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题目 某校科技小组对铜与浓硫酸反应演示实验进行探究与改进 .实验依据 教材演示实验 .理论依据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浓硫酸中S显 6价 ,在反应中可能降至 4、0、-2价 ;Cu可从 0价升至 1、 2价 .查阅文献 ①Cu2 O是碱性氧化物 ,呈红色 ;②CuS、Cu2 S是黑色不溶于稀硫酸的固体 ;③Cu 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 ,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 和Cu ;④Cu与浓硫酸反应是放热反应 ;⑤金属硫化物高温灼烧生成金属氧化物和SO2 .⑥ 96%浓硫酸加入CuSO4·5H2 O ,固体由蓝色变为白色 .实验设计 可选用药品 :铜片 ,96%浓硫酸、品红溶…  相似文献   

2.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为: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现将其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归纳如下。1.判断金属与酸反应的产物(1)氢以前的金属(K→Pb)能置换出弱氧化性酸中的氢,从左到右由易变难,K→N a等金属参加反应时可能产生爆炸。如:Zn+2C H3C O O H(C H3C O O)2Zn+H2↑(2)氢以前的金属也能与强氧化性酸(如浓硫酸和浓、稀硝酸)反应,但无H2生成。如:Zn+2H2SO4(浓)△ZnSO4+SO2↑+2H2O这类氧化还原反应的难易及其产物与金属的活动性、酸的浓度、温度等多种因素有关。①Fe、Al在冷的浓硝酸、浓硫酸…  相似文献   

3.
铜片和浓硫酸反应,会析出大量黑色物质。为什么会产生黑色物质,而且在热的硫酸中也不溶解呢?因为,浓硫酸与铜的反应,还有副反应: 4H_2(SO)_4(浓)+5Cu(?)(Cu)_2S↓+3Cu(SO)_4+4H_2O当硫酸浓度保持在15摩尔/升以上时,硫化亚铜不过是个中间产物,可进一步氧化:  相似文献   

4.
一、示例:浓硫酸与碳单质的反应1.提出问题。浓硫酸能否氧化非金属单质?2.收集信息。①在常温下,浓硫酸跟某些金属如铁、铝等接触,能够使金属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内部金属继续跟硫酸起反应。因此,可以用铝、铁槽车运输浓硫酸。②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可氧化不活泼金属铜,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③单质碳能被氧化为二氧化碳(稳定产物)或一氧化碳(不稳定产物,可被进一步氧化)。3.提出假设。浓硫酸和单质碳,在加热条件下,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水。4.验证假设。方案一:气体产生白色沉淀(推知有CO2)通入…  相似文献   

5.
朱程燕  庄华清 《化学教学》2013,(1):63-64,80
探究了H2O2能否氧化中学常见指示剂使其褪色;证实了"因为H2O2有强氧化性,H2O2溶液可以漂白有色指示剂"的说法是错误的,解释了教材中Na2O2与水(滴有酚酞)反应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原因与H2O2的氧化性无关;强化了科学假设是需要实验验证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是研究浓硫酸强氧化性的重要实验之一。教材上说:“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其化学方程式为:Cu+2H SO()CuSO+SO+2H O浓↑24422Cu实际操作时同学们发现,与浓硫酸共热,溶液开始呈现并非蓝色,而是黑色的浊液,并且反应时铜丝表面由光亮逐渐变黑了。为什么会出现与教材叙述不同的这些现象呢?我们对铜丝变黑提出了一连串的假设:①黑色物质可能是铜被氧化为CuOCuS;②晶体铜表面被氧化后凸凹不平而影响光的反射而显黑色。③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7.
(1)式是氧化还原反应,Al是还原剂,H_2O是氧化剂,生成物中氧化产物是Al(OH)_3,还原产物是H_2;(2)式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因此NaOH不是氧化剂,NaAlO_2不是氧化产物。  相似文献   

8.
一、重要核心规律规律之一:性质规律1.某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则该元素只具有氧化性。2.某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则该元素只具有还原性。3.某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则该元素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4.金属单质只具有还原性,非金属单质多数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少数只具有氧化性。5.含同种元素相邻价态的两物质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规律之二:强弱规律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物质(微粒)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分别为: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规律之三:价态变化规律1.中间变两头——歧化反应。例如,3Cl02+6KOH5KC-l1+KC+l5O3+3H2O。2.两头变中间——归中反应(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之间的反应)。例如,H2S+6O4(浓)+H2S-2S+4O2↑+S0↓+2H2O、6HCl-1+KCl+5O3KCl+3Cl02↑+3H2O。说明当氧化剂为强氧化剂或者氧化剂过量时,还原剂可转化成比其邻位价态更高的产物(不可出现交叉现象);反之亦然。规律之四:次序规律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种氧化剂(或还原剂)与多种还原剂(或氧化剂)相遇时,还原剂(或氧化剂)总是依据还原性(或氧化性)强弱顺序先后被氧化...  相似文献   

9.
学生数理化中高一版高中阶段学习的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很多,主要有:氯气、氯水、Ca(ClO)2、HClO、O3、H2O2、Na2O2、SO2、活性炭等.按照漂白原理可以分为三类:1.氧化型:这类漂白剂主要包括:氯气、氯水、Ca(ClO)2、HClO、O3、H2O2、Na2O2等,它们都具有强氧化性,均可将有机色素氧化成无色物质.氯气、氯水、Ca(ClO)2、HClO的漂白利用的都是HClO的强氧化性;O3属于能释放出氧气的单质;H2O2、Na2O2属于能释放出氧气的过氧化物.以上物质的漂白是彻底的,不可逆的.其中H2O2反应后产物是水,故是一种绿色漂白剂.物质的强氧化性常与漂白…  相似文献   

10.
分离和提纯物质就是要去除杂质,在解答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试题时,选择试剂和实验措施应注意:(1)不能引入新杂质,(2)提纯后的物质成分不变,(3)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简单易行. 例1除去下列括号内杂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CO2 (HCl),饱和Na2 CO3溶液,洗气 B.CO2 (SO2),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洗气 C.Cl2(HCl、水蒸气),饱和食盐水、浓硫酸,洗气 D.N2(O2、水蒸气),浓硫酸、热的铜网,洗气 解析:由于混合气通过饱和Na2CO3溶液时,CO2也能被Na2CO3溶液吸收,A项错误;SO2有还原性,可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为硫酸而除去,B项正确;HCl、水蒸气分别被饱和食盐水、浓硫酸吸收而除去,C项正确;水蒸气、O2分别被浓硫酸、热的铜网吸收而除去,由于用铜网吸收O2需要加热,因此先干燥,D项正确.答案为A.  相似文献   

11.
以环已烷为溶剂,浓硫酸和丙酸酐为磺化剂,采用非均相磺化方法,在少量分散剂作用下,制备了不同磺化度的磺化聚苯乙烯(SsPSH);再以SsPSH和环氧树脂经加成、取代合成了梳形聚苯乙烯环氧苯醚,最后加入固化剂制得聚苯乙烯环氧醚聚氨酯。反应的最佳原料配比为:n(SsPSH):n(EP):n(固化剂):n(催化剂)=1.0:1.0:0.33:0.012,各过程产品经FTIR,TG,DTG,DTA,DSC,DMA检测,结果表明目标产品韧性好、强度高、耐热性好。  相似文献   

12.
至今 ,教材提供的乙酸异戊酯合成实验的催化剂仍是浓硫酸 .这样做 ,不仅副反应多、产率低 ,而且学生操作的安全性也较低 .关于酯合成反应的催化 ,用有机酸或无机盐代替浓硫酸 ,近期的文献有不少报导 ,但大都偏重于工艺研究 .本文探讨了把这种思路应用于教学实验的可行性 .实践证明 ,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3.
以邻苯二甲酸酐、正辛醇为原料,采用自制的固体酸SO42-/SnO2为催化剂,合成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I-OP),通过实验分别考察浸泡硫酸浓度、颗粒度、活化温度、活化时间等因素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实验表明:在固体酸SO42-/SnO2催化DIOP的合成中,其最佳工艺操作条件是:浸泡硫酸浓度1.2 mol/L、颗粒度120目、活化温度525℃、活化时间4 h,其酯化产率可达96%以上.固体酸SO42-/SnO2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寿命长、可多次重复使用、产物易纯化分离、且产品色泽浅等优点,可望代替传统浓硫酸作催化剂用于DIOP的合成.  相似文献   

14.
在酸性条件下,用硫酸铜氧化苯肼生成相应的重氮盐,加热分解放出氮气,测量氮气体积计算肼基的含量。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反应时间45min,浓硫酸28ml,硫酸铜90ml,此法选择性高,不会受苯胺及酰胺的影响。并设计了测定氮气的装置。  相似文献   

15.
由甘油与硫酸作用制备丙烯醛,是早期广泛用于实验室的制备方法。鉴于硫酸是腐蚀性强酸,甘油在高温条件下与其作用制丙烯醛时炭化现象严重,影响产率。研究以硫酸氢钾与甘油作用制备丙烯醛,旨在克服炭化现象,提高收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用新鲜的山苍子果实,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其中的山苍子油作为实验用油,通过采用Na2S2O3-I2滴定法,对山苍子油与公众最常食用的菜籽色拉油、芝麻油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实验条件下,山苍子油的氧化稳定性不但超过菜籽色拉油,还超过氧化稳定性较强的芝麻油,其POV值在15天后才达到19.57 meq/kg.  相似文献   

17.
山茱萸多糖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抽提、乙醇沉淀、DEAE C5 2柱层析等方法从山茱萸果实中分离出 2类多糖 ,用碘液、甲苯胺蓝溶液及酚 -硫酸法测定了其性质和含量 ,结果表明 :一类为非淀粉类中性糖 ,含量为 7.4% ;另一类为酸性多糖 ,含量为 1 .1 %。此结果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其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生物学活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aChongqingistheonlymunicipalundertheCentralGovernment(MCG)inwesternChinaandthelargesteconomicalcenterattheupp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Itsareais8.24×104km2withapopulationofmorethan30million.Ithasvariousindustriesgivingprioritytoheavychemicalindustrythatiseasytoproducehazardouswaste(HW)pollutionbecauseoflowtechnicalandmanagementlevel.AstheHWmanagementintheThreeGorgesAreaofChongqingregionwasstartedrelativelylate,thedeclaredHWsarenotcomplete[1].Thisworkisintendedtogiveacompl…  相似文献   

19.
首次将稀土元素镧改性并以HZSM-5分子筛担载制备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SO24-/ZrO2/La2O3-HZSM-5(SZLH),用于合成原油降凝剂单体甲基丙烯酸高级酯。合成了3种甲基丙烯酸酯,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带水剂种类、醇酸比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酯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5.6%以上。酯化产物经红外光谱测定,证明为甲基丙烯酸高级酯,且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20.
生物柴油是以动、植物油脂为原料,与甲醇等低级醇发生酯交换反应而制得的产物,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实验探讨了NaF/Al2O3催化餐饮废油与甲醇的酯化反应,利用正交实验、单因素实验讨论醇油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生物柴油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醇/油摩尔比为9:1、催化剂用量2%(质量分数)、反应温度62℃、反应时间90分钟.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产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