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初语四册教材《卖柑者言》的几条注释,我们觉得不尽妥贴,提出商榷为下:1、干城——守城。干,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这里作动词用。这样注释欠准确,理由如次:首先,“干”在古代既可作名词,解作“盾”(如《方言,第九》:“盾,自关而东或谓之干。”),也可以作动词,解作“捍卫”(如《尔雅·释言》:“干,扞也。”)。编者既然把“干城”作动宾式结构理解,为什么不径直地取用“干”的动词意义,而要拐个弯  相似文献   

2.
《北京的金山上》有句歌词是“我们迈步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唱起来很动听,但什么是“康庄大道”则知者甚少。其实,“康庄”一词还须从古代道路之制说起。古代道路之制中,“康”指五达,“庄”指六达。《尔雅》、《释名》对此都有所载,而且内容相同。《尔雅·释宫》云:“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  相似文献   

3.
“干、戈、矛、槊、戟”都是古代的兵器, 它们有联系又有区别。干,一种抵挡刀剑的兵器。《尔雅·释言》:“干,扦也。”又称盾或橹。古时关东称干,关西称盾;小者称干,大者称橹。《过秦论》中“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橹”即指此。干有木制、草制、铜制、藤制,其形圆或近圆,外突内虚,有柄,可用手挽持。《鸿门  相似文献   

4.
“髫”,《说文新附》:“小儿垂结也。”古代儿童不束发,头发自然下垂,谓之垂髫。故“垂髫”也就成了童年的代名词。如: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然而,“垂髫”并不专指童年。古代待字闺中的少女,为区别已婚妇女,头发不挽作髫,  相似文献   

5.
蔡澜 《家教世界》2014,(11):48-48
现在人们望文生义,把“倒楣”写成“倒霉”或“倒眉”。其实在我国古代,考试落第才叫“倒楣”。 先看看这个“楣”字。《说文解字》曰:“楣,屋边联也。齐谓之檐,楚谓之梠,秦谓之楣。”《礼记》也说,“主人阼阶上当楣”。“公当楣北乡皆是也”。明·袁宏道《十景园小集》:“苍藤蔽檐楣,楚楚干云势。”可见,一直到我国明代,屋边联还叫做“楣”。而“倒楣”一词正是源于明代。  相似文献   

6.
《周易.系辞》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指无形或未成形体的东西,“形而下”指有形或已成形体的东西.自《易传》提出了“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一对概念以后,关于“形而上”与“形而下”关系的争论,自汉唐以来一直是哲学家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行李是个古语词,原本指“使者”,即往来于国家之间的外交官员。《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古代的外交官为什么叫“行李”呢?清代的郝懿(yi)行《证俗文》卷六云:“古者行人谓之‘行李’,本当  相似文献   

8.
《方言》在说明词的地理分布或释词时,常使用“或曰(或谓之)”、“亦曰(亦谓之)”、“又曰(又谓之)”等术语,它们遵循一定的义例,“或曰(或谓之)”,“又曰(又谓之)”用于说解同义异词,包括同地异词和异地异词,“亦曰(亦谓之)”高于说解同词异义和同词异地。  相似文献   

9.
刘基《卖柑者言》中有一句:“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中学语文教材这样注释“干城”一语:“〔干城〕守城。干,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这里作动词用。”这一注释,是不妥当的。第一,《诗经·周南·兔置》:“赴赴武夫,公侯干城。”意思是:武勇果毅的战士,是公侯的保卫者。“武夫”和“干城”的关系,是比喻修辞格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刘基这  相似文献   

10.
道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这个词出现较早。《周礼·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古代表示“道路”的词常见的有: 《说文》:“道,所行道也。”徐承庆注:“道,人所行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本义是道路。《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  相似文献   

11.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是《韩非子·五蠹》中的一句话,《教参》将其译作“这说明干戚这类兵器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不少语文教师亦照此讲授。笔者以为,此句当译作:“这说明化干戚为舞具这种修德以服人的做法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当今。”  相似文献   

12.
古人住的屋子称为室,室有四角,角称为隅,四隅各有专名。《尔雅·释宫》曰:“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东南隅谓之窔。”奥是室内祭祀之所,在四隅中最尊,因此《礼记·曲礼上》中曰:“夫为人子者(父母还在者)居不主奥。”也正因  相似文献   

13.
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在谈到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的意义时写道:“这佯,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了。”(第204页)“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所谓“人头税”,指的是计口征税,这种税制早在周代即已存在。《周礼·天官·太宰》:“以九赋财贿。”郑玄注:“赋,口率出泉(钱)也。今之筭,民或谓之赋,此其旧名与?”根据郑说,这里的所  相似文献   

14.
校事,是三国时代魏、吴两国设立的特殊的官吏。《辞海》给它下的定义是:“古代掌侦察刺探的官。”俞正燮《癸己存稿·校事》载:“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厂卫……或谓之典校,或谓之校曹,或谓之校官。”它的职责是作为皇帝或执政的耳目,刺探臣民言行。校事原来并非两汉常设的官吏,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的“罗锅儿”在读音和意义上都相当于古汉语的“偻佝”。《广韵·侯韵》:“偻佝,短丑貌”。“偻佝”的较早形成是“痀偻”、“伛偻”或“偻句”等。 《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成玄英疏:“痀偻,老人曲腰之貌。” 《广雅·释诂一》:“伛偻,曲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引《通俗文》云:“曲脊谓之伛偻。” 《广雅·释器》:“枸篓”条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七释:“枸篓者,盖中高而四下之貌,山颠  相似文献   

16.
华夏文明从农牧渔狩业起源之后,先民们在劳动实践中形成了时空意识,古代圣贤哲人在其著作中作了理论阐述.如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论语·阳货》)”.《淮南子·齐俗训》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这些时空观在古代诗歌中变为或饱含情感,或绚丽多彩,或静谧致虚,或富于哲理的时空世界,有着诸多形象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丙”字前期多作(?),后期多作(?)。 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说:“案此四字(今案,指甲、乙、丙、丁)为一系统,乃最古之象形文字。《尔雅·释鱼》日:‘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乙之象鱼肠,丙之象鱼尾,可无庸说。” 于省吾先生曰:丙,“象物之安。……即今俗所称物之底座。”汉·许慎《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8.
说“阙”     
“阙”,是古代宫廷大门外的高大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以二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如汉刘熙《释名·释宫室》:“中间阙然为道也。”“阙”又可以称作“观”、“魏”、“象魏”、“魏阙”。如晋人崔豹《古今注》云:“古者每门树两观于前,所以标榜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远观,故谓之观。其上皆丹垩,其下皆画  相似文献   

19.
二三六 谷 用布或纸裱糊成厚片,用来作布鞋或书套等物,北京话谓之“袼褙”ge bei,河东方言则谓之“褙纸”Peizhi或“谷”gu;“打袼褙”俗称为“抹谷”。为什么“袼褙”会称为“谷”呢?这同我国古代造纸术很有点关系。我们都知道,纸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那么蔡伦当初造的是一种什么纸呢?《后汉书》宦者列传六十八《蔡伦传》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  相似文献   

20.
看过去《荀子·天论》的注释中,有两处似乎没有什么争论:一是将“是节然也”中的“节”释为“时”或“适”;一是将“所志于天者”以下一段中的四个“已”改作“以”,释为“因”、“由于”或引申为“根据”。但是,考查一下荀子的思想体系,再与《天论》以外的沦述加以比较,总觉得上述的解释值得商榷。 <一>释“节” 在《天论》里,“是节然也”中的“节”,杨惊曾把它释为“所遇之时命”,他是把“节”当作名词看的。在《正名》篇“节遇谓之命”,又释为“节,时也”。俞樾则认为“节,犹适也”。他把“节”当作副词了。后来注家多沿用俞说,将“节然”释作“适然”、“偶然”。 其实,《正名》篇“性伤谓之病,节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