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世纪大学是欧洲中世纪留给世界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其在教学组织、教学管理以及教学制度等方面的经验是当今大学发展的雏形,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学位授予等方面的运作方式都受到中世纪大学的影响,为当今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力图对欧洲中世纪大学最为出色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学位授予三方面进行探析,分析中世纪大学对当今大学教学活动的影响,对当今大学教学活动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起源,中世纪大学中的行会制度蕴含着丰厚的现代大学基因,如教授治校、人才培养、学位制度等现代大学的基本制度都可溯及中世纪大学。考察大学源头的发展史,可以获得对于高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欧洲中世纪大学教育脱胎于宗教神学教育,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但随着欧洲封建经济的发展及以后封建城市的出现、崛起,大学教育逐渐增加了社会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人文主义学者和思想家,大学作为维护封建宗教统治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却扮演了相反的角色,为欧洲的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演变是欧洲封建文明发展进程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作为大学之源,欧洲中世纪大学为现代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与框架性的历史元素,为理解现代大学概念提供了源头性的诠释;作为大学之魂,欧洲中世纪大学赋予现代大学以基本理念的支持,赋予现代大学在服务于社会需要的同时,彰显自身的学术尊严和知识立场.大学之源赋予现代大学以厚重的历史感,大学之魂则赋予现代大学以理性的责任感.大学之源与大学之魂在大学之变的历史环境中彼此融合,共同为现代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与现实维度的双重保障,这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5.
作为大学之源,欧洲中世纪大学为现代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与框架性的历史元素,为理解现代大学概念提供了源头性的诠释;作为大学之魂,欧洲中世纪大学赋予现代大学以基本理念的支持,赋予现代大学在服务于社会需要的同时,彰显自身的学术尊严和知识立场。大学之源赋予现代大学以厚重的历史感,大学之魂则赋予现代大学以理性的责任感。大学之源与大学之魂在大学之变的历史环境中彼此融合,共同为现代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与现实维度的双重保障,这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期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是东西方教育发展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分别代表了当时东西方教育发展的现状,对东西方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分别从中国早期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原因、办学精神、影响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从这些比较过程中,找出了它们各自在世界发展史上以及它们各自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影响了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形成了现代大学制度的雏形。伴随社会的进步,从英国大学的自由教育理念,到德国柏林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再到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大学理念在不断迎合时代的需要中进行着传承与创新。近代以来,美国"威斯康星思想"的产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斯坦福——硅谷"模式的示范以及欧洲大学转型的成功,不但丰富了大学的传统职能,而且使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愈加紧密,休戚相关。大学与社会和谐共存的历史发展轨迹对于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书院是一种官学系统之外的教育组织,它不依靠朝廷的正式诏令而建立,其主持者、管理者都没有纳入朝廷的官学教职之中。所以,在中央集权的古代社会中,书院具有一种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在书院创建、办学理念和内部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自治权。中国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一样,在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国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根植于不同的社会结构之中,二者的自治权差异十分明显。中国古代书院的自治权与家族自治权存在同构关系,正像家族自治权往往受制于皇权一样,书院的自治权也总要受到以皇权为主导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权力的限制。而欧洲近代大学的自治权则是与城市自治权存在同构关系,大学自治是城市自治的直接产物。中国书院和欧洲大学在自治权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二者根植的特定历史的社会政治结构不同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西方大学的学位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物。早在中世纪时,近代大学的三个主要学位——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就已经存在于当时的各大学之中了,它们随着大学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固定化和规范化,今天人们熟悉的获取学位的一系列过程与仪式在欧洲中世纪大学中已经相当完备。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位不但奠定了近代大学学位制度的基础,也使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术的传统能够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0.
大学兴起和科学革命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事件,学界就两者之间的关系争鸣不断。有学者认为,中世纪大学从组织保障和确立科学研究的正当性两方面奠定了科学革命的基础,近代早期大学更是培养了绝大多数科学家。但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中世纪大学并未开展实质性的科学教育和研究,遵循权威抑制了对新知识的探求,而近代早期大学对新知识和新方法大多抱抵制态度,科学革命的重大成果也主要产生于大学以外的科学组织。准确认识大学与科学革命的关系,既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大学的贡献具体分析,也要积极借鉴哲学和观念史、学术制度史等多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大学的使命——从中世纪到后现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大学使命的转变、多重性和复杂性进行了分析。中世纪的大学强调教学。其后,早期的现代大学服务于民族和国家。成长中的美国大学推进民主化。同时,德国大学促进科研。现代美国大学提升公众服务。现夸快速的全球化提出大学新的使命:国际化。  相似文献   

12.
由于经济与理性的复苏,中世纪大学作为人类最黑暗时代萌生的"智慧之花",开始闪烁"一些非常耀眼的光芒":首先,作为西方文明最具原初性的中世纪大学组织从"与上帝事业融为一体"趋于"主动依附于国家",并在课程、考试、学位与管理诸方面呈现民主化倾向;其次,随着中世纪大学自我"封闭"与贵族化进程,兼具自治、自由、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从中诞生;最后,中世纪大学是由全体教员、学院、课程、考试、毕业典礼和学位构成的完整教育体系。这表明,人类与生俱来的知识与理性精神继续顽强生长在中世纪共同的宗教范式内,并渐渐趋向中世纪大学内部统一的理性原则,从而为19世纪大学"理性共同体"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制度基础。可以说,中世纪大学是学术知识与理性复苏的产物,开始重视理性的学术研究成为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精神;中世纪大学通过自身理智力部分满足了教会对知识与人才培养的需求,最终获得了适合自身功能与定位的生存空间与合法地位;中世纪大学是大学理性的萌芽与逐渐制度化时期,并由此深深打下了基于学术与知识的"理性共同体"烙印。  相似文献   

13.
14.
中世纪巴黎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引入社会角色概念,分析中世纪巴黎大学可以看到:诞生之初,大学与教会之间存在广泛的互动关系;大学满足了教会对宗教人才与信仰知识的期望;大学在行为模式方面具有极强的宗教性.在随后的发展中,世俗权力对大学控制不断增强;世俗希望大学培养世俗人才以抗衡教会;大学在行为模式上也趋于世俗化.巴黎大学处于宗教角色与世俗角色冲突之中,然而这种冲突却对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组织结构等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以人为本"理念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高等学校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促使学生早日成才,既是国家交给高等学校的艰巨任务,也是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全面发展。抓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促进学校学风、校风、教风都有极大的帮助,对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方中世纪大学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比较以获得对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大学在欧洲“黑暗时代”得到发展与壮大,其过程充满了斗争,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学发展的动力是社会需要,大学发展的保障是大学自治,大学发展的灵魂是高水平师资,大学发展的途径是私立高校,大学发展的前景是国际化.其兴起及发展为当前我国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问题,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构建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9.
祥明大学在教育理念上注重突出育人为本,在课程设置上注重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需要;注意产学结合,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并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使学校发展成为韩国“最优秀的大学”.祥明大学的经验值得我国高等学校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先秦是中国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期。在中国文化自信和建设中国话语体系的当代,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蕴涵的中国式表达尚待深度开发,包括字、词、命题等多层面的独特性。中国式表达的独特首先体现在中国文字中,分析甲骨金文的教育二字,可以发现中国文字里的字源初心。字词在文本中呈现其内含,分析《诗》《书》元典中的教育字词,可以发现其早期的基本词义所指。在此基础上,围绕教育分析先秦儒家经典《论语》,并与前面分析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历史性推进,包括教育要素的深化和教育新命题的提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