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2.
论新媒体语境下的国际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体语境下国际传播具有了新的特点,新媒体跨越地域和时空,突破国际传播壁垒,在表现手段上丰富多样更具针对性.以用户制作内容出现的新媒体接纳内容成为国际传播重要的民间力量,以多媒体、丰富的视频内容呈现的网络电视是国际传播未来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3.
王媛 《新闻界》2013,(13):39-42
随着国际信息交流和跨文化传播不断深入,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呈现"双语化"趋势,双语主持人才培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双语主持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和艰巨的跨文化传播使命,在人才培养上应首先树立跨文化传播意识和使命感,做到意识培养普及化;实践教学方面注意因材施教,做到技能训练梯级化。  相似文献   

4.
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宣告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140个字的微博,成就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30秒-300秒的微电影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如今,在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可以做导演。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介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发挥传播优势的同时也扩大了信息鸿沟,尤其是在网络媒介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其文化传播现状亟待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恩施地区民族受众对网络媒介的使用非常有限,对信息的使用形式单一,整体媒介素养水平较低,大大影响了民族文化传播效果。为增强这一效果,本文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民族品牌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改变当前该地区民族文化传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不断深化的30年.30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通过各种形式实现了一种国际经济合作,不少中国企业也通过"走出去"的战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国际化.这种合作从表面形式看都是各方资本、技术、人员、劳动的组合,而其深层次的内涵则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碰撞与融合.由于不同的文化直接影响企业组织的发展策略,因此,企业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与否,已成为关系到试图进入国际竞争的企业组织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并越来越受关注.  相似文献   

7.
面对媒介技术的更新换代和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传统艺术传播模式在坚持精神价值建构的同时顺应新媒介环境的改变,积极寻求创新与突破。在当前的新媒介语境下,新媒体艺术形态层出不穷,艺术传播也呈现出新旧交融的繁盛局面,这不但是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和发展,也是对艺术未来走向的开拓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民俗文化的内涵、形式入手,探讨了大众传媒、大众文化对民俗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大众文化环境下如何借大众传播媒介之力传播民俗文化,并提出传播和发展民俗文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语境下的广告业蓬勃发展,广告形式不断创新。广告依靠新的媒介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媒体也通过广告传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但是新媒体广告传播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鉴于此,笔者首先简述了新媒体广告的内涵及特点,然后对新媒体广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新媒体广告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传播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学校和社会所处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性大众媒介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全球性的大众媒介以其强大的声像冲击力、渗透力动摇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冲抵着它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大众传播的全球性和高度互动性,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见证世纪之交中国社会法治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是电视栏目的生存大限,而<今日说法>已经走过了十年. 诞生于1999年1月2日的<今日说法>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档全日播法制栏目,自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稳定在中央台收视率排行榜前十名,2005年更是两次创下收视率排名第三的佳绩,此外在中央电视台各栏目综合评比中多次名列第二名.李长春同志曾批示<今日说法>"是‘三贴近'的典型",刘云山部长也曾称赞"创造了‘绿色收视'的奇迹".由此我们不禁要问,<今日说法>凭什么能够保持这么长的时间而青春依旧?回答这个问题,无疑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今日说法>的特征,并进而理解法制节目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2.
据资料记载,现在的美国,每一年中每4个家庭中的一个就有可能遭受过犯罪行为侵犯;每20个家庭中则有一个遇到暴力犯罪;每5分钟发生一次强奸,每21分钟发生一次谋杀(1)……如此大量的刑事犯罪加上更加难以记数的民事法律冲突和纠纷,当然不仅出现在美国,而且也出现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中.  相似文献   

13.
看了<繁花>后,被节目所承载的厚重所感动,被节目所呈现的诗意所触动,更被节目所传递的硬度所震动,因此也就有了三八节北大未名湖畔对该节目研讨的行动.我们真心地希望在当下媒介躁动的生存环境中,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代背景下,从多学科多视角来思考这个节目所体现出的鲜明的媒介责任与价值诉求,通过不同的声音与角度去挖掘、阐释这个节目的蕴含与启示,以期通过二次传播,放大它的声音,实现优秀节目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知识分子似乎都有追问的传统,自屈原的<天问>开始,问历史、问社会、问现实.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真实反映国内水资源整体状况的电视纪录片,<水问>问的不是水,而是问我们这群有智慧生灵的人:危机何时到来?饮水能否安全?生灵是否安宁?江河如何安澜?水究竟属于谁?大国水网有多远?节水难在何处?水的答案在哪里?……在这一系列的追问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对于人类未来、民族前途的隐忧.而电视纪录片<水问>以"反求诸己"的理念追问现实,其本身也是对纪录片创作范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聚沙成塔 点滴在心——CCTV《中华医药》十年成长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6月1日,以"关爱生命健康,服务全球华人"为主旨的<中华医药>栏目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开播面世,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电视界惟一一档以向海内外传播中华传统医药文化为己任的电视健康栏目.  相似文献   

16.
略论20世纪中国文献学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论述20世纪中国文献学者群体特征形成的原因,即新材料的发现为他们的文献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条件与课题,典籍的大量流失促使他们收集、整理、影印文献,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使他们视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后列举40位已故的重要文献学家,并简要分析其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17.
1980年~2004年中国图书馆法治研究述评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二十多年来中国图书馆法治研究的进程,作出了基于量化分析的描述;对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上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就,作出了概括、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为纪念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中央电视台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摄制了8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十年》,在中央电视台、澳门电视台以大覆盖、高频率、多语种向全球强势推出后,在全社会及海外观众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2010年1月底,《澳门十年》即在人文中国纪录片论坛暨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十优颁奖盛典上荣获系列片十佳称号。本刊特约请该片主创以及部分纪录片研究专家撰文,集结成本期个案,以誌纪念。  相似文献   

19.
This case study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personal librarian program for a cohort-based, executive-style 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doctoral program. Librarians and the program director collaborated to create a student-centered program based on individual research needs. The personal librarian program was designed to build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brarian and individual students; to help identify their research knowledge gaps; and to identify resources to meet each individual students' research needs.  相似文献   

20.
贾毅 《编辑之友》2016,(2):35-43
1980年至2015年,是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富,量、质并进的35年.文章以时间为纵坐标,以发展规律为横坐标,对这35年间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作出总结性回顾,重点讨论有重大创新和发展的八个方面,即:节目题材与舆论监督、报道与评论深度、评论时效、评论员制、多元互动、节目形态、大数据变革、节目主持人.这八个方面勾勒出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