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复     
当伊凡读完周总理的一个故事后,心情异常激动,他下决心学习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次班会课上,老师问大家:“你们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回答:“为了将来的日子过得更好。”有的说:“为报答父母的一片苦心。”有的说:“为了不辜负亲人对我的期望。”……听完这些话,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笑着问伊凡:“你读书是为了什么?”伊凡倏地站起来,响亮的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伊凡本以为会听到同学的掌声和老师的赞扬(当然他说的是真心话而并非虚荣)。可出乎他意料的是同学们竟哄堂大笑。伊凡明白了这笑声的含义,他惟一期盼的是老师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教学过程:一、聚焦"中华不振"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铿锵有力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3.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铿锵有力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4.
<正>板块一词语归类学习,语境解读词义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为什么而读书?生:中华之崛起。师:这里的“之”相当于“的”,就是“中华的崛起”。看这个“崛”字,山字旁,本来的意思是“山从平地上高出来、凸起来”。这里是说“中华之崛起”,中国怎么样才叫“崛起”?  相似文献   

5.
写作素材集锦爱国·为民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这是周恩来同志少年时代在回答读书是为了什么时所说的话。一位年轻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在国外参加了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他的学术论文在会上得到了高度评价,一下子成了会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好几位...  相似文献   

6.
我在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时,有幸欣赏到邵老师上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彩课例,试作赏析点评。邵宏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魅力,“讲在关键处,点在愤悱时”,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推波助澜中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使学生形成最佳情绪状态,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行情感的交流,从而促进理解与感悟。片段一:整体感知,聚焦“中华不振”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再清晰而坚定地读一读课题。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  相似文献   

7.
你为谁读书?     
上初二的儿子刚学完一篇《为中华崛起读书》的课文,教师依葫芦画瓢,要求同学们也写一篇《我为XX读书》的作文。儿子告诉我,班里同学的读书观五花八门:有写为家长读书者,有写为将来找个漂亮女孩读书者,有为考大学读书者……儿子写的是《我为生存而读书》。我认可了儿子的读书观,也未贬低他的同学那些并不“高尚”的读书观。作文者,实话实说也,何必“低俗”时却伪装“崇高”?几天后,儿子大呼上当,说老爸的话不可轻信,原因是凡庸俗的读书观,不论行文如何入情入理,一律给了不及格。教师要求大家写成“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同学们齐声回答“:十二三岁。”老师接过话儿“:是啊,他这个时候还只有十二三岁哪!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几乎又是齐声回答“:十二岁。”有几个说“:十三岁。”老师睁大眼睛,逼视着大家:“你们的年纪和当年的周恩来差不多,你们有他这样伟大的志气吗?”学生们不假思索“:没有。”“是的,我们谁也没有他这样的伟大志气!可是,周恩来从小就有,多么了不起啊!让我们再来好好朗读一遍。”这是笔者最近在语文课中听到的一个片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小学四年级所学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周恩来去了一次外国租界地后,真正体会到了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萌发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听到这番师生对话之初,只是“格登”一下,心里没有多想,后来越来越觉得有思考的价值。周恩来是伟大的,从小就胸有大志,但他的这种志气,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在耳闻目睹各种事实之后才渐渐形成的,特别是在外国租界地看到的那一幕,才...  相似文献   

10.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相似文献   

11.
朱华贤 《天津教育》2006,(10):55-55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教师先让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教师问学生:“周总理这时几岁?”。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老师先要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老师问大家:“周恩来这时几岁?”  相似文献   

13.
一、品读"中华不振"师:(出示课题)请大家读一读课题——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崛起"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兴起",我们联系课题和课文内容便会明白,"崛起"在文中指——生:中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建议是:教师要围绕"周恩来为什么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这一问题,抓住"洋人轧死中国人,中国巡警反而训斥中国人"这一重点段,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对比点讨论周恩来从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我在备课之前没有参考《教师教学用书》,而是反复研读文本之后,确定的研讨问题和《教师教学用书》上确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在这里,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亲眼见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接触了早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灾难的深重,开阔了眼界,积累了学识,为他光辉战斗的一生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自从那次修身课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像风帆一…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实验小学1903年始建于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旁,2010年异地新建。作为周总理故乡的一所小学,清河实验小学确立"来读书"特色项目,一是为了更好传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恩来精神,激励学生一踏进校园,便与童年的恩来为邻,和恩来比读书,做恩来接班人;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学校是读书的地方,来学校,就是来读书的,这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积极承续。  相似文献   

17.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是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杰出代表,他为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周恩来总理青年时,就已经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这更使我们怀念敬爱的周恩来爷爷。《周恩来的故事》记述了他光辉的一生,其中的《为了中华之崛起》一节记叙了周恩来青年时期的生活与斗争的故事。当我读完《故乡和童年》时,深深地被它打动了。  相似文献   

18.
正4月22日晴"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这是我们刚刚学习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中最让我感动的话!也是这短短的一句话让周恩来总理耗尽了毕生的心血与智慧。我掩卷沉思:十二岁的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担负起振兴民族的责任。我们也是少年,又该怎么样呢?我们知道现在的中华正处在腾飞时期,和平年代长大的我们衣食无忧,在二十年、三十年以后,我们长大成人。有没有本事让中国强大?有没有本事让外国人不敢轻举妄  相似文献   

19.
守株待兔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前些日子,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这句特别雷人的话曾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读书目的的激烈争论。读书到底为了什么?是为了"挣大钱",为了"孝顺父母",还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或"为了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娓娓道来,耐人寻味,值得一...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2011,(16):7-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铿锵有力的话是少年周恩来说的。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温文尔雅,是位白面书生,如同诸葛亮"羽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