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前,有关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仍方兴未艾。但学者们关注的主题、采用的范式和方法不尽一致,研究结论不确定、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也仍然存在。该综述旨在通过分析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既往有关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是行为学层面的分析,虽然研究者也试图揭示出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机理,但囿于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难于揭示出运动与心理健康间的因果关系。当下探讨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大脑神经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不仅助于厘清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脑机制,也可以促进行为学层面的相关研究。但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大脑神经机制研究也还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心理量表测定、数据统计等方法,对温州高校287名大学生(男148人,女139人)运动愉快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72.13%的大学生体验到运动愉快感,这部分大学生中大多是2人或2人以上进行体育锻炼的,而且他们的运动量明显大于无运动愉快感的大学生以及他们的心境状态和心理健康明显优于无运动愉快感的大学生。进一步分析有关运动愉快感产生的原因、影响运动愉快感的主要因素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关于运动性疲劳动物模型建立的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近十年来有关运动疲劳动物实验方面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试图找出其中有关运动疲劳动物模型建立的规律和方法,以及与运动疲劳理论方面的联系,并对目前有关运动疲劳动物模型的建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为运动生理生化机能的研究提供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4.
运动直觉是直觉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历来为很多心理学家关注,从专家-新手模式分析到过程分析,有关运动直觉的研究从未停止.目前,我们对于运动直觉的心理机制的探讨还处在初步阶段,它的复杂性对我们应用研究方法和视角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未来研究需要不断完善,尤其是在实践领域,如运动直觉与压力,对于运动直觉应用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运动哲学杂志>是国际运动哲学学会(IAPS)主办的,旨在沟通当代运动哲学思想的且最受推崇的国际性刊物,内容包括选题新颖的文章、对已取得工作成果的评论性回顾和有关运动哲学的哲学性讨论.文章通过对JPS1980~2007年篇目、摘要及若干全文的信息统计与结构分析,力求全面了解和深入把握JPS刊文特点、结构及所映射出的有关运动哲学研究关键词、国际前沿和问题域.  相似文献   

6.
《湖北体育科技》2020,(10):874-877
社会与文化是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相关研究的重要维度和题中应有之义。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社会与文化之维已然迟到,但不能缺位。从社会文化变量、文化运动心理学和后现代社会学与文化角度,对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相关研究进行学理上的批判;在经验上介绍该主题纳入社会与文化视阈的思路和研究。讨论纳入社会与文化维度后对理解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机制的启示。探讨该主题研究在临床实践领域突显文化意识和文化胜任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参加全国十运会武术比赛195名优秀运动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揭示其心理健康现状,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更好地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与提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各方面的挑战,创造出更优异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8.
该文运用文献研读、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探究肇庆市体医融合对老年人健康促进服务所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体医融合促进老年人健康发展的实践路径。认为面临的现实困境有主体体医结合意识淡薄,体医部门之间耦合性不强,专业人员供需不平衡,运动处方不普及,心理健康涉及较少等方面。并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总结了体医融合的实践路径:宏观上政府需要建立协同机制,统筹体医融合机构,健全相关政策及保障体系,深耕运动处方库,创新硬软件平台;中观上社会协助整合开发体医融合资源,强化主体认同,微观上形成个人意识和家庭共识,树立专业人员人文精神。该文以肇庆市为例,对体医融合促进老年人健康进行研究,旨在为未来我国的体医融合建设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了行为经济学领域有关运动决策研究的历程。从托马斯·吉洛维奇探索篮球热手效应以检验小数定律,到伯埃里研究守门员扑点球以检验标准规范理论,再到施魏策尔研究高尔夫球手推杆以验证前景理论,理查德·泰勒研究NFL选秀以验证赢家诅咒,运动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的结合促进了人类对理性决策博弈行为的认知。但是竞技博弈研究范式与经济博弈研究范式对决策结果与过程的侧重不同,随着运动大数据研究模式的兴起,运动心理学也对行为经济学在运动领域的研究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尽管如此,随着运动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的不断融合发展,运动神经经济学可能会为认知情绪过程的神经心理机制提供更有价值的洞见。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跆拳道运动的普及与发展促进了体育学术界对跆拳道运动的研究。本文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依据从1737篇以"跆拳道"为篇名中核心概念的文章中甄选出的25篇跆拳道运动现状调查的文章(不包括学校和经营性的以跆拳道俱乐部、跆拳道馆为篇名的现状调查),揭示出其调查方法中存在的六个问题,试图提起研究者们的注意,为促进调查方法的科学性、可靠性提供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体育锻炼促进高校女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心理机能方面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是促进女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感调控、自我完善、社会适应、意志努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以2 463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确定了5套运动干预方案,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实施10周的运动干预,结果发现,5套运动干预方案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揭示了不同运动方案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特点,为学校针对性、高效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选择的有效运动方案。  相似文献   

13.
社会进步、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各种挑战,威胁着现代人的健康。身体素质下降、肥胖、运动损伤、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障碍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对当今人们面对的这几大身心健康问题,以及动态脑适能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动态脑适能 (动适能,学适能)训练是通过具体的、专门的肢体训练,改变脑功能,使人们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保持身心健康的行为和大脑训练方法。动态脑适能训练具有简单易学、运动强度小、操作安全、效果明显的特点,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脑适能的提高可以体现在动适能(动作能力)和学适能(学习能力)两个主要方面。从发展学的角度出发,脑适能,动适能和学适能训练,对儿童动商发展,全面提升青少年的体育运动水平,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篮球学导式教学法对大学生健康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对篮球学导式教学法在提高大学生健康素质中的作用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篮球学导式教学法在促进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发展,以及对专项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等方面优于篮球传统教学法.在分析篮球学导式教学法可提高大学生健康素质原因的基础上,建议:把学生身体、心理与社会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学校体育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开发学生思维,发挥其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分解串联一小组合作一逐步考试”教学模式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进行教学实验,考察此模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分解串联一小组合作一逐步考试”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建议在课外对部分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影响不大的指标进行针对性练习,达到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6.
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96,自引:0,他引:96  
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一直是运动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然而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主要讨论以下4个问题:(1)身体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2)身体锻炼的心理治疗效应;(3)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论假设;(4)未来的研究方向。讨论上述问题旨在促进我国的运动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工作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人口老龄化已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展,并且在数十年内不可逆转。伴随增龄逐渐出现认知功能,特别是学习、记忆、情绪调节等功能的衰退。运动对老龄脑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其机制仍远未阐明。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运动对老龄脑形态结构、机能代谢的重塑,为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帮助老年人实现健康衰老和成功脑衰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Continued advancement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promotion relies heavily on the synthesis of rigorous scientific evidence. As such,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have le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ich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re superior (i.e., produce the greatest effects) in physical activity-based health behavior change interventions. Indeed, standard meta-analytic approaches have allowed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to synthesize relevant experimental evidence using pairwise procedures that produce reliable estimates of the homogeneity, magnitude, and potential biases in the observed effects. However, pairwise meta-analytic procedures are only capable to discerning differences in effects between a select intervention strategy and a select comparison or control condition.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impact of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on health-related outcome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evidence concerning the comparative efficacy of all relevant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meta-analysis (NMA)—most commonly used in medical-based clinical trials—has allowed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indirect comparisons, even in the absence of direct, head-to-head trials. Thus, it stands to reason that NMA can be applied in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promotion research to identify the best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Given that this analysis technique is novel and largely unexplored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promotion, care must be taken in its application to ensure reliable estimates and discernment of the effect sizes among intervention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comment on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and importance of NMA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promotion, describe how to properly and effectively apply this technique, and suggest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for its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in this field. In this paper, overviews of the foundations of NMA and commonly used approaches for conducting NMA are provided, followed by assumptions related to NM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NMA, and a step-by-step example of developing and conducting an NMA.  相似文献   

19.
运用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剖析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的梦想与现实,着重探讨学校体育在"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的地位与作用,总结和分析已经取得的成果及差距,坚定中国终会成为体育强国的信心,思考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今后发展方向.研究认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当务之急,应研究探讨可操作性对策,改善并提高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素质,提高运动能力,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