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安石的儿子王方,从小就聪明伶俐。一天,有人给王安石送来一头獐子和一头鹿,装在一个笼子里。这人看王方对两只动物很感兴趣,就问:“小公子,你知道哪头是獐,哪头是鹿吗?”王方不认识这两种动物,略加思考后说:“獐的旁边是鹿,鹿的旁边是獐。”这一模糊语言的巧答,既正面回答了他人的提问,又轻松地“掩饰”了自己的无知,难怪在场的人都十分惊奇。  相似文献   

2.
哪是鹿?哪是獐?有人用一只大木笼,装了一只鹿,一只獐,送给王元泽的父亲王安石。那时王元泽还是个小孩子。送东西的人问王元泽:"你看,这笼子里哪是鹿?哪是獐?"  相似文献   

3.
    
由于家中向来并不养狗,因此在我的印象中,自古以来,“狗”似乎一直都用来喻事明理。譬如《吕氏春秋》说,齐国有相狗者,邻居找他买狗来捕鼠,养了几年,没逮着一只老鼠。邻人便说:“你卖给我的狗不好,不会捕鼠。”相狗者说:“这是良狗,其志在獐鹿, 不在鼠。”他教邻人捆缚狗的后腿,从此,狗就捕鼠了。其实许多人养狗的目的,别说“志在獐鹿”,就是“狗拿耗子”,也属“多管闲事”,图得无非是一条尾巴恰到好处地摇动, 收获无限的忠诚和奉承。在《汉书》中,汉高祖刘邦得知当年蒯通曾劝说韩信背汉自立,即刻抓来问罪,并要施以烹刑。蒯通大呼冤枉,朗声申辩,指出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捷足者先得。而人  相似文献   

4.
“尘”字的字形演变经历了籀文(大篆)→小篆→楷书①→楷书②→简化字五个阶段。“尘”是个会意字。籀文的写法是三只“鹿”成“品”字形排列。上边一只“鹿”的左右两侧各是个“土”字,组合起来则为会意字,表示群鹿在飞奔,地面上的泥土扬起来。因此,“尘土飞扬”里的“尘”用  相似文献   

5.
袁崇焕,生当明末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他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支撑危局,其生平言行、事业功勋,可歌可泣,感人甚深。但是,这位以一身生死,系一国存亡的抗清名将,不是战死疆场,而是被其君主崇祯才磔于市,为一代奇冤。甚至袁崇焕罹难时“不惟崇祯帝恨其引我朝(后金)兵胁和,即举国朝臣,乃京城内外,无不訾其卖国者”,“京师小民亦群以为奸臣卖国,至有啖其肉者”。袁崇焕其人,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研究的突出人物。  相似文献   

6.
四、满清统治者变成了帝国主义卵翼下的儿皇帝一幕丑剧——回銮当一九○○年八月帝国主义的侵略军队——“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那拉氏母子率领着一群皇族官僚太监及军队逃到山西,後来听说洋人从娘子关欲攻山西,於是再逃到西安。这群祸国的强盗们在西安除了宴乐挥霍外,即是盼望李鸿章能早日签订卖国条约,那拉氏曾说:“我一日不见京电,便觉无措,然每见一电,  相似文献   

7.
答:“塘沽协定”和“何梅协定”是蔣介石国民党反动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签訂的卖国条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蔣介石卖国政府,对日寇的侵略采取了不抵抗主义和卖国投降政策,而集中全力进攻我革命根据地,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这两个卖国协定就是蔣介石国民党执行反共反人民和对外投降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认动物     
《红领巾》2005,(Z1)
王安石的儿子王雱(pang)从小就很聪明。在他才几岁的时候,有人送给王安石一头獐(zhang)和一头鹿,它们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  相似文献   

9.
成语有“逐鹿中原”、“鹿死谁手”、“指鹿为马”等,可见此字源远流长。《汉语大字典》收了几个“鹿”(以下不加引号)的甲骨文字体,一看就知道是象形字,如《说文》言:“象头角四足之形。”上半原像鹿的头与角,突出其美丽的角;下半像鹿的脚。鹿的本义是“哺乳纲鹿科动物的通称”。本文侧重谈鹿  相似文献   

10.
<正>一、案例背景幼儿园南楼门厅有一个小景观——“惊鹿”,利用储存一定量的流水形成动态的竹制品小景观。“惊鹿”陪伴幼儿已有三年,每天上学、放学他们都会经过这个小景观。幼儿园的门厅需要改造,因此“惊鹿”被搬到沙池边的草地上,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发现一个“安静的惊鹿”。散步时,我听到他们的谈论:“‘惊鹿’搬家了,它不会动了。”  相似文献   

11.
《马鹿场一夕》由古面《秋林群鹿图》入题,引出生活中活的《秋林群鹿图》,再升华为理想中《青山万鹿图》,描绘出三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画面,既充分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又使读者感到自然连贯,浑然一体。其所以取得这样好的艺术效果,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作者以“爱鹿之情”为线索,把三幅画面明显地连缀起来,构成有机的整体。《马鹿场一夕》是以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的,“爱鹿之情”自始至终贯穿在文章之中,  相似文献   

12.
<正>“嗨,我是梅花,你们好啊!”梅花向一群在啃草的兔子打招呼,兔子们抬起头,奇怪地看着她,有一只兔子惊喜地说:“哇,鹿,一只鹿!”“你才是路呢,你全家都是路!”梅花不高兴了,转身离开了兔子群,快快地离开,一点也不犹豫。在她看来,路总是被踩在脚下的,自己怎么会是路呢?梅花出生的时候,一朵梅花正好飘落在她的额头,她惊奇地看着眼前的朵朵花儿,却不知她的妈妈已经尽了最后的力气,撒手离去了。梅花只吃了一次妈妈的乳汁,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非西方国家的“爱国”与“卖国”之争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是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而产生的。这时期.有的行为是爱国还是卖国。实际上不容易看清楚。西方人的入侵激发出东方国家反抗和学习西方人的双重反应。“反抗”和“学习”的矛盾.成为许许多多“爱国”与“卖国”之争的总根源:因为“老师”总是欺侮“学生”。所以打开国门和开放很容易被戴上卖国的帽子。中国人在开放国门问题上有偏“左”的习惯。是近代以来的一种基本倾向,但我们在指出其消极面时.也不能一概抹杀这种争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是今人常用的口头禅。但先秦文献显示,在中国古代的某一个时期,“拿耗子”可能正是狗的职责之一。《吕氏春秋·士容》篇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日:“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日:“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相似文献   

15.
引言现在流行的几部大型辞书均把“麈尾”解释为用麈这种动物的尾巴做成的拂尘。这种解说,并非新见,而是由来已久。就笔者所见,以下文献都曾做过大体相近的解释。《急就篇》颜师古注:“麈,尾大一角。清谈者饰其尾而执之以为仪。”《埤雅》:“麈,似鹿而大,其尾辟尘。”《通鉴》卷89注:“麈,麇属。尾能生风,辟蝇蚋。”《一切经音义》卷8:“麈鹿,似鹿而大,尾可以为拂也。《山海经》云‘荆山多鹿’是也。”《能改斋》卷2引《名苑》:“鹿大者日麈。群鹿随之,皆看麈尾所往,随麈尾所转为准。今讲僧执麈尾拂子,盖象彼有所指麾…  相似文献   

16.
“何梅协定”,是国民党政府代表何应钦与日本帝国主义代表梅津美治郎于1935年6——7月秘密达成的卖国协定。它是继《塘沽协定》签订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的又一个严重步骤,是蒋介石投降卖国的又一例铁证。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全盘计划中,吞并华北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鉴赏》2010,(4):25-26,56
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一日,有鸱来报,曰,“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相似文献   

18.
“北洋军阀”是清朝末期袁世凯建立的封建、卖国武装集团。1895年,清政府令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建陆军”。  相似文献   

19.
指鹿为马     
秦朝丞相赵高想篡夺帝位,怕群臣们不服气,就想了一个办法来试一试大家。他牵来一只鹿献给皇帝说“:这是一匹马。”皇帝笑着说“:丞相你弄错了吧?这是一只鹿。”赵高就问旁边的大臣们。他们有的不做声,有的跟着赵高说是马,也有说是鹿的。凡是说鹿的人后来都被赵高杀了。从此以后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在一片广袤的草原上,生活着狼、鹿以及其他的动物和植物.在人们的眼中,狼是凶残的动物,而且掠食群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