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许秀娟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27-30,39
丝绸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大宗货品。宋元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扶持丝织业,并以空前开明的态度鼓励海外贸易,广东丝绸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广东地区的蚕桑业虽然并不发达,但其丝绸贸易有坚实的货源后盾,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又使其易于与海外各国进行丝绸贸易,成为声名显赫的丝绸吞吐中心。 相似文献
2.
张梅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0,(2):34-37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制丝的国家 ,古代西方称中国为“赛里丝”(丝国 )。早在殷商时已有绢、文绮、刺绣 ;周时有罗、纱 ;战国的经线显花织锦已于临淄、长沙发现 ;汉代丝织工艺空前提高 ,出现了彩锦。自汉开通西域以来 ,至唐朝 ,我们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达到极盛。汉唐与西域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丝绸贸易 ,所以我国中原通向西域之路有“丝绸之路”的誉称。中原王朝与西域的关系 ,我国古代史籍中有丰富的记载。特别是本世纪以来 ,丝绸之路沿线已发现的大量古代丝绸 ,进一步证明和丰富了历史文献的记载。这些考古新成果 ,为进一步研究汉唐… 相似文献
3.
朱鹏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54-57
丝绸历来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广东作为中国对外交往的南大门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在丝绸的外销中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唐代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丝绸贸易由陆路向海路的转折时期,广东的丝绸贸易从产品来源、贸易范围、贸易方式到贸易管理都较前代有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瑞平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21(3):135-138
明清时期的商丘是中原地区一个重要的商业都市,商丘地处全国东西货物转运。南北物资交流的中心地带,在明清时期商丘集市贸易发达,明代发达的商业经济还催生了商丘人文的繁荣。以侯方域、侯恂、侯恪为代表的侯氏家族,以沈鲤为代表的沈氏家族等家族的兴起,是其经济繁荣的真实写照。明清时期商丘集市贸易增多,交易物品丰富,有力地促进了商丘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海上丝绸之路是东方外交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东海丝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日丝绸贸易则是东海丝路中的核心贸易。文章从中日丝绸贸易尤其是日本丝织业发展轨迹的视角切入,回答了曾给东北亚各国带来巨大贸易红利并持续千余年的东海丝路,为何在明清之际由盛转衰,以至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亦即,通过对“中国丝织技术和制品的单项东输与日本丝织业的不断进步”“明朝的‘海禁’政策与日本丝织业的奋起直追”“中日‘丝银’贸易的展开与日本蚕丝业的快速赶超”三个具体问题的探讨,大跨度、纵向考察中日丝绸贸易的得失,尤其是日本丝织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成功经验,并从中总结出五点启示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戚洪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明清时期的澳门贸易对中外贸易和中国的社会经济有着独特作用 ,伴随着澳门贸易的建立、兴盛、曲折发展和衰落 ,澳门也经历了一个由繁荣到没落的历程。澳门贸易的兴盛既是历史的必然 ,又是时代的产物。它在明清这一中国走向近世的关键时期成为中外贸易的合法孔道 ,推动了中国传统对外贸易向近世贸易的转变 ,更成为中国入超的主要渠道 ,刺激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澳门贸易的罪恶演变 ,澳门也由此成为殖民主义的重要跳板。 相似文献
7.
陈友益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1):66-70
丝绸专业市镇群的形成,是明清时期湖州重大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的兴起有着浓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基础。湖州丝绸专业市镇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它的形成既加速了湖州农业商品化进程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革,又使湖州确立了全国蚕丝贸易中心的地位,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吴鸿丽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1(1):77-80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泉州宗教化的繁荣,泉州民间信仰在这一时期非常兴盛.它们为泉州作为当年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与国际东方大港的历史地位留下了大量的实物佐证。 相似文献
9.
魏世友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1):56-59
结合前人已研究的成果,简要叙述和分析明清时期青海地区的茶马贸易。以官营和私营为主要切入点,从而概括其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任志强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8):33-39
明清时期,广东田宅交易安全大致涉及参与交易的成员、田宅交易的前提条件、所交易田宅的情况、契纸和价款交付的情况、出卖人的保证、签订卖契的日期及签押、投官税契及税粮过割等内容,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给田宅交易安全带来风险。田宅交易安全决非仅仅通过官方力量维持,民间力量也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1.
邱晓青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29-32
明末清初,政权更迭,国内的商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人们对商业与贸易有了较深的认识,商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许多国家都有开展对华贸易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此时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很强烈,福建对日贸易飞速发展起来,在规模、人数、范围等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平,商品种类方面更是丰富多彩,此时福建的对日贸易在整个亚洲地区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13.
赵崔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4):482-487
在中国古代社会,妇女择业不占优势。至明清时期,社会结构开始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推动女性参与就业;官府政策调整、社会观念转变以及女性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的提高,促使她们参与经济活动,从事多种多样的社会职业,涉及农业、工商及服务等领域。此时的女性择业形成如下特色:形式灵活多样、择业优势渐显、家务与社会劳动兼有、从业群体扩大和职业层次提升。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关陇地区的书法家数量极多,在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领域里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不乏声誉显赫者,有的墨迹至今被后学视若珍宝,奉为准绳。但此时期关陇地区的书法创作依然不能突破明清时期帖学和碑学的主流范畴,影响力有限。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多而大量的土地开发,导致了湖南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在湖南植被的破坏和洞庭湖区域灾害的频繁。落后的生产开发方式是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经济利益的诱导,使得人们追求金钱,忽略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经济作物及农作物的推广,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16.
在明清时期的徽州,彩礼在婚姻行为中必不可少,这是遵循古礼的体现。也是婚约关系得到法律保护、习俗认可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在“礼”、“法”的遮掩下,彩礼往往成为女方惟财是图的借口和契机。这深深地影响了徽州的婚姻观念、婚姻形态、婚聘年龄,徽州女性的婚姻状况、社会境遇随之发生了诸多变化。她们既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和权益,但其在婚姻行为中承受的风险往往增大。彩礼更成为徽州男性家庭。尤其是贫穷阶层、下层社会婚姻缔结过程中的普遍性困扰。 相似文献
17.
内家拳在明清时期形成并不断发展,其主要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中华武术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战略思想的拳法,能够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内家拳因此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8.
李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29-34
明清时期,福建是通交琉球的门户,福州琉球馆在当时的中琉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本文利用中日有关史料,考察了琉球馆名称的由来,梳理了明清时期琉球馆的历史沿革,并从政治,经贸,文化诸方面再现中琉间,尤其是琉球与福州地方间友好交往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20.
张毅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3)
贡盐即充作贡品上纳给朝廷的盐及盐制品。明清时期,贡盐主要由长芦运司办纳,其种类有青盐、白盐、盐砖与盐卤。长芦贡盐主要用于祭祀及供宫廷人员、部分在京官员食用,数量庞大。其进缴初以实物,后将超过实际需用部分改征折色,以供朝廷移作他用,这一改变虽有利于灶户自由支配其劳动力,更表现了统治者的贪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