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藏汉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关于各民族语言平等的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藏汉双语教学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藏汉双语教学的高度重视。通过描述藏区藏汉双语教学发展情况,透视出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状况,从而总结出一些规律性认识,并提出藏汉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办法。  相似文献   

2.
为少数民族教育的特色内容,双语教学不仅是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形式,而且在推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搞好双语教学是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在多种民族双语教学的形式当中,藏汉双语教学是最主要的一种双语教学形式。然而,在实施藏汉双语教学的甘南藏区,双语教学存在着各项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甘南藏区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策,以期能够更好推动甘南藏区双语教学。  相似文献   

3.
为少数民族教育的特色内容,双语教学不仅是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形式,而且在推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搞好双语教学是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在多种民族双语教学的形式当中,藏汉双语教学是最主要的一种双语教学形式。然而,在实施藏汉双语教学的甘南藏区,双语教学存在着各项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甘南藏区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对策,以期能够更好推动甘南藏区双语教学。  相似文献   

4.
我省藏汉双语教学实验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省藏汉双语教学实验课题组最近在同仁县召开了实验研究阶段性评价总结合.藏汉双语教学是我省牧区中小学主要教学形式,研究探讨其教学规律,对于提高藏族学生双语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省于1992年成立了藏汉双语表学实验...  相似文献   

5.
藏汉双语教学是西藏基层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通过对80名来自西藏县、乡基层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从学生双语水平、学生双语学习环境、教师对双语教学作用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语言使用等方面对西藏基层小学的藏汉双语教学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发现基层农牧区汉语环境的匮乏导致双语发展不平衡;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存在期望与实际间的落差。应构建丰富充实的课堂内外的双语环境;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实现双语教学从"同化"到"顺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藏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藏汉双语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关系,藏汉双语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一直坚持并遵守民族平等,而民族平等的一种表现就是语言平等。新中国成立之后,藏汉双语教学的政策及法规就已经制定,在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对藏汉双语教学这方面变得更加重视。本文结合藏区藏汉双语教学的状况,对藏汉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解读,并对藏汉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2010-2020年青海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了目前我省“双语”教学的目标,即“大力推进“双语”教学改革和发展.坚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为主,同时学好民族语言文字,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学语言,使少数民族学生基本熟练掌握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到2015年,小学实现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辅的“双语”教学,并加快对少数民族中学生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育步伐.把民族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双语”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关于汉语文和民族语文学习的双语教学,是汉语文和民族语文两者相结合在教育实践的产物。双语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是教学论范畴中的教学模式在双语教学中的演化。同时由于藏汉双语教学设计模式影响因素的复杂性,针对于藏汉双语教学的研究虽已有了不错的进展,但藏族学生双语教学发展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宏观的视角对藏汉双语教学理论及方法进行了审视,以探寻行之有效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以期望建立藏汉双语教学研究理论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编的双语教学问卷,对青海478名藏族中小学生实施调研,结果表明:(1)藏族中小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感均很高;(2)对藏汉双语的态度高于藏语或汉语单语;(3)双语学习的愿望和动机明确,对学习和发展藏汉双语持积极肯定的态度;(4)对目前学校的藏汉双语教学及教材使用状况的满意度随年级的增高有所降低;(5)整体上,初中阶段双语态度均高于小学和高中。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藏民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藏汉双语课程,已有60多年的历史(虽然也中断过),社会效益大,成绩突出。自1987年起,夏河县各民族小学已经正式从一年级开始开设藏汉双语课程。一、从一年级开始开设双语课程符合学生心理和双语学习特点符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六七岁的一年级学生脑重为成人脑重的90%左右,智力发展水平已达成人的80%左右,正处于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对其进行双语教学十分有利。有利于学生掌握发音。夏河藏语与汉语普通话在发音上有很大的不同,藏语声母有小舌音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藏汉双语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境,影响了藏汉双语教学的效果。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尤其是案例分析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能全面理解和综合运用,推动藏汉双语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度融合,牧区学生走出大山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熟练掌握汉语又不丢掉藏语就非常有必要了。因此,牧区小学开设高效的藏汉双语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在双语课堂上充分利用牧区儿童好奇的心理开启他们的求知欲。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简单谈一下如何上好一堂高效的藏汉双语课。一、找好切入点,引发学生对双语课堂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每个课程的教师都把培养学生兴趣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只要学生的兴趣有了,教学就会事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藏汉双语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境,影响了藏汉双语教学的效果。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尤其是案例分析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能全面理解和综合运用,推动藏汉双语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本人通过多年在双语类学校担任小学英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从教材大纲,教材,语言环境,年龄障碍,家长,学生自身等方面,对于藏汉双语模式下小学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做了详细的分析及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西藏自治区是人口数目较少的自治区,其主要采用的是"以藏语为主、藏汉双语两种语言相结合"的语言沟通方式。[1]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与援藏建设的实施,西部教育尤其是西藏学前藏汉双语教育受到了较大的重视,从长远的角度开来看,西藏地区应用的语言应该在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从幼儿阶段起,注重藏汉双语的教育工作,促进藏族人民藏语与汉语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藏自治区推行的以汉为主加授藏语文的双语教学模式是我国藏区最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之一,为了更加完善这一模式,我们就双语教学模式问题以拉萨地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调查、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操作策略的调查、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成效评价的调查和影响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因素的调查发现,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在目标方面存在城乡差异,农村学生更加注重汉语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藏族学生的语言基础在城乡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藏族教师在使用讲授法和训练法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使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和活动法上有显著差异,说明教师教学方法是影响双语教学操作策略的重要因素。藏汉双语模式下学生的双语言发展还是取得了显著成效。居住环境、语言态度、双语教学效果是影响双语教学模式的三大因素。  相似文献   

18.
G藏族自治州民族类中学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队伍跨专业任教现象比较普遍,且部分教师不具备藏汉双语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州民族类中学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学功能的良好发挥,这种状况归因于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教育的结构缺失造成了功能萎缩。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完善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职前教育、继续教育的结构,充分发挥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教育功能,是改善G州民族类中学藏汉双语“一类模式”教师队伍现状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藏汉双语教育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教学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笔者在任教十多年生涯中发现:藏汉双语教材中涉及的民族文化知识偏少,由此导致了一些教育教学中实际困难和问题,需要及时、科学、合理地加以改进和适当的修正,使其更加符合藏汉双语教育现实,更加有效地提升藏汉双语教育品质。  相似文献   

20.
法学教育藏汉双语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藏区高校在法学教育中先后开展藏汉双语教学,其目标在于培养熟练运用藏汉双语从事法律工作的复合型、应用性的法律人才。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扎实有效、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现阶段法学教育中藏汉双语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藏汉双语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实践教学中,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是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藏汉双语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