中捕捉的小情景进行内心的扩张和诠释,让人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致的哲理和禅机。  相似文献   

19.
诗分三品,做学问有三种境界,课堂教学也有三个境界。这三个境界就量精、气、神、它们没有明显的区分度,却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内蕴。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谈一谈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无意于对宗教有所毁誉贬褒,作者只是借助僧道来写人、写故事;《水浒传》体现了我们民族宗教的儒、释、道相融的特点;中国的庙宇供奉的是人而不是神,《水浒传》把普通的渔民、仆役、工匠等说成是天上的星宿,这种宗教观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