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教学目标品读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每天早晨,睡眼惺忪的我们经常伴随着"豆腐,豆腐"这样的叫卖声醒来。街头巷尾,我们也经常听到辛苦的小贩们扯着嗓子的吆喝声。在老北京城过去也有这样一群小贩,他们的吆喝声各具特色。下面播放朗读带,让我们通过朗读带,倾听老北京城大街小巷的吆喝声。二、分析课文(一)读吆喝1.小组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解决生字生词。2.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吆喝声,吆喝吆喝,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本文是作家萧乾写的一篇距离现实生活渐离渐远的生活交响曲,内容贴近生活,而且趣味多多。  相似文献   

3.
1.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2.分析体味文章的语言,挖掘吆喝的广告魅力和文化魅力。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正>一、走进老北京·导入新课你说我说北京城:去北京不得不去的地方有哪些?北京令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师说图说北京城:说起北京,我们不禁想起——恢宏的宫殿、厚重的历史、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北京人的那张嘴,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  相似文献   

5.
萧乾在《吆喝》中用地道的京白,写出了他对北京生活的怀念。教学时,可采用活动课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快速阅读——选点品读——迁移扩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提高其整体把握、概括提炼的能力,做到从语言品味中领悟内涵,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地学习语言。  相似文献   

6.
7.
徐妍 《神州学人》2001,(6):22-23
陈桦,1956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1~1984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199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博士学位。 1996~ 1997年在日本同志社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8.
读《侠客史》(郑春元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是一种享受,一种自我陶醉。在郑春元先生平实而不无激情的文字下面,跳动的是一颗自强不息、悲天悯人的侠客心。透过“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的古典意境和催人感奋的侠客故事,我们获得的不仅是超越性的审美愉悦。在侠文化风行天下的扑面热浪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双冷静的、充满理性思索的眼睛。《侠客史》,以其对两千多年游侠史的梳理,对侠客“救人于厄、振人不瞻”的多样生存状态的描述,对侠崇拜现象与现代人文精神、道德理想重建的独创思考,丰富了侠文化的内涵,也确立了自身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龙坡杂文》充满着一种纯朴、真挚的人文情怀 ,渗透着作者的学术意识与创意性。《龙坡杂文》属于散文小品一类 ,是周作人等人散文风格的一种延续与变异  相似文献   

10.
加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发展是新课程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历史教学,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从而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的与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相关的知识,并在总结过去经验的过程中找出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的一种普遍性自我关怀被称为人文情怀,它体现在对命运的维护,对尊严和价值的关切和追求。杨绛在散文《老王》中刻画了一个以坚韧自然之姿,维护着良知和道德的人物"老王",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底层百姓的道德、尊重、悲悯情怀等。  相似文献   

12.
《龙坡杂文》充满着一种纯朴,真挚的人文情怀,渗透着作者的学术意识与创作性。《龙坡杂文》属于散文小品一类,是周作人等人散文风的一种延续与变异。  相似文献   

13.
在旧北京城的街头巷尾,招揽生意的那一声声吆喝,因行货而异,因时间而异,因地点而异,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现代作家萧乾的《吆喝》一文,就生动地描述了这种特别的民俗文化,多角度展现了吆喝的特点,使人如临其境.时间方面的展开不同的时间销售的货物,吆喝自然也就不同,因此,文章按照货物的时间变化规律,分四个时间段来写吆喝.一是清早的吆喝,主要是早点的叫卖.二是白天的吆喝,主要是日用百货的叫卖.这两段时间是一天中的重要时间,非常有利于买卖,因此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情怀.首先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表现为一种士人的救世情怀;其次是把人文情怀渗透到一些人物形象中,表现为对一种忠义仁厚的道德化人格模式的着力塑造;第三则表现为一种向后看的思维定式和以往历史的深切反省.  相似文献   

15.
吆喝声也是可以入诗的。“卖花声里梦江南”,这是清人舒瞻一首题画诗中的句子。卖花声像一个悠长的美梦,如此入心的吆喝现已难觅。陆游写得更妙些:  相似文献   

16.
在艺术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竭力打破学生固有的枯死的思维模式,消除学生偏狭的思维观念,重构新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够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真”和“善”,并且形成“求真向善”的艺术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7.
<正>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师:今天同学们的状态真好,一个个精神抖擞!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快乐的课堂!今天的学习任务是第24课《司马光》,下面先考考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生:司马光。师:你知道他姓什么吗?生:司马。师:这是个什么姓?生:复姓。  相似文献   

18.
湖北作家刘保昌的历史小说《楚武王》再现了楚武王与内外敌对势力进行不懈斗争,不断增强楚国实力的历史进程。作家在强烈的历史情怀促动下,似乎是在叙说历史,但在实际的叙述过程中,他又超越了历史,把人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大的人学观:即超越民族情感的大爱,对美好爱情的讴歌和对真实人性的还原,是一部难得的当代历史小说佳作。  相似文献   

19.
老舍出身于北京的下层旗人家庭,后来又曾在英国居留多年,北京下层民众的情感与英国平和的人道情怀,是老舍情感资源、精神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他的代表作《茶馆》中,我们可以比较鲜明地看到他的这两个特色。《茶馆》1958年发表后,北京人艺曾将此剧于1958年、1963年两度上演,但都因不合当时的政治时宜而未获得应有的评价。新时期之始,北京人艺将《茶馆》带到欧洲上演,获得巨大成功。我想,民俗民风使不同民族得以相互体认,人道情怀则是不同民族的共同。而后,《茶馆》在国内相应地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我想,这是与其时的人性、人道在中国大地的…  相似文献   

20.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生相伴,互为依存的.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仅仅抓工具性一端,思想深度必将大打折扣;但若是仅仅抓人文性一端,则如空中楼阁,无法落实语文双基训练.要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整统一,就要以语言文字为根,引领学生品读、评析、领悟,实现对文本内涵的深入解读,感悟人文精神.现以《船长》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