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2年郑州报业市场的硝烟已经散去,作为大战主角之一的《大河报》又跨上了新的台阶:报纸扩为32版(省会郑州为48版),进入了真正的厚报时代,发行量突破80万份,广告收入2.2亿元。在继续得到广大读者认可的同时,与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广泛的互动和良性合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于报业竞争异常激烈之年反能实现如此重大飞跃,《大河报》坚持探索“正面炒作”的新闻操作模式功不可没。对“正面炒作”的理解提起“炒作”二字,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贬意概念。这其实是一个误解。《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炒作”二字的定义是:“为扩大人或…  相似文献   

2.
12月1日下午,郑州图书馆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在郑州图书馆新馆召开。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德专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郑州图书馆学会李红岩理事长、孙红强副理事长及全体理事参加会议。李德专副局长在讲话时对郑州图书馆学会和郑州图书馆界为郑州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中所付出的努力给予肯定,他针对郑州地区图书馆服务联盟、图书馆免费开放等问题讲了三点意见:一是争取2015年第一季度各县(市)区图书馆均加入图书馆服务联盟。  相似文献   

3.
郑州博物馆创建于1957年,是河南省成立最早的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经过50余年的发展,郑州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馆藏文物达5万余件,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之列,成为展示郑州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重要窗口。1999年,郑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开放,其新颖的建筑外观寓意“天圆地方,鼎立中原”,融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于一体,独具特色。新馆占地面积9867平方米,建筑面积14200平方米,其中主展馆面积8337平方米,推出的常设陈列有“郑州文明曙光”、“郑州古都风采”和“古代文化神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4.
杨锦锦 《档案管理》2020,(2):118-118
“十月二十二,伟大的那一天,哗啦啦砸开了铁索链,咱们的郑州解放了!翻开雾云见晴天。市民十六万,受苦又受难,盼来了共产党拯救咱……”这是现存于郑州市档案馆的《郑州解放之歌》的歌词,见图1。这首歌被一位郑州老人张纯洁哼唱了整整71年。  相似文献   

5.
2004年9月25日下午,郑州市伏牛路二砂家属院瓦房起火,火势凶猛。危急中,一名消防队员冲入火海,徒手把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燃着的液化气罐转移到安全地带。2004年8月4日,交巡警突击巡查隐藏在郑州市金水区小铺村一小巷内的黑网吧。一名未成年孩子用塑料袋套着头推着还未开锁的自行车从黑网吧内溜走。在个别游客不文明行为影响下,郑州动物园的黑猩猩“菲莉”养成了抽烟、吐口水、扔东西的坏习惯,还自创了用粪便砸人的“绝招”。(摄于2004年8月24日)王梓/摄2004年7月,在河南某学校举办的暑期夏令营里,校方提出“体验人生百态,把握自我命运”的训…  相似文献   

6.
<正>“小小说在郑州”是业界对《小小说选刊》杂志及郑州百花园杂志社(以下简称“百花园”)的肯定与赞许。《小小说选刊》近年期发行量近60万份,居全国文学期刊之冠,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的“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等称号,成为小小说、微型小说界的领导品牌。在我国文学期刊特别是纯文学期刊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小小说选刊》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其品牌化的经营之道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2011年4月1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迎来了她30岁的生日。而立之年的郑州电台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其下属的7套广播节目和星光网络广播在郑东新区新广电中心里如火如荼地播出着。新广电中心位于郑州最繁华的商务内环。走进大楼,你就可以感受到郑州电台人特有的自豪。这种自豪溢于言表,大可让年轻的记者们昂首挺胸。这一切又与一位从军界跨入广播界的“指挥员”有关。  相似文献   

8.
棚匠     
《档案管理》2005,(3):84-85
棚匠,又名“架子工”,是中原颇具特色的匠人,也是郑州八大匠作之一。据一位老郑州虎老先生介绍,早先,郑州市从二七纪念塔到振兴街口,路北沿儿用席棚搭的戏院有四五家:北下街是“明星戏院”、前堂里是“大福大舞台”、西一街是“大坑戏院”、顺河街是“五虎庙戏院”。不过,若论起棚匠的来历,他们当中十之七八都是从开封迁移来的。  相似文献   

9.
郑铝报     
《郑铝报》是中共郑州铝厂委员会主办的企业报,1966年1月1日正式出版,原名《革命战报》。1967年1月因文化大革命停刊。1975年1月复刊,更名为《郑铝战报》。1980年5月改名为《郑铝报》。该报厂内发行到班组,每期印发5000份。现用报头为毛主席手书体。报刊登记号为HN3—51。《郑铝报》为四开四版周报。一版为要闻版,设有栏目“铝城纵横”、“有色战线”、“读者来信”等;二版为生严建设版,主要栏目有“企业管  相似文献   

10.
作为继珠江、上海之后成立的全国第三家经济广播电台和全国第一家全额自收自支的经济广播电台,郑州经济广播电台从1988年创办时期乒乓球案当办公桌、“延安窑洞式办广播”,到现在已经拥有三个频率、二套节目。2004年3月到8月的央视调查结果显示,郑州经济广播电台日平均收听率达到7.9%,远高于郑州地区其他广播电台。年营业额更是连年攀升,目前已达1100余万元。  相似文献   

11.
竞争,按照新版《辞海》解释,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互相争胜”,第二层为“商品生产者为争取有利的产销条件而进行的角逐”。 早在几年前,商城郑州便以发生激烈“商战”而闻名全国。但是,与一片热火朝天的商业竞争相比,郑州的报业却显得相对平静。  相似文献   

12.
一个新兴的社会群体成了舆论争议的焦点——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状如“反扒同盟”、“反扒大队”等民间组织先后以雨后春笋般的阵势纷纷建立。北京的苑国栋、西安的刘孝雨,郑州的聂光增以及合肥的任达华,是这一组织的代表人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先请看两则新闻标题: ①《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②《昔日沙打面今朝绿满城——郑州绿化见闻》这两则新闻标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揉和在一起,把背景材料简洁而巧妙地安插在标题中,这样的新闻标题既有历史感又有纵深感,一举数得。《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这条消息报道的是我国已经根治蝗虫灾害:过去是“飞蝗蔽日”,如今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第二则题目用“昔日”和“今朝”对比,突现郑州绿化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显然,这样的标题内蕴丰富,豁人耳目,对比感强烈,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化的。由此可知,较之其它万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硝烟弥漫的报业战场上,冲出一彪“黑马”,如成都的《华西都市报》、西安的《华商报人郑州的《大河报》、武汉的《楚天都市报》等,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以说,郑州无人不知‘十河”、成都无人不知“华西”、西安无人不知“华商”。这彪“黑马”,就是当今报界的新型晚报——都市报。都市报一问世即受到都市市民的青睐,其发行量、广告收入也扶摇直上。1995年创办的《华西都市报》,日发行量已达50万份,到1997年广告收入达8O00多万元。都市报激活了我国报业市场,引发了区域件报、Dh竞争的战火.此种现象令人深思n一…  相似文献   

15.
飞花拾零     
战国时期,郑州一带是在魏国的疆域内,魏惠王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在公元前三百六十年(即惠王十年),征发了成千上万的民夫,在黄河与圃田湖之间开挖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人工运河,就是最早见于史籍的“鸿沟”。当年的鸿沟是从现在郑州荥阳县东北的黄河南岸开挖,引进黄河水先与索河相通,又向东流到郑州北面与须水汇合,所以称为“索须河”。秦汉两朝又曾把鸿沟称为蒗荡渠和汴河。秦始皇就是靠着这条运河把江淮地区的粮食和贡物由江入淮,再经鸿沟进黄河,转路运到陕西咸阳的。《史记》载,当时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就曾抢占了鸿沟下游的古国(今河南太康  相似文献   

16.
是的,这里是中国,好多洋地名儿的中国。近几年.河南各地不断出现“洋地名”让人眼花缭乱,如郑州的“曼哈顿”“威尼斯”.洛阳的“加州1885”等。近日,河南省政府发布第156号政府令,  相似文献   

17.
《民生大参考》是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在频道开播三年后,通过对频道资产存量的盘活和资源的重新配置,结合媒体市场运行环境,全力打造的新型新闻资讯栏目。栏目以“民生新闻”为主打,提出“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的节目核心理念。《民生大参考》2004年1月1日与公众见面。一个星期以后,通过收视率和社会反响即反映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迅即形成社会流行语,民生话题很快成为郑州街头巷尾的谈资,“民生新闻”的概念也迅速在兄弟媒体之间引起密切关注。栏目播出不到半年时间,郑州区域的本土化电视媒体随及展开了大规…  相似文献   

18.
作者原文: 不要匾牌要信誉 郑州商业大厦摘掉门面悬挂的各种匾牌 4月12日郑州商业大厦在门前广场举行摘匾牌仪式,摘下了大厦门面悬挂的所有荣誉匾牌。此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郑州商业大厦是1989年在原碧沙岗百货商场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营业面积4万多平方米,开业前两年不论是营业额,还是利税在郑州都堪称老大。因此,商业大厦曾获得“全国百强商业零售企业”、“全国文明经营单位”等100多种荣誉称号。大厦的职工们总是以老大自居。 近三四年,随着大型商厦的日增,郑州商贸城建设的步伐加快,各种批发市场的兴起,大厦周围各种商品  相似文献   

19.
2009年国庆前夕,随着丹江口库区1.06万移民陆续入住郑州、许昌、南阳等地移民新村,备受关注的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十个试点村移民“大合唱”,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中国新闻周刊》2006,(42):12-12
郑州“的哥”的启示;养路费背后的尴尬;政府应“负债有度”;土地执法光有卫星是不够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