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娜"一战的风情和荣耀仍在国人心中挥之不去时,本报记者昨日再次走进湖北省网球管理中心,来兑现澳网决赛前夜与湖北网球"掌门人"李理仁的专访约定。下一个李娜?"自然生长"难以保证收成李娜在澳网的"给力"表现,可以想象,将引发国人对于中国网球继续创造奇迹的热情高涨。昨日,记者与李理仁的对话就从中国何时能出现下一个李娜开始……李理仁表示,李娜在澳网的成就,对于网球项目在我国的推广无疑是一股巨大动力,但"下一个李娜何时出现"却是令网球项目管理者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因为目前中国网球培养体系的配套措施和能力支持,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着巨大的差距。"现在我们的培养体系在青少年时期显得单一化,依然是从前的竞技体育模式,小球员送过来就上场挥拍子,边打边提高。而在网球运动发达的欧美国家,青少年培养是综合素质全面打基础的阶段,怎么去练习灵敏性,怎么去提高爆发力,都是极有计划性地去进行。"  相似文献   

2.
双面李娜     
Rocky  陈功摄影 《网球》2012,(11):30-33
2012年的李娜,没有进入过大满贯的八强,在四年一次的奥运会早早出局,但她在中网展示了一个最好的自己,连胜斯齐亚沃尼、佩特洛娃、彭帅和拉德万斯卡四名好手,继2010年后再次跻身中网四强。最好的李娜,也贡献出了一届最好的中网,从始至终,中网都保持着较高的票房上座率。只要有李娜身影出现的地方,无论是新闻发布会,赞助商活动,还是李娜的比赛,都会掀起阵阵热潮。  相似文献   

3.
刘彤 《网球》2014,(4):30-33
在今年澳网捧起达芙妮冠军奖杯之后,狂揽2,000分冠军积分的李娜急速拉近了和时任世界第二阿扎伦卡的距离,两人11分的微小差距让超越充满了无限可能。而李娜也确实没有让球迷久等,在2月份的卡塔尔公开赛上,中国"一姐"虽然在第三轮爆冷出局,但是因为作为卫冕冠军的阿扎伦卡赛前退赛,被扣除了大量积分,这一进一出,李娜最终被成功"保送"上了世界第二的宝座。世界第二,对于李娜来说又是一个新的高度,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高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许是对这个位置最好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王旭 《网球天地》2014,(11):70-77
2014年9月19日,李娜向全世界发布了自己退役的消息。职业网球赛场,从此再无李娜的身影。 李娜之所以是李娜,就是因为她是李娜,就像那个在球场上无比凌厉的李娜一样,谁都不知道她引拍侧身之后,下一个球将打向球场的哪个边角。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极具标签色彩,因为只有李娜做得出这种选择,而往往这种选择会引发外界极大的关注。 这就是李娜,这是专属她的永不妥协的性格。  相似文献   

5.
网历     
《网球天地》2013,(1):12-13
时尚李娜 瞧瞧是谁在炫耀自己的新装备?李娜的这组写真,只能用一个字形容,“美”。  相似文献   

6.
通过2011年李娜参加的网球四大满贯中澳网和法网女单后四场、温网前两轮和美网第一轮的共计11场比赛的录像,对其每场比赛技术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李娜在温网和美网失利的原因。结果显示:李娜的一发成功率和破发成功率还需要加强;主动进攻能力虽然变强,但非受迫性失误的增多,仍然是李娜急需解决的问题;拥有网球全面技术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心理调节也是李娜未来比赛必须改善的。只有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李娜才有机会获得下一个大满贯冠军。  相似文献   

7.
澳网赛场,李娜一有机会,就会拿老公姜山开涮,看台上的姜山总是憨憨地笑着。伴随着李娜获得澳网亚军,这样的一幕也成为留在人们心中的经典瞬间。圈内人说,李娜的成功离不开姜山的付出与支持。对于李娜来说,姜山既是教练,更是老公。而对于众多的球迷来说,他们是网球场上的"神仙眷侣"。纹身的故事澳网期间,电视镜头一次又一次地聚焦在李娜左胸前的文身上,那是一个玫瑰和心形组合的图案,在这个文身的背后,记载着李娜和姜山的爱情故  相似文献   

8.
Rebo 《网球》2007,(3)
对于她认为“不怀好意”的提问,李娜还是会抛出一个软钉子,但无论你怎么看,今天的李娜都是如此温柔。出席“新兴中国力量”TCL赞助中国女网发布会上的李娜,妆化得很仔细,很美,她微笑着回答每一个问题,放松又自然。你也许会在心里暗暗纳闷:这是那个李娜吗?其实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无论是  相似文献   

9.
孙海光 《网球天地》2012,(7):143-143
李娜身上不缺新闻,关于这一点,媒体人从不担心。不过李娜之与媒体,确切地说。是与国内媒体的关系总是忽冷忽热。大家不知道她头顶上的哪片云彩冷不丁会下点儿雨,也拿捏不准与她交谈时的深浅。这种紧张的关系源自彼此的不信任和不理解。媒体需要一个怎样的李娜,李娜又该以何种姿态一视媒体,双方都需反思。  相似文献   

10.
自从托马斯离开李娜转投莎拉波娃的团队,姜山从幕后走上台前,这也是他第二次成为李娜的教练。本次澳网,也是这对夫妻师徒配合最默契的体现。2004年,退役两年的李娜在国家队的召唤下选择了复出,当时国家队给了她三个教练人选,一个是余丽桥,一个是潘兵,最后一个是姜山,李娜最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准老公。那是他们两人的第一次合作。而在托马斯离开后,姜山第二次担当起李娜教练的重任。其实,李娜今年澳网的表现有两大令人惊喜的改变,一个是专项技术的提升,比如发球和击球的稳定性,另一个就是心理层面的提高。前者得益于托马斯打的基础,而后者则  相似文献   

11.
霸业可成     
蔚玉梦语 《网球》2013,(3):146-146
前日之李娜就好比韩信,天生有才却还缺乏历练,拥有顶尖的技术但还缺乏内心的强大;今日之李娜更加沉稳内敛,眼神更加透露出内心的自信与坚定,球风也因此更加凌厉,力道更狠,落点更准,已然彰显出霸王之气。  相似文献   

12.
葛晓倩 《新体育》2014,(1):60-63
用“挽救李娜的职业生涯”来评价卡洛斯的执教并不为过,在李娜职业生涯末期,卡洛斯将其带到世界排名第三,他们的下一步目标就是再拿一个大满贯冠军。  相似文献   

13.
运用视频观察、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李娜参加的2014年澳网公开赛女子单打7场比赛的竞技能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李娜的竞技能力与当今世界女子网球一流高手相比,其运动技术包括在致胜球、二发平均时速、接发球技术、正反手底线进攻方面优势明显;在战术能力上主要表现为强劲主动进攻和破发能力等;在心理上展现了李娜更为成熟的心理素质;此外,李娜所表现出的良好体能,也是保证她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李娜大事记     
《网球》2011,(3):62-63
李娜迎来了职业生涯第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中国网球军团兵败釜山亚运会,中国网协痛定思痛,大力扶持选手去巡回参赛。李娜、孙甜甜、李婷都明显增加了出国参赛的次数。2月,在ITF米德兰德(美国,7万5千美金)站,李娜从资格赛杀出,八战全胜,  相似文献   

15.
朱茜 《网球》2012,(2):59-62,58
2011年12月底,李娜在微博上分享了一个视频,这是她刚刚代言的伊利牛奶广告。广告里,李娜和姜山大打家庭牌,笑得温暖如春,而最后打出“你健康,我才能欺负你一辈子”的广告语更是将李娜的幽默、直自以及普通家庭的温馨表现得极为动人。  相似文献   

16.
庆知 《网球天地》2012,(10):22-27
伦敦奥运会开幕前。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播出了5集纪录片《体育的力量》,其中一集是《职业之路》,讲述李娜、刘翔、姚明的故事。庆知是这一集的导演,也正因此,她与李娜从相识到相知,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透过她的观察,我们能读出一个更加真实的李娜。  相似文献   

17.
离娜近一点     
熊凌洁 《网球》2008,(9):44-48
李娜永远是中国网球最奇异的一道风景,你可以说那是好李娜,因为她总在中国网球不精神的时候突然给大家提一口气,你可以说那是坏李娜,因为她时不时地发点小脾气,但你就此认为李娜不可捉摸,那就错了,那只是因为你离她不够近,还差那么一点点。即使是在奥运会连克扬科维奇和大威打进四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个轻松活泼的李娜,她其实很会笑,特别是在远离球场的时候。都说当运动员压力大,但李娜总有自己的方式来化解,她有老公,有妈妈,有那么多喜欢她的人,还有数不清的在奥林匹克网球中心为她守候的球迷。  相似文献   

18.
陈妍 《网球天地》2014,(1):46-49
“2013年是我职业生涯最成功的一个赛季……”李娜在2013年WTA年终总决赛的颁奖仪式上这样说道,表情平静如水。2013年,李娜以澳网亚军开启,又以年终总决赛亚军结束,可谓虎头虎尾。虽然在法网止步第二轮,但李娜在温网打入八强,在美网打入四强,分别打平或超越自己在该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更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李娜的年终排名来到世界第三,这是继她法网夺冠之后亚洲女子网球选手取得的最高成就。以这样的成绩来诠释一个“最成功”的赛季,似乎简单、明了、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9.
爱心的天路     
谢明 《网球》2011,(7):134-137
阿伊巴尔问我:“李娜是中国第四吧?”旁边的小孩子马上说:“阿伊巴尔,你偷懒啊,昨天没有看李娜的决赛。”阿伊巴尔马上有点抬不起头来,他是没有看比赛。他马上换了一个问题问我:“叔叔,等李娜老了,我可以打得过她吗……”  相似文献   

20.
在结束不久的北京、通辽和乌兰浩特等4站国际女子挑战赛中,复出不久的李娜一举包揽了全部4站比赛的单打冠军。在郑洁法网屡创佳绩的时候,李娜的优异表现让关注中国网球的人们又燃起了另一股希望的火苗。李娜蛰伏近两年的时间里都在做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复出?她的下一个目标又是什么?带着种种疑问,我们采访了李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