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本刊上期封面报道《冠军私家制造》介绍和探讨了一种有别于举国体制的体育培养模式,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由此,本期特约新华社驻美国体育记者梁金雄撰文对美国学校体育的培养模式进行介绍。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作者不仅是一个观察者,还是一个参与者,因为梁金雄的女儿就在美国读书且网球水平出众,父女二人的感受与经历,更具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法对美国体育教学主导思想、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与构建等文献进行了分类综述,阐明了美国体育教学模式的独特之处,比较了国内外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尤其是在体育教学模式指导下的一些具体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小明 《新体育》2013,(4):62-64
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体育强国,对此应该不存在疑问。笔者在中国做了30年体育记者,去过20次美国,两次采访在美国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些年一直从记者的角度观察比较中美两国体育发展的异同,有一些感想和认识,但只能说是初步的和不完整的,甚至肤浅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教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学校体育教育要想实现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树立自身的终生体育观的目标,必须得到家庭、社区乃至全社会的重视与配合,才能有的放矢.本文在此基础上,以近年来美国在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教育之问所作的大量工作为实证,通过重点论述美国综合性健康计划,进一步阐明社会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相配合之于青少年体育锻炼和体育价值观的形成的重要性,最后结合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通过界定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的概念,分析认为美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可能成为责任主体的有学区、学校和教师;时间和地域范围不仅包括在校和学校内,而且包括与学校学习相关的时间和地域.其责任构成要件包括损害、照顾学生的法定责任,违反"合理照顾标准"的行为、近因.当出现共同过失、甘冒风险的情况,或签署免责协议和拥有政府免责权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具有免责的理由.最后,结合中美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这一法律问题,在适用范围、归责原则因果关系、免责抗辩、替代责任上作了比较,得出了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美国体育传媒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我国体育传媒产业和体育事业健康、和谐地共同发展,在回顾美国体育组织与传媒产业关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剖析了美国体育传媒产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模式及其对美国体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美国体育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财富,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美国体育运动项目整体结构的失衡、体育比赛本质的颓变和大众体育理念的错误导向。我国体育传媒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引以为鉴,否则会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总体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竞技体育水平最高的国家当属美国。有效的人才培养体制是美国竞技体育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任何一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它必然植根于某种教育理念或化价值观。正是由于自由教育理念与职业体育价值观的长期互动与融合,才形成了当今独具美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根据本国化传统与体育价值取向选择合理的培养模式,不要盲目攀比或简单复制。  相似文献   

8.
研究美国学校体育几个代表性发展阶段:美国学校体育早期一些问题;专业组织的形成及发展;研究内容与方法的深入发展;未来发展中一些问题。启示:一些重要人物、专业组织与期刊的出现,给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未来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拓宽研究领域,紧密地与教育、休闲以及健康相结合,从而走出学校迈向社会。  相似文献   

9.
美国体育志愿者的培养体系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美国体育志愿者的培养体系,探讨其招募方式、组织机构、科学管理、激励制度等问题,概括其发展过程的特点,总结其培养的优良经验,为我国培养体育志愿者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启动,其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影响力度大,堪称史上之最。在此背景影响下,我国也开启了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教育改革和调整。学校体育改革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尽管硕果累累,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阻力。与此同时,在当今美国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由于体育课程被边缘化、大众认知度不高、立法出现偏差、学校体育价值观未达到统一等社会问题的存在,各州、学区及中小学校大力推行学校体育困难重重,学校体育在美国学校的地位岌岌可危。本研究以美国学校体育作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了美国学校体育面临的境遇以及提升学校体育地位的相关路径,以期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梁汉平 《体育学刊》2013,20(1):75-78
通过分析和比较美国2006年和2010年《国家体育课程形态报告:美国体育课程地位》数据,发现美国中小学(K-12)体育课程计划主要在体育课程开设与时间要求、课程豁免与替代、课程标准与评价、教师资格证、课程问责、网络课程开发等发生了变化.体现在要求幼儿园开设体育课的州数量急剧上升,实施体育课程豁免政策的州数量增加,课程标准内涵与学生评价内容不同,取消教师临时资格证并鼓励教师专业发展趋势明显,学校承担课程责任的项目少,提供的网络课程越来越多.从这些变化趋势,得到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启示,即体育学习的评价内容应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尽早制定学前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积极开发体育网络课程.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美国学校体育活动案例进行解读与分析,在借鉴美国学校体育活动相关措施的基础上,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稳步发展以及学生体育健康促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2)积极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丰富学生体育活动项目;(3)完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保障残疾学生体育活动;(4)推进体育课堂翻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体育活动作为现代化生活方式之一,已经渗透到美国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并成功地改变了人们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美国的教育把初、高中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程度作为对学生最重要的择优标准之一。这样的教育在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走向光明未来的同时,保证其有健康的体魄和坚毅自信的性格。美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学校体育也被愈来愈多的人所重视。把握契机,借鉴美国青少年体育运动成功的经验,有利于完善我们的教育体制,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14.
美国学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社会学归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美国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社会环境进行剖析.美国学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并取得巨大成效是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经济体制以及法律体系密切相关的.建议我国逐步建立"大教育观念",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纳入到九年制义务教育轨道上来,并且充分发挥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的职能,健全学生竞赛体系以及学生体育活动司法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5.
美国运动教育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代美国著名体育学者西登托普创立的运动教育模式的含义、目的、目标、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认为:运动教育是一种课程与教学模式,具备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其在优化学生的运动技术、战术、运动文化、运动参与目标、合作学习和学习态度等方面效果良好。指出:当我国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过程时,要深入研究具体国情,结合学校体育的现状和特点,充分、合理地对场地、器材等资源进行改进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从学校体育教育入手,阐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电子游戏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们批评的对象,认为其不但影响到少年儿童的身体活动,使超重和肥胖率增加,还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在美国以"跳跳革命"为代表的交互式健身电子游戏正在流行起来,并被越来越多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和健康专家们所认可,甚至进入了美国一些州的体育课堂,彻底改变了传统体育课程留给学生们的印象,使得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开始变革.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体育价值观念、教育制度是美国学校体育的教育理念、课程实施以及教师培养模式形成的根基.由于美国体育价值观念的独特性,以及教育制度的分权制,使得学校体育成为美国大众体育与职业体育比肩发展的桥梁与基石,推动了美国体育的全面发展.其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面对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可通过深化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以促进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从而缓解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现状。美国SPARK课程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0.
分析学科知识掌握、自我实现、社会重构、学习过程、生态整合等5种美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要观点.通过与我国学者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比较,指出我国当前研究的努力方向: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应明确主体选择,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方法应从片面到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