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家康 《出版参考》2005,(12):34-36
陈独秀和苏曼殊堪称民国初年的狂士,他们意趣相投,以文相识,其文皆如鲁迅所云:“激昂慷慨,顿挫抑扬。”苏曼殊其生也短,交友遍于国中,然知己者屈指可数,而陈独秀乃当之无愧。苏曼殊的颓废、浪漫、好学,以及诗人气质、率真性情,给陈独秀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以至晚年念及,都有动情之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3.
结合苏曼殊生平及成长的历史背景,从外国诗歌的翻译、外国小说的翻译以及本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三个方面对苏曼殊的翻译实践活动进行梳理,是认识其翻译风格、了解其翻译手法、借鉴其翻译思想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苏曼殊的生活经历和佛教对他的影响来剖析其佛学意识及其人格。  相似文献   

5.
周宁 《出版参考》2010,(8):41-41
20岁那年夏天,他从东京成城学校辍学回国,在“博爱丸”号邮轮上,写下绝命书,准备跳海自尽。一周以后,他却在上海平安登岸,旋即转去苏州吴中公学教书,不久返回上海办报。旧历10月间已到香港,又从香港《中国日报》报馆神秘失踪,而那年年底,他已在惠州一所荒败的小庙里剃度,出家当了和尚。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苏曼殊的生活经历和佛教对他的影响来剖析其佛学意识及其人格.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剧烈动荡时期。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不畏艰险,敢于担当,以民族兴亡为己任,用文学作品掀起时代的狂澜,他就是苏曼殊。本文从他的翻译作品解读苏曼殊的翻译思想及在作品中获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史实失误的传记——评《情僧长恨苏曼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是传记文学的灵魂。当我怀着十分浓厚的兴趣翻阅我国第一部以近代著名文学家苏曼殊为题材的传记文学《情僧长恨苏曼殊》(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以下简称《情僧》),一书时,不禁大失所望,与精美的装帧和流畅的语言不相符的是,《情僧》表现出一种不尊重历史,任意剪辑、拼凑史料,热衷于恋情艳迹的随意性和猎奇性,史料运用上舛误之多令人瞠目,致使传主形象畸变。首先,《情僧》的作者对苏曼殊研究的状况和史料缺乏深度发掘和明晰的了解。该书所依据史料大多出自苏曼殊研究的第一阶段,即柳亚子、柳无忌父子  相似文献   

9.
苏曼殊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艺家和翻译家,也是一位有爱国思想的革命者.他一生浪迹天涯,孤苦飘零;他热爱祖国,向往民主革命,当革命受到挫折后,他孤吟自叹,悲观失望;他早年看破红尘,出家为僧,既出世又人世,三十五岁英年早逝.他素以"诗僧、画僧、情僧、革命僧"著称于世,日本文学家佐藤春夫称他是"近代中国文学史上之一彗星",南社创始人柳亚子誉之为"举世公认的天才",他的启蒙老师和挚友陈独秀毫不掩饰地称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真是所谓‘天才’".  相似文献   

10.
睢城 《湖北档案》2012,(12):34-36
1921年1月27日下午,坐落在广州增步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的小礼堂里座无虚席,热闹非凡。学校机械、织染、应用化学、美术4科全体同学及部分教职员工200多人,正翘首等待着陈独秀前来演说。"甲工"学生会主要负责人阮啸仙与担任此次演说记录任务的周其鉴坐在前排。他们一边维持着会堂秩序,  相似文献   

11.
还在美国留学的时候,胡适即与他的朋友们就文学革命的问题展开了辩论。与此同时,胡适的同乡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在国內思想文化领域里树起了一面大旗。1915年年末,上海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两次写信给胡适,向他转达了陈独秀的约稿之意。此后,胡、陈之间有了书信往来。1916年8月,胡适写信把他的文学革命八项主张告诉给陈独秀。陈复信希望胡“切实作一改良文  相似文献   

12.
商务印馆是我国近代一家大型民间出版社。它建馆最早,持续的历史也最长。传播近代知识和保存我国传统文化,都有卓越贡献。它与我国有成就的知识分子,无论其倾向如何,均有着一定的关系,这可算是商务的特征之一,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一般说来,商务印书馆的倾向比较保守,或日稳健,与急进派陈独秀不可能发生什么瓜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陈独秀与商务的关系,是在张元济入股,并主持编译所工作之后。陈独秀与商务印书馆所发生的有关事宜,都由张元济的过问或处理才解决的。陈,张二人都出生于晚清中兴时代。中法战争,清政府不战而败,张元济时已十九岁,陈还只七岁。甲午战争,中国败于东邻日本,陈已十七岁,由此开始关心时政。而张此时已与康,梁一起倡导维新思潮了。陈是康、梁的追随者,是与张同属一个思想方向的后进者。他俩均出生于书香门第,不过张元济多了一些旧学,而陈独秀则多了一些新学。陈独秀与商务印书馆,或曰陈独秀与张元济,由于个人的命运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使他俩各走自己择定的路,但始、终有缘,值得一书。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一名庆同,又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幼年入私塾,十七岁中秀才。一八九七年入杭州求是书院。后因参加反清革命活动遭缉捕,东渡日本留学。一九零三年回国,在安徽组织爱国会,被清政府强行解  相似文献   

14.
<正>1908年,午夜。夜正深沉,昏黄的灯光下,苏曼殊长吁一口气,搁下笔管,《悲惨世界》、《娑罗海滨遁迹记》终于译毕,在这个死水一般沉寂的午夜,他的苦闷和哀愁,也随着这些掺和了血与泪的文字,滚烫地烙印在素纸之上。话说西历1815年10月初旬,一日天色将晚,四望无涯。一人随那寒风落叶,一片凄惨的声音,走进法国太尼城里……2008年,当我在云南边城保山的一个地摊上买到这本民国二十五  相似文献   

15.
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本文从这一视角解读19世纪末20世纪初划时代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浅谈他身上具备的"公共知识分子"性质。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谱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市一个小户人家,独秀为其发表文章时的笔名,1942年病逝于重庆江津。从封建时代的秀才成长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央总书记,又从总书记转变成终身反对派,陈独秀的一生十分复杂。但他与早期中共,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建立政党的三个基础都和他的活动密不可分。一、从思想基础看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全传     
2013年7月出版128.00元ISBN978一7一5097一4769一8本书作者唐宝林可称中国大陆陈独秀研究第一人,此书为他苦心孤诣三十年之成果。2011年1I月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首发繁体字版,发行两月后即获香  相似文献   

18.
话说陈独秀     
今年七一前夕首映的《建党伟业》,不愧是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大手笔。影片中,陈独秀先生五四时期在大庭广众之下声嘶力竭的演讲,以及他在北京新世纪游艺场楼顶冒险散发《北京市民宣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入狱     
1919年6月12日,陈独秀终因政治活动被捕入狱。陈氏是在发散他那自撰并出资自印的反政府传单之时被捕的。此事发生在北京城南一个叫作“新世界”的娱乐场所。那时陈独秀、高一涵和我三位安徽同乡正在该处吃茶聊天。陈氏从他的衣袋中取出一些传单来向其他桌子上发散。  相似文献   

20.
别样的相识 1918年8月15只,怀着对科学与民主思潮弥漫着整个校园的北大的向往,罗章龙和毛泽东、张昆弟、李维汉等"新民学会"同仁十余人.离开长沙前往北京.19日,历尽艰辛的罗章龙一行安抵北京.随后,罗章龙便凭借着扎实的基础知识考进了北大,入文学院哲学系德语预科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