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学家不是“新闻家”》一文(以下简称《不是》)最初发表在1998年第1期的《新闻前哨》上,后来又被收入《浅论新闻发现》和《大江潮涌》两本文集之中。它的一再发表,使它的影响更为扩大。 《不是》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新闻学家不过是一些只懂得新闻学理论却不会做实际的新闻工作的人,“而记者、编辑应该是‘新闻家”’,“新闻学家的行为目的是建立‘新闻家’的行为规范;而‘新闻家’的行为,却不可避免地要把这些规范打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学家与‘新闻家’就是一对矛盾,他们之间是立和破的辩证关系。这对矛盾不断…  相似文献   

2.
地方小报一般比较难出“大”新闻,特别是难以采写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可读到去年3月10日江苏省《盐城晚报》头条新闻《总书记与盐城人共商国是》,你肯定会说:“哇!原来小报纸也能出‘大’新闻!”  相似文献   

3.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发生后.美国个别媒体曾报道“凶手是中国留学生”.有些媒体也跟风加以传播。对此.竞报、北京青年报先后以《面对爆炸新闻的媒体责任》、《媒体要有社会责任感》为题发表评论说:“面对爆炸新闻的‘诱惑’.如何能表现得更成熟和自律、肩负起社会责任.是中国媒体需要恩考的”:“越是这种影响巨大、拼抢激烈的新闻事件.媒体越要谨守职业道德.务必做到准确、客观、翔实。”  相似文献   

4.
“近日广州市创建文明城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市民对广州市‘一年一小变’的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中变’寄予厚望。与5月份相比,市民对市容市貌的满意度有较大幅度上升,已从 5月份的 26. 2%上升到 43. 2%”。 这是11月5日广州《南方都市报》头版的一则消息,像这类消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一些报纸甚至开辟了专版来刊登这类报道,如《北京青年报》的“精确新闻”版,《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观察”等。这种新闻在报道方式上与传统的报道方式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新闻机构采用民意…  相似文献   

5.
李文喜 《军事记者》2004,(12):48-48
偶读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自传》,有这样一段话让我们这些靠汉语吃新闻饭的人震撼。大师这样写道:“我在这里提出汉语来.也许有人认为是非常异议可怪之论。‘我还不能说汉语吗?’‘我还不能写汉吗?’是的.你能说.也能写。然而仔细一观察.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我们今天的汉语水平是非常成问题的。每天出版的报章杂志.  相似文献   

6.
《扬子晚报户繁星”副刊最近刊出了关于“新闻”词源考证的两篇文章。作者都是“南京高国藩”。第一篇文章.作者说“在古书中遍考“新闻’这两个字的来源,查来查去.‘新闻’二字竟在《红楼梦冲”.并由此断定:“‘新闻’一词是在清代初期时才出现的”,“《红楼梦》记载‘新闻’~词在中国典籍中为最早见。”第二篇文章中.作者推翻旧说.又立新论.称“新闻”一同最早见于晚唐李成用的诗句“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和“旧业久地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中。(笔者注:见1997年10月6日、Ic月20日《扬子晚报》)为此,笔者特意查阅了…  相似文献   

7.
凌翔 《军事记者》2004,(8):10-10
曾看过不少关于新闻与学区别的章.但由于其术语太专业,基本上没在笔脑海中留下什么痕迹.惟独下面这段描述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新闻是健美比赛中的运动员,尽量要少着装,以突出体格的强健。学是台上的舞蹈演员,必须借助服装灯光.以表现美的韵律、韵味。新闻是‘删繁就简三秋树’,学是‘花簇锦绣满园春’。”这段话之所以在我脑海中留下印记.就是因为它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通俗化了术语。  相似文献   

8.
王春潇 《东南传播》2010,(10):168-170
事件回放 “有些新闻看似突发,其实是有其预发征兆的。记者要时常提醒自己:‘什么是新闻?什么正在成为新闻?什么将会成为新闻?’在实践中,这三个问题时常被电视新闻从业者所忽略。”《挺进宝庄村》报道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我们在直播前回答出了以上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博览     
提倡‘三个观念’马达在《新闻改革中需要研讨的课题》一文中说。在新形势下,我认为报纸工作中,要提倡‘三个观念’。一是‘信息观念’。要使每个记者在采写各种新闻中都要捕捉最新的信息,捕捉广大读者最关心的信息。二是‘读者观念’。要使每个记者想到,你采写这个新闻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共同关心的是什么,并使读者对你的新闻报道产生普遍兴趣。三是‘版面观念’。现在记者写东西,摆在  相似文献   

10.
大连晚报总编辑赵振江有个习惯,每天下午都要仔细阅读晚报内刊《今日简报》。通过这张晚报自己办的内部"小报",他要看看今天的《大连晚报》,在新闻质量上还有什么问题;新闻出版还有什么差错没有;与同城媒体相比,晚报当日的新闻优势在哪?还有什么差距。他曾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你这个‘简报’主编在报社的影响力比我大啊!编辑记者都重视。"  相似文献   

11.
曹瑞林 《新闻前哨》2007,(8):103-103
曹瑞林在2007年第7期《新闻战线》发表文章说,当前有人公开主张:“新闻,条件是‘新’,它不新,就不叫新闻了。就是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要保证让公众了解。而有时,为了保证这种追求‘新’的公众的知情权,记者只能对他所见所闻的观察作出判断,而无法要求他像一个侦探或警察一样把整个事件调查透彻,确认无误后再拿出来发表。也就是说,要及时迅速地发布信息,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2月,《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版创刊。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杨兴峰在当天的创刊会上对该新闻板块的运作提出要求,“我们要做读‘必读的新闻’,关注读的‘衣食住行’,关注民生。”  相似文献   

13.
生涩干巴已成为报纸新闻的“死穴”,而《人民武警报)2011年推出的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系列新闻分析似乎解开了这道“死穴”。这组新闻被《解放军报》刊用,被新华网首页、新华网军事频道头条刊用.相关稿件、图片被《中国日报》、网易网、新浪网、南海网等全国几百家媒体转载。网友在留言中说:“这组新闻分析犹如一篓‘顶花带刺’的黄瓜.鲜嫩、清香、爽口。”在刚刚揭晓的全军好新闻评选中.这组新闻分析被评为一等奖。  相似文献   

14.
读了《新闻知识》今年第四期龚志聪同志关于新闻作者署名的文章后,自觉受益非浅。但对作者一定要署真名实姓这一点不敢苟同。首先我以为新闻作者署名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一般不具有新闻性。‘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定义,一条新闻具备了‘新近发生’、‘事实’、‘报道’这三点就可以了,至于是谁报道的无关紧要。作为作者,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读者要看的是你的文章,而不是看你有什么职务,代表了谁。十年动乱期间,人们看报总要看谁写的,有什么背景,这种苦头我们已经吃够了。一个农民或一个县长写了一篇新闻稿,在本单位也许是新闻(其实不应该成为新闻,相信随着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这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读到郑保卫先生的一篇文章《首先还是认识问题———十六大后搞好新闻舆论监督的思考》(见《新闻记者》2003年第2期,以下简称“郑文”),当下有些不同看法。郑文认为,当前搞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关键依然还是要先解决认识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对新形势下开展新闻批评,实行舆论监督的重要现实意义的认识问题”。应当说,这个判断是合乎实际的,笔者十分赞同。那么到底是谁的认识需要提高、亟待提高呢?郑文似乎没有明确指出需要提高认识的对象,在具体剖析这一问题时说:“……而如果还像过去一些人那样,借口什么‘影响团结’、‘伤害同志’、‘给…  相似文献   

16.
《新闻知识》一九九三年第三期第二十六贞邓利平同志的》对行为丑与新闻美的一些认识》:‘其实丑的东西你不报道它依然存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津’为‘泽’之误;、根据《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一千三百三十一页《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引文掉‘照例’二字。这两个错误,如在文化大  相似文献   

17.
李劭军 《新闻前哨》2012,(10):20-20
三个月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边听、边跑、边写、边思,从“门外汉”跨进“屋子里”.初步掌握出精品新闻的技巧和方法.实现了思维的三次转变。第一次转变:从不懂新闻到会写新闻我于今年2月从远安县委党校调到宣传部工作。3月1日,参加首期新闻干部研修班学习。之前,从没写过新闻稿,对新闻基本上是一窍不通。怎么办?只能学习、思考、比较和模仿。开学之初,报社就送给我们两本书,熊家余的《岁月有情》和杨发维的《两翼的快乐》,我自己还买了一本书《新闻精品之路》,每天晚上就一篇篇地去啃。当我看到杨发维老师写的《从拿相机到用笔》中“‘本报讯’三个字好沉重”这一句话,心里也是五味杂陈,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深度报道?《新闻学简明词典》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新闻五个‘W’和一个‘H’的进一步深入的报道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要在‘Why’和‘How’中进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  相似文献   

19.
吴畏 《传媒观察》2013,(1):19-20
维基百科是这样描述《商业内幕》的:于2009年2月建立的美国商业娱乐新闻网站,该网站提供和分析商业新闻,并且将热门新闻故事刊布在网络上.每个新闻都有一个“前卫”的评论。  相似文献   

20.
郑会 《新闻世界》2010,(4):21-22
对记者介入新闻,无论学界业界,一直以来都有争议。但是,无论结论如何,从电视新闻的发展来看,记者介入新闻却一直无法回避,甚至愈演愈烈。 有学者以为,民生新闻相对传统新闻,在视角上有从"‘全知’、‘俯视’等,向‘介入’、‘平视’"的转变。①而作为"民生新闻的更新换代产品"②——帮忙类节目更是以介入为己任。山东有线电视中心生活频道总监,《生活帮》的创始人王忠甚至认为.“如今,电视民生新闻就是由报道者成为了参与者。”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