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受人口基数、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过程及社会发展进程等因素影响,21世纪前20年我国仍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未来20年,我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达到9.4亿人.其中2001年至2005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增长1 360万人.到2020年,就业总量达到8.4亿,将失业率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目前尚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有1100万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而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尖锐的同时,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2.
江西是是一个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省份(占全省总人口的68%),如何加强农民工转移培训,已成为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不可逾越的环节。一、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特点1.转移总量已成规模,且稳定增长。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1年底,全省总共转移农村劳动力627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7.8%。从趋势上看,虽然年度之间有所波动,但整体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2.转移地区省外多于省内,省内城镇多于乡村。目前,江西到省外打工的约320万人,劳动力转向省外的主要去向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约占65%;省内新转移劳动力中,80%以上进入了县以上城镇。他们…  相似文献   

3.
对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表明:湖南省人口总量大;人口年龄结构正由稳定型向减少型过渡;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市场在未来15年中平均每年将增加23.57万人的供给量;劳动力资源利用比较充分;失业状况比较严峻;失业率的变化受年龄影响明显;隐性失业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业人口的就业结构不太合理;产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地区差异;总量性脱节与结构性脱节的共同作用中剧了湖南省的失业问题。因此,解决就业问题,是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要妥善处理好人口增长,就业压力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转换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适度超前发展教育;广泛开辟就业门路。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转移总量呈稳定上升趋势,非户籍异地转移成为转移主渠道;流入地以东部地区为主,且逐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常年外出比重增大,有组织外出比重逐步增大;受教育程度显著得到提升,女性参与外出转移的比重增加.展望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可能呈现的转移趋势如:总量稳定增长但增速放缓、东部地区仍是主要流入地但流入中西部人口将增多等等.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由人口转变所形成的人口红利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将于2017年左右结束,但我国毕竟是一个幅员辽阔且地区差异巨大的国家,每个地区的人口机会窗口应该不会同时打开,同样也不大可能同时关闭。那么,那些在2017年(即全国总体意义上人口机会窗口已关闭的时点)之后仍能独享一段人口红利期的地区,就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发展条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哪些地区是最有可能的"候选者"?基于已有文献研究结果和对中国现实国情的观察,可以推测:我国的民族地区是能够"独享一段人口红利期"的最有可能的"候选者"。对于我国民族地区而言,如果人口转变的经济效应更大,而且在全国其他地区的人口机会窗口已关闭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人口红利期仍将会延续,从而能独享一段人口红利期,对于其经济发展来说就是一个重要的利好因素。基于1992-2012年我国民族八省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实证方法对人口红利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增长率变量对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少儿抚养比与人均GDP增长率之间是显著的负向关系;老年抚养比与人均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不确定。另外,投资、人力资本因素也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以上计量分析结果,可以有把握地说,我国民族地区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享受了更大人口红利,并且相比于我国其他地区,民族地区的人口机会窗口关闭更晚。为使人口红利最大化,我国民族地区还需进行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如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转型,政府在扩大就业及提高就业质量方面要担负更大的职责;推进民族地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重点是解决制度壁垒,使劳动力在地区内部、地区间的流动和配置更通畅。  相似文献   

6.
一、特点1.老年人口基数大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是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亚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的1/2。2.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从1980年到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而完成这一转变英国大约用了80年,瑞典大约用了40年。3.高龄化趋势明显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年增长速度约为4.7%,明显快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增长速度。目前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00万,约占我国老年人口总量的9.7%。4.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早在1979年就转变成…  相似文献   

7.
魏澄荣 《中国培训》2000,(11):16-17
世纪之交的几年 ,正是我国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计划经济长期积累的问题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不断凸现出来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城镇职工的下岗和再就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以为要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 ,实施再就业工程。一、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是产生再就业问题的内在根源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是我国市场经济转轨中存在的最突出的矛盾。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首先表现为劳动力资源总量迅速增长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超过总人口增长 ,潜在劳动供给人口超过实际劳动需求人口 ,形成持久的就业压力。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 ,就业压力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8.
王静 《中国培训》2003,(3):14-15
一、西部人力资源现状1999年底,西部地区总人口为3.58亿,占全国人口的28.5%。1990年至1999年,西部地区人口总量净增3000多万,年均增长率超过11‰。低素质人口的重复生产,成为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是改善西部人民的生存质量的重要前提,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也是开发西部、振兴西部经济的必然要求。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的总体特点是:总体素质较低,低层次劳动力大量存在,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术素质的劳动力数量相对不足。二、西部劳动力流动带来的…  相似文献   

9.
<正> 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正席卷着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尤其需要改革,特别是我们阜阳地区的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我们虽然拥有一千多万人口,是全国四大地区之一,但每  相似文献   

10.
《河北自学考试》2003,(6):38-41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犤犦A.作用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C.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D.灵活程度不同2.将某地区1996—2000年的新增加人口数按年排列的动态数列属于犤犦A.时期数列B.时点数列C.相对数动态数列D.平均数动态数列3.丧失劳动能力系数的分母是犤犦A.期初劳动力资源总量B.期末劳动力资源总量C.本期劳动力资源平均数D.劳动适龄人口数4.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资源由边际生产率低的地区和部门向边际生产率高的地区和部门流动是一种世界性现象。我国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形式,是从农村向城市,由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从1990年到1995年期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5227万,年均871万,比80年代的平均水平增加了近1/3。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农村教育系统效益的现状1.总量上反映的农村教育系统的效益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15~64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比城市低2.87年;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占47.62%,文盲人口占8.74%;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只有8.46%,比城市低了3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受教育水平的比例不足1个百分点,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具体数据见表1。表12000年我国城乡15~64岁各级受教育人口水平比重及人均受教育状况2.质量上体现的农村教育系统的效益农村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劳动力资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是我国市场经济转轨中存在的最突出的矛盾。这首先表现为劳动力资源总量迅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超过总人口增长,潜在劳动供给人口超过实际劳动需求人口,形成持久的就业压力,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就业压力更加突出。其次表现为劳动力供求结构方面的矛盾,即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而急需的高技术专门人才缺乏;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分布不尽合理,在区域间分布也不平衡。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坚持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劳动力供求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使之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一次就业率”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次就业率提出的历史背景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因此成为人口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据胡鞍钢等学者的统计,1995年中国劳动力为7.09亿人,约占世界总量的26.3%。预计到2020年,中国15-64岁人口将达到9.97亿人,而中国的资本资源(指国内投资额)仅占世界总量的不足4%,未来30年中国就业供给量大大超过就业需求量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格局。在这种就业供给大于就业需求的基本环境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教育部公布的文献表明,我国的毛…  相似文献   

15.
2004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社会各类机构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加快,使得劳动力就业的总量矛盾有所缓和,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出现了一定变化,引起各方面关注的是沿海部分地区出现了民工荒.2005年劳动力就业的总量矛盾将继续有所缓和,但结构性矛盾将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6.
一、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最近几年,中国的失业率持续上升。据统计,去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达4.3%,今年宏观调控目标定在4.7%,表明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劳动力总量大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劳动力资源大国,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十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供求缺口平均每年在2000万左右,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原因是生育高峰期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口进入了就业期。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2.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国农村大概有8亿多人口,其中有5亿是劳动力。改…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农村教育系统效益的现状 1.总量上反映的农村教育系统的效益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15~64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比城市低2.87年;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占47.62%,文盲人口占8.74%;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只有8.46%,比城市低了3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受教育水平的比例不足1个百分点,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具体数据见表1。  相似文献   

18.
谈农民工的培训需求与培训方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将在21世纪前半叶达到峰值,总数约在14.54~15.81亿人之间,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净增1000万人。在未来20年里,将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最多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最多的时期。农民渴望提高生活水平和追求自身发展必然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因而,如何加大投入,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使他们适应新的劳动岗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加强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只要抓住了劳动力培训这个关键环节,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就能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进城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农…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应坚持适度超前和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比例作出重大调整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自然资源少。目前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量的19%,劳动力年龄人口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1%—22%。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GDP总量增长了5倍多,以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已接近美国的一半,但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10左右。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基本上占领了世界工业品出口的低端市场,很多产品在国内市场也达到了饱和。下一步的发展不能再依赖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来实现,而必须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要实现经济…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有13多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就业问题不同于发达国家,他们主要面临青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不同于其他转轨国家,他们主要面临转轨带来的结构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