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上的大多数语言都存在模糊性这一基本属性,即并不是所有的用词用句都是直白的、精确的。这种基本属性使得语言运用下的产物之一——文学作品,具有令读者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本文就英美文学模糊语言翻译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翻译工作或文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是撕扯不开的:一方面,文学用语言写成,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没有好的语言,也就没有好的文学;另一方面,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首先是从语言开始的.如果一部文学作品的语言不"抓"人,读者很可能会放弃阅读,抽身而去.而对于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来说,抓住了语言问题,就等于抓住了文学的一个关键问题.这样,无论从哪方面看,谈论文学,都无法脱离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文学赖以栖身的家园,语言也是文学研究的第一入口.  相似文献   

3.
秦峰 《中学文科》2006,(2):51-51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一个文学的著名话题。同样的事物和故事,它们怎么就会在欣赏者眼中读出千种信息,产生干种结果?这是因为,存在决定意识,审美客体的模糊性导致了审美主体的模糊鉴赏。文学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成功的文学作品更是将生活投射的多棱性、思想情感的丰富性、艺术形象的蕴涵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全方位结合在一起,是复杂多因的集合。这样既打造出文学作品艺术性,也赋予了文学作品的高度活性,作品活性程度越高艺术张力就越大,其模糊性也就越显著。再加上许多文学大师信奉笔下得“忌直贵曲”,这也增加了作品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4.
秦小红 《英语辅导》2014,(1):181-183,190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作为自然语言一部分的翻译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文学语言本身的模糊性使得文学翻译中准确表达成为不可能。近年来,翻译研究者对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以及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做出了诸多探讨,其研究成果证明了文学翻译自始至终都带有模糊性。本文主要就模糊理论对翻译的渗透、理解过程的模糊性、表达中的模糊性以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等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整个过程都是与美学紧密相连的,翻译过程其实就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过程。翻译工作者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广泛的阅读,加强语言功底,从而使翻译更加准确,更加符合美学标准,以最终臻于"化境"与"传神"的最高境界。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翻译与语言模糊性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结合文学作品汉英翻译的实践,对模糊语言的美学特征进行总结,进而得出这一结论:对于文学翻译的"模糊性"的正确把握与认知对文学翻译实践和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语义本身的复杂性和叠加性导致了文学语言的模糊性,而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导致了文学作品和翻译的模糊性.本文通过描述英语文学中关学的模糊性特征,试图探讨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模糊性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主要有翻译风格的模糊性和翻译标准的模糊性、文学情感的模糊性三种.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语言反映了作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及评价.从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来看,文学语言具有内指性、吁情性、模糊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本中文学作品的语言现象,分析文学语言的特质,从语言这一基础材料入手,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分析、鉴赏文学语言,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学会它的表现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增强自能作文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模糊性作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直接导致翻译活动的模糊性。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在所难免。在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如能正确而能动地使用语言的模糊功能,将会使文学作品的翻译有质的飞跃,读者也将有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学作品解读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学理论如何看待和阐释这些问题,对日常的文学解读和语文教学有重要影响.本文对文学作品主题的模糊性问题、多主题问题、形象大于思想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阅读感悟,所阅读的作品大都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叙事性作品和诗歌都是带有文学性质的。但在小学生的阅读上,还没有出现文学作品之类的概念。教师需将作品的教学当做文学作品思考,需让学生从文学角度初步感悟作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的主要方面。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翻译的审美再现。模糊语言是文学的精华所在,翻译中不应该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如果硬将其译作精确语言,原文的艺术神韵将会消失殆尽。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学的内涵,对于原语中的模糊语言,笔者认为还是以“模糊对模糊”更为妥当。这样的译文才能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与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了等值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认为等值理论的精髓在于其"标准的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因其意象的不确定性而赋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文学作品的模糊性在翻译中不应显化,而应通过保留其模糊性使译语读者和原文读者能得到同样的美的感受。本文通过鲁迅小说《呐喊》中具体例子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标准的模糊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得出"标准的模糊性"是指导文学翻译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幼儿文学就是将幼儿作为主要对象而存在的文学形式,这是学前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中的一部分。在幼儿文学作品中包含很多的语言信息,这也被教师在教学中普遍的进行应用,在学前语言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本文分析了幼儿文学在学前语言教育领域的价值及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一正如有黑夜也会有白昼一样,模糊性是与明晰性、精确性相对立而存在的。形象的模糊性,是形象的非明晰性和非精确性。它是文学模糊性这个命题中最有力的体现者。因为文学的模糊性是“以作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聚合点的文学形象、文学形象的感性形态与理性本质、文学的艺术表现等为显示”①的,它与语言的模糊性、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主题的模糊性等共同支撑着文学模糊性的大厦。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主要致力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对文学作品和作品中的文学性关注得都明显不够。在旧教育观念统摄之下,文学教育中恰恰缺少真正的文学气息;突出存在着肢解文学语言、忽略文学语言与常规语言差异等问题。新课标实施后,我们应当更尊重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在语言教学中,注重对语言语用意义的分析、注重语感教学;真正按照语言自身的规律分析语言。另外,新课标中新潮作家作品的选入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从语言学角度阐释它们的特点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是文学的主体形式.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依赖语言和叙述将自己的审美感受、心理活动以及作品人物的喜怒哀乐等直接传递给读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没有语言的叙述,就不可能存在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所以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作为文学大家族中最主要成员之一的小说,就是语言加叙述的艺术.当我们在谈论一部小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的体裁】①文学作品形式的构成因素之一,又称“样式”。是文学作品表达思想内容的具体形式,是作品在语言、结构、体制以及篇幅等方面所形成的外部形态。每种文学体裁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都在语言运用、结构安排、形象构成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模糊性,它是作者进行作品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不仅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文学作品的魅力,进而提高文学作品的吸引力。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文学的模糊性,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学色彩,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9.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有两方面,一是集中觉察(显意识)一是附带觉察(潜意识);而且认为,模糊不清的意会知识要比明晰的可表达的知识更为基本。语言不等于思维,语言只是符号而已,而不用语言表现的思维是模糊的。客观事物诚然是可知的,但是,马克思说,“人的全部认识是沿着一条错综复杂的曲线发展的”,也就是说,这种可知,是模糊——精确——模糊的过程。文学中的模糊性,中国早已有之。古代李商隐、王维等的诗,现代李金发、戴望舒的象征派诗,无不具有模糊性的表现手法。至于当代的朦胧诗写作,就更多地吸取这方面的技巧。不仅如此,文学的模糊性还大量存在于其它更多的文学作品中,因为事物的模糊性是绝对的,清晰性是相对的,而文学作品正是这种客观存在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20.
如何进行文学鉴赏教学 ,如何指导学生答好高考文学鉴赏试题 ,一直是教师们心中的疑惑。尽管考试说明讲述得简略而明确 ,但是可操作性不强 ,还得靠大家在教学实践中自行摸索。现将考试说明的相关内容摘录如下 :*II.考试能力要求E .鉴赏评价 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 ,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III .考试内容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现代文阅读之 3,鉴赏评价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