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本于人性人情人心之常,从家道之仁、政道之仁与为人之仁,儒家伦理中的"仁"成了一种外在的道德原则规范。从其文化属性来分析,从礼乐社会、家族社会到宗法社会,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本土性体现为,它与传统中国专制社会的特点紧密相关。而从其精神蕴含上来分析,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顺应的是一种等级制安排的差序格局。因缘于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诸因子并不全然构成现代公民意识的"善",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与现代公民意识并不相契合。要推究现代公民意识的地缘性,就必须研究与其相匹配的公民伦理的精神土壤。  相似文献   

2.
一、儒家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其精髓是"仁"、"义"、"礼"、"智"、"信",反对"过"与"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谐。具体来说,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提出"仁"即"爱人",提倡"忠  相似文献   

3.
"君子以致命遂志",不同学派所看重的"志"不同,相应的如何"遂志"也是不同。从《论语》一书中谈及何谓"遂志"与何为"遂志"。在《论语》中,"遂志"中的"志"指"志于道",而"道"的核心是"仁",也就是说"遂"的"志"是"仁"。那何为"遂志"呢?其一,认为"孝"是"为仁"的根本;其二,将"忠"和"恕"视为"成为仁"的功夫和方法;其三,认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其四,认为"勇"是统摄于"仁";其五,将"仁"落实到具体的现实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道德是以儒家传统道德为主体的,在儒家道德体系中,"仁"是最高目标,"仁者爱人"即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是其中的精华。文章首先介绍了儒家"仁爱"思想的内容与其价值分析,指出"仁"乃全德,仁者爱人是"仁"的核心,"仁爱"的要求首先是爱亲,其次是爱众。儒家的"仁爱"思想是我们中国人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并且培育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同时仁爱思想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道家教育智慧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自然原则为理论基础的道家教育思想,蕴藏着深刻的教育智慧。其"教人为善中含有教人为恶"、"以不救救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等观念或命题,都是发人深思的。站在时代的高度反观道家有关思想,会给我们以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6.
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或即是孔子未曾明言的独特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7.
儒、道、佛各自的精神实质就是"克己复礼为仁"、"有余为害者"、"凡夫即佛"。在功用方面儒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最合适,道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身体的关系最合适,佛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心灵的关系最合适,它们分别协调社会关系、自然关系和心理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马建忠和胡适分别于1894年和1914年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为基础,探讨其理论意义。首先,对现今研究"善译"观的某些观点予以驳议;接着,对比马胡二人"善译"观中的主要思想,指出它是关于译者中心论的理论模式;最后,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追溯"善译"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9.
孔子在《论语》中建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体系具有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本质是以"亲亲"为基础的"爱人"。以此内涵为外延,又有"礼"和"忠恕之道"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表现。这体现了孔子"仁"这一思想体系的层次性和统一性,亦为人们成仁提供了理性认识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0.
汉字为表意文字,从字形我们就能判断其意义类属,也能推断出与之相关的思想文化内涵。儒家美学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乐为具体的实现途径,在充分肯定文艺的社会功能的时候,将礼乐作为教化人心的手段,提倡礼乐和谐观。本文从古文字礼、乐、仁、和的字形入手,试图通过这几个概念的解析,揭示儒家美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列子》的疑问表达手段有3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疑问语气词。《列子》中用疑问语气词表疑问的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列子》除用句末语气词外,还可使用句中语气词表达疑问语气。  相似文献   

12.
"子"尾是汉语方言广泛存在的构形手段之一,它往往显示出方言语法的特色.研究"子"尾可以揭示方言之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法差异.在描述、分析、归纳天水方言"子"尾在方言点的语音形式和实际读音,以及"子"尾的构形功能和语法作用,并比较了天水话和普通话"子"尾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与海德格尔的精神实质确有相通之处,这主要体现在向本源的溯求、让成其所是以及对"自然"和"神圣"的敬畏三个方面,这是基于两者相反相成、一体两面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求真理想而产生的对话.但面对生存的困境,他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对于生命,老子主张"贵身不贵生",海氏主张"向死而生";对于技巧,老子主张"绝巧弃利",海氏主张"泰然任之";对于时代的困乏,老子主张"复归婴儿",海氏主张"置身深渊".从中可以看出,老子与海氏的思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互释.  相似文献   

14.
老子思想是典型的东方智慧.它不但是历史的,也对解决现实问题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老子之“道”的自然性启示人们尊重客观规律,老子将天、地、人统为一体的思想启示人们关注生态平衡,老子的“无为而不为”之术提升了传统的领导艺术,老子的相反相成之道为现代的经营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老子之“道”的阴性特征和雌守观念更对传统的“尊阳卑阴”价值观具有纠偏作用,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墨子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主要保留在《墨子》一书中。从传播学角度解读《墨子》,可以发现里面蕴含着墨子丰富的传播观。他认为传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化社会,服务政治,以达到社会太平。对于传播者,他要求他们要以德为本,言行合一。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的言谈要有一个权威可信的标准,要有的放矢,语言要明白易懂。墨子的传播观对于我们今天的传播活动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评论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的《庄子说——自然的箫声》一书,认为其用漫画形式改编《庄子》,是精神自由的想象表现、人生哲学的形象展示、精神修养方法的现代转化阐释和社会批判思想的寓言表现。  相似文献   

17.
子贡对孔子思想从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符合时代特点的发挥.他对于"仁"、"礼"的实践、探索与弘扬,对于当代人走出文化困境并重新确立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墨子》一书中“以”字出现了1708次,而以字结构有860次,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以字句群.通过穷尽性地考察,本文总结出了以字结构的语法语义特点,以求能明了《墨子》语法一隅.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及美学方面 ,庄子有诸多开创性的贡献。虽然他的理论本属哲学范畴 ,但后世文论家或艺术家多从中受到启发 ,尤其是他的寓言故事除了哲理意蕴 ,同时又有着丰富的艺术审美内涵 ,文艺家往往吸收其中的许多因素来谈文论艺 ,诸如道、气、言意、虚静、道进于技、天人合一、法天贵真等哲学范畴及艺术思想 ,在文学创作与理论发展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重要的一部科学技术文献。从技术生成观角度看,守中之"道"可执、可用、"为天下式",它是体验和把握合乎事物自然本性的、合理的、最优的途径或方法。在技术价值论方面,老子更为重视"无用"的作用和意义。同时老子抱持"知和曰常"的技术发展观,强调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