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魏超的《(论语)》“慎言”思想的三重依据》、《〈论语〉》“慎言”思想的具体内容》中,笔者谈到了《论语》“何以慎言”和“如何慎言”的相关言语思想。然而,《论语》的言语思想并不局限于此;在慎言的主导价值体系下,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范畴和内容。  相似文献   

2.
<正>在魏超的《〈论语〉》"慎言"思想的三重依据》[1]、《〈论语〉》"慎言"思想的具体内容》[2]中,笔者谈到了《论语》"何以慎言"和"如何慎言"的相关言语思想。然而,《论语》的言语思想并不局限于此;在慎言的主导价值体系下,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关于言语的论说并未自成体系,而是零珠碎玉般零星见于各篇章。以《论语》作为研究材料,提炼《论语》中孔子关于言语的论说,分析言语的社会功能和个人价值,以《诗》为教材,以“雅言”为正式场合用语,以“仁”为价值追求的言语内容,以及“警慎言、戒巧言”,“辞达而已矣”“时然后言”.“言行一致”的言语交际原则。  相似文献   

4.
礼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在《论语》中有着诸多的论述,对中国礼的产生、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礼文化特点的完整的礼学思想,长期影响着上至国家下至普通老百姓的思想和行为。通过“礼是人真情的体现”、“礼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贬己尊人,谦逊为美”、“慎言为礼,含而不露”、“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六个方面浅论《论语》对中国礼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口语交际教学思想及实施原则,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其著作和后学的论著里。其中,是《论语》和《孔子家语》鲜明地体现出了孔子的言语交际观,而后学对其中的口语交际论及甚少。孔门四科中的“言语”,即如今的“说话”,或曰“口语交际”。通过对孔子言语思想的整理,总结出合礼、倾听、慎言、因地而发(环境)、因人而发(对象)、因时而发(时机)等语用原则。先秦时期,学校教育也刚刚启蒙,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更没有正规的口语交际教学。但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期,各家著书立说,广纳学徒,积极传播自己的抱负理想,在此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传播了言语思想,其中也涵盖了口语交际教学的思想和原则。文章主要论述和整理孔子交际教学思想及实施原则。  相似文献   

6.
田标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5):54-56,61
西周末年新兴的言语阶层占据着文化资源得以作《诗》,又拥有血族的权利得以言政。这些多元的言语利益群体,凭借相似的言语传统,促成了西周末年流言谤语中“放言”与“慎言”两种言语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诗》篇创制时期,言用制度经过了一个渐进而复杂的发展过程。与殷周之际歆飨制度中的言语行为相比,《诗》篇创制时代的言语水平已有较大发展。并在诗乐演述活动中引发了最初的言语理论认知。确立了从外部来规范言语活动的慎言观,而慎言观的礼法内涵,又慎言观的礼法内涵,又制约着晚周言语理论认知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辞富山海谈《论语》在散文发展史上的新贡献陈义成刘勰《文心雕龙·征圣》评价孔子的文章是“鉴悬日月,辞富山海”。体现在《论语》中的孔子的言语辞章,确实象高山大海那样蕴藏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孔子的思想学说在我国民族文化心理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其言语辞章...  相似文献   

9.
孔子善于言谈却主张并实践“慎言”,这与他的思想、语言态度和所处的言语环境密切相关。本文对孔子“慎言”的原因和他的语言实践作出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包括“仁爱”思想、“安人”思想、“修己”思想、礼仪思想,这些思想对高等教育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文章以《论语》中的管理思想为切入点,在对《论语》管理思想进行深刻解读的基础上,探讨《论语》管理思想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改进和提升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最可靠的材料首推《论语》。尽管《论语》只是孔子后学记述先因材施教,因事立言之书,故书中对孔子的思想缺乏系统的组织和严密的表述,可这并不等于说孔子思想无章可循。其实,只要对《论语》中孔子的政治主张进行宏观的把握,微观的分析,再把它与西周以来“敬天明德”这一正统思想联系起来,其思想构架即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论语》中最能反映孔子政治思想构架的只有两句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  相似文献   

12.
《论话》作为一本记载言语的著述,以孔子这位教师的去世为转折,从言语共同体变为文本共通体,由此真正有教无类的启发着更多之后的参与学习者.遵循师生“相与”之道,《论语》“为学”思想达成了人与历史之间、生活与传统之间、言谈与文本之间、教与学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解构与重构.无论是独学之悦,还是与朋之乐,孔子给学习者的启迪都是被不断更新的,本文将从知识伦理的角度探析对《论语》“为学”思想的一些现实体会.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语行为的书,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言语就必然涉及语境的问题,本文从显性语境和隐性语境两方面来考察《论语》中的交际语境问题,对语境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的内容和儒家传统思想,也是对现代交际理论的一个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于洋 《考试周刊》2013,(85):15-16
《论语》中真正出现修正的条目较少,却很重要.本文以论语中的“正”为核心,探讨了论语的修正思想.在《论语》中,“正”分为修己以正、修己以正人、修己以安百姓三个层次.并且认为这三个层次就可以概括《论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论语》思想的纲领,而所有这些思想的前提就是修己以正.  相似文献   

15.
得体和性别     
得体,最初指身份相称.《礼·仲尼燕居》:“官得其体.”疏:“体为容体,谓设官分职,各得其尊卑之体.”后来指行事恰如其分.宋·苏象先《丞相魏公谭训》六:“祖父(苏颂)与王歧公(王珪)同年,王每相访,祖父必拜之,王逡巡引避,时以为得体.”现在指言语行动等,得当,恰当,恰如其分.本文只讨论言语的得体.人们历来主张,言语要恰如其分地表现思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徐志摩在《话》中说:“不要说下笔写,就是平常说话,我们也应有相当的用心——一句话可以泄露你心灵的浅薄,一句话可以证明你自觉的努力,一句话可以表示你思想的糊  相似文献   

16.
“四书”“五经”简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  相似文献   

17.
“学”的思想,相对于《论语》中其它核心范畴,如仁、礼、孝等在学术界的研究相对薄弱.但是,“学”在《论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的积累,而且更是修德至君子的重要途径.《论语》之“学”包括学的内容、态度、方法和学的目的等内容.从《论语》中梳理中华文化“学”之精髓,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说明《论语》所记载的孔子思想政率不具古代西方哲人那种依赖逻辑推理做抽象玄思的特点,而是常常将其思想理论引入到日常现实生活人的情感感受中去诠释。此文通过对《论语》孔子思想理论核心“仁”的引述和说明,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君子”诸多论述的分析,通过对《论语》所记载孔子发言为论时喜怒衰乐情感表达的剖析,了“情感”在《论语》中,在孔子思想理论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非常注重道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孔子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并以“德行”冠于首位。在评价学生时,孔子也总是把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在三千弟子,七十贤人中,孔子最喜欢、最称道的,就是居于“德行”之首的颜回。孔子说,“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以下引《论语》,只称篇名)“回也其庶乎!”(《先进》)颜回的道德修养,差不多达到顶点了吧!颜回不幸短命,孔子悲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对于颜回的死,孔子哭得很伤心,  相似文献   

20.
《论语》虽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语行事的记录,颇具口语特色,但在行文中已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本文试对其进行简单整理说明,以期对教学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论语》是一部贯穿着儒家伦理思想的书,它所记录的言论,大多表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所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