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喻春兰 《教育学报》2007,3(3):34-40
概念重构学派和后现代课程范式是在对现代课程理论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分析近年来发生在以概念重构学派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学者和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现代课程理论学者之间的激烈论争,可以看出现代课程与后现代课程范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有优点也各有其局限性,两种课程研究范式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因而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德国为代表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是教育研究领域两种重要的、不同的研究范式。德国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以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强调从整体上培养人的问题,并从整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相对而言美国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则缺乏这种整体主义的视角。究其原因,除了跟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范式有关外,还与德国"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中一个核心概念"教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大研究范式并存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澄清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根源是解决困扰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傅敏 《早期教育》2006,(2):I0001-I0001
在近半个世纪的课程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分别体现两种课程范式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从彼此对立与分离,逐步走向借鉴与融合。依据范式的观点。学科课程范式和经验课程范式必将为一个崭新的课程范式所取代,这预示着当前的课程正处在旧的课程范式向新的课程范式转型的时期。这种新的课程范式应强调融合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于一体,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学生获得经验的完整性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把它称为“整体课程范式”,它所代表的是当前课程领域追求的课程范式。  相似文献   

4.
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开发范式"探究的是普适性的教育规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范式发生了重大转换,开始走向课程理解.以科学化的目标模式选择和组织课程的"课程开发范式"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对课程多元化理解的冲击,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课程研究范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树立多元的、动态的课程观;必须建立崭新的整合课程范式;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应该说有多少后现代课程研究学者就有多少后现代课程研究领域和范式,因此对后现代课程研究难以做出"完整概括"。所以文章就对后现代课程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五位代表学者,即Cherryholmes,Doll,Giroux,Lather,Slattery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进行具体分析,概略地透析了后现代课程研究的范式和形态。  相似文献   

6.
论学校课程范式及其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傅敏 《教育研究》2005,26(7):38-43
库恩的“范式”概念是建立在复杂性思维基础上的,它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范式的不同层面。当前学校课程的范式包括学科课程范式和经验课程范式,它们无法独自解决学习主体与内容客体相互对立的问题,将逐渐被在课程信念、课程价值、课程技术等方面完全不同的新型学校课程范式,即整体课程范式所取代。促进学校课程范式转型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7.
蓝秋燕 《文教资料》2012,(10):34-35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到七八十年代,这一思潮占据了西方理论界主要话题的地位,在哲学、美学、社会学、文学等各领域都掀起了"后现代主义的论争"。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也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以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对话与反思而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一种绝对平等的关系;课程即为探究过程。这些理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成人教育实践中表现出的复杂课程生态,决定了它具有区别于传统学校教育的独特课程范式。主要表现为:面向"全体"成人的开放课程、以"需求"为导向开发课程、以"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课程和以"实践"为方式实施课程等。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文本话语范式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限制了高校"中国文化史"课程人文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当中,通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不断创新教学话语,真正实现"中国文化史"课程教学由文本话语范式向人本话语范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制度课程难以保证未来教师的参与水平,难以培养自觉的教师,也落后于发达国家的课程研究与实践。因此,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需要从课程开发范式的制度文本转换到课程理解范式的传记文本。教师教育存在体验课程是以未来教师和教师教育者的生命体验为内容,以"回溯—前进—分析—综合"的方法揭示这些生命体验的意义从而培养自觉的教师的课程形态。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在"海洋"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改革传统以文学翻译为主的日语翻译课程势在必行。以"范式转换"思辨法为理论指导,以"涉海"为特色,改革课程内涵的五大方面,即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课件建设、学习平台建设,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复杂范式在课程领域中的引入,不仅是对常识性的简化课程观的消解,也为复杂课程观的确立提供了契机。实现课程研究和实践由简化向复杂的范式转变已成为当代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王典举 《考试周刊》2011,(34):10-11
针对以理论模式和目标模式为代表的传统课程理论在指导实践时暴露出的问题,施瓦布提出了实践模式的课程理论。该范式强调课程的实践价值和动态过程,追求课程的实践性,重视课程开发中结果与过程、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主张用集体审议的方式解决课程问题,同时把教师和学生视为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实践课程范式对我国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及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俊 《家教世界》2013,(8X):275-276
文章概述了国内外"微课程"及"微课程"资源建设现状,介绍了"微课程"资源建设课题申报过程中课题选取、课题开展及课题成果和成果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微课程"资源建设课题申报的一般范式,通过对范式的共享和研究,为从事"微课程"研究的实践者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一、指令型课程范式的形成及其危害 建国之初,毛泽东、刘少奇确定了文化与教育建设向苏联学习的基本方针.以凯洛夫教育学说为理论指导的指令型课程范式,是苏联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一统化的计划经济的必然产物,全面苏化的教育直接导致中国当代"三中心"课程实施模式的产生,又在掺和了国内极"左"政治思潮及应试教育的负面因素后,逐渐演化为以国家教育意志为本位的中国式指令性课程范式.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对师范性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师范性高校的特点,从"非教学因素"和"教学因素"出发,从"基础差"、"时间短"、"低兴趣"、"非专业"方面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难上原因,主张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范式改革核心应更注重"个性化"教育,在增设选项课的同时,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将学生体质测试内容纳入课程范式改革体系中去,达到个性化教育和素质达标双赢的新的课程范式。  相似文献   

17.
转变大学课程范式,意味着大学课程不再是"框架"和"计划"而是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堂教学不可分;大学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制度性知识而是实践主体的实践活动,课程与具体的师生不可分;大学课程不再是单一的制度设计而是相关课程主体权力博弈下的结果,课程与具体的高校不可分;大学课程是基于理想、价值、利益共同体的构建过程,强调师生对自由的追求及实现。伴随我国大学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要,转变大学课程范式则表明课程主体、主体关系、实践活动应该成为思考大学课程改革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课程范式中的学科课程范式支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经验课程范式遮蔽了学生科学的认知逻辑,结构课程范式冷落了学生的人格发展,实践课程范式又脱离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偏颇与窄化成为传统课程范式弊端的集中表现。过程哲学为传统课程范式的转型提供崭新的视角,秉承过程性课程观,确立关系性的思维方式,构架整合化的课程研制方法论,推动课程范式的变革与转型,进而实现过程—整合课程范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栾玲 《成才之路》2013,(18):68-69
"范式"是著名哲学家库恩创用的术语,出自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范式"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库恩认为范式的本性是革命的,它存在于常规科学中。科学家用一定的范式解释疑难问题,当科学研究中的疑难问题足够多时,科学革命便发生,继而产生新的范式。随着新范式的产生,科学便得到发展。由库恩的观念看,课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改革实质就是课程范式的变迁。课程范式存在于常规课程之中,当常规课程出现了足够多的问题,课程改革随之发生,在改革中萌生出新  相似文献   

20.
李力加 《教育探索》2004,(12):23-24
世界范围的后现代课程研究中出现了"范式转换"的研究方向,并已从过去单一的课程开发走向了"课程理解范式"。这样的转换在观念形态上的理解主要是将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化的文本,去理解它和研究它。新课程改革中诞生的综合艺术课程对艺术学科知识的理解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什么是艺术学科知识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