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读张登宽《大山,悲壮与辉煌》谷方张登宽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山,悲壮与辉煌》生动地记述了枣庄市山亭区的十年巨要。山亭地处鲁南沂蒙山,方圆1000平方公里,人口45万,是一个穷得出奇的地方。在1983年底建区的时候,它是全国和山东省的重点扶贫区。全区76%...  相似文献   

2.
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时期之后,报告文学到90年代,曾经的激情逐渐冷却,引起社会关注度的吸引力在明显降低,作家创作报告文学作品的热情也大不如前。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报告文学》杂志的复刊,以及几部具有相当分量的作品推出,是否意味着报告文学从此走出了困境呢?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文学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就是报告文学的崛起,以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为开端,报告文学从此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彻底改变了作为“二等文学”和长期徘徊不前的尴尬境地,持续地走在时代的前列,多次占据我国文学的主要舞台,热潮迭起,几度辉煌,创作了许多产生过轰动效应的佳作,至今我们仍能如数家珍似地数出许多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比如,《正气歌》、《命运》、《大雁情》、《祖国高于一切》、《三门李轶闻》、《中国农民大趋势》、《唐山大地震》等等.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几度辉煌,这是因为它遇上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一个伟大的经济变革时期,一个迫切需要报告文学,也能产生伟大报告文学作品的时代;另一个原因就是当年我们的新闻体制不完备,舆论监督体制不完备,新闻传媒体不能随便发消息,较难把生活中负面生活事件反映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上,这就需要报告文学予以补充.特别是一些“冰冻新闻”,若干年过去,解冻以后,被写入报告文学,仍不失其新闻性,报告文学也因此格外受到青睐.物换星移,20世纪9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报告文学面临强有力的挑战,报告文学的阵地被挤占,报告文学的影响在缩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有两篇作品分别是中国报告文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包身工》和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的《飞向太空的航程》。  相似文献   

5.
夏衍同志的《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一九六三年,作者在《报告文学的几个要求》中说:“我自己,除了诗以外,差不多的文学形式都写过,但都和草木俱朽了,只有《包身工》,在读者中还在起作用。”这虽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清楚地说明了这篇作品在他自己创作中的突出地位。《包身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光明》创刊号。解放后,一九五九年《中国工人》杂志重新发表了这篇作品,并展开了群众性的学习和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九七八年《十月》文艺丛书又发表这篇作品,并刊载了评价文章。另外,建国以来所写的现代文学史和系统研究报告文学的文章,几乎没有不提及这篇作品的。大家一直认为,《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标志着我国的报告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包身工》是20世纪30年代最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的发表,“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纪元。”(引文见于发表《包身工》的《光明》杂志的《社语》)《包身工》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经波折,经历了徘徊后的蜕变,蜕变后的成熟,在21世纪逐渐走向辉煌。党益民的《守望天山》作为这一时期的产物,因其独特的潜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通过对文本的细读,从题材选择、叙事策略、人物刻画、语言描写四个方面探讨了《守望天山》的艺术成就,旨在剖析这部作品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以求对当代报告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报告文学创作更加注重题材的深度挖掘和形式的创新拓展,突出表征之一便是对于“三农”题材的重点开掘与认真打理。其中,具有代表性并形成社会轰动效应的作品当数《我向总理说实话》、《中国农民调查》、《革命百里洲)等。这些作品的面世,不仅对当代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明显有助于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并且从整体上优化了转型时期我国报告文学的创作格局。以湖北农业、农村、农民为表现对象的《革命百里洲》,无论在题材开掘还是形式拓展方面都堪称此期“三农”报告文学系列中的精细之作  相似文献   

9.
吾师少华     
韩少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中学语文教师、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1949年开始发袁作品。《序曲》被认为是其成名作。新时期以来,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报告文学和小说。报告文学《勇士,历史的新时期需要你——记陈爱武同志》、《继母》分别获全国第一、二届优秀报告文学奖。其作品还曾获得散文、讽刺小品、儿童文学和小说等多项创作奖。有些作品已被选入国家正式教材,介绍到海外华人读书界并被译成英法日等国文字。作品结集有散文集《韩少华散文选》、《暖情》、《碧水悠悠》、《遛弯儿》、《万春亭远眺》等。  相似文献   

10.
从《访苏心潮》与《狂喜札记》中可以看出.报告文学不应兴奋张扬地抒发激情.报告文学是有限制的文学艺术创作.多样性不是随意性,它只能反映和报告某一事件、某一人物、某一地方、某一问题、某一现象。在历史流变与现实发展的交汇点上进行升华与创造.使作品深深打上历史与时代的烙印.才是真正把握了报告文学创作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扭转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三位美国记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以自己的作品,真实、客观地报道了这一伟大事件。继斯诺的《西行漫记》首次报道红军长征,刻画了中共革命领导人之后;史沫特莱通过朱德传的写作,再现了长征的艰难、险阻与胜利。1983年,索尔兹伯里的《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以恢宏的场面,悲壮的诗情,描写了长征的雄伟与瑰丽。这几部报告文学,树立了长征的历史丰碑,成为中国青年一代学习长征精神的珍贵教材。  相似文献   

12.
作家的眼睛     
今年春节前,我写过一篇《献给新世纪的礼物》的百字短文:“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我创作的长篇小说《宝地》,试图诗史性反映这一辉煌。新的一年,我的最大心愿是该书出版面世,献给更加辉煌的二十一世纪。”这部长篇小说,我历时十年,五易其稿,增删多次,力图诗史性、全景式再现开中国改革开放之先河这一“惊世之举”的农村改革,所走过的艰难、悲壮而辉煌的历程。作品定稿后,被供职于中国文学出版社的作家野莽一眼看中。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这部作品第一次正面反映“实践是检难真理的唯一标准”的…  相似文献   

13.
[作家档案]阮梅,湖南省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送你一枝原野竹》,《报告文学》月刊特聘作家。主要从事散文、报告文学创作。先后有作品80多万字发表在全国数家报刊。2005年,散文随笔《生命如瓷》选入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散文年选《2005散文》,励志文章《闯过难关的通行证》作为学生必读课文被选入浙江省中考试卷中现代阅读题。报告文学《拿什么救赎失陷的青春灵魂》在《北京文学》2007年第1期发表,有较大的影响;报告文学《中国留守儿童》再次掀起留守儿童热。  相似文献   

14.
陈景润,一个辉煌的名字,一位数论领域中无人企及的天才。虽然,这位数学泰斗已经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但《解放日报》记者郑宪一年前写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悲壮》,今天读来,依然是那么撼人心魄,那么催人深思!文章以陈景润弥留之际的生活为线索,全方位地展示了这位数学天才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执着追求,对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憧憬向往,以及在待人接物上所体现出的崇高的人格力量。“科学的辉煌与悲壮同在。”陈景润辉煌而悲壮的一生,将彪炳史册,万世永存!  相似文献   

15.
报告文学作家徐光荣同志成果甚丰,1987、1988年,连续出版了《爱神的响箭》、《传神的眼睛》等两部近四十五万字的报告文学集。他的有些报告文学作品,已在省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充分显示了徐光荣报告文学的思想艺术成就。读过《爱神的响箭》、《传神的眼睛》这两部报告文学集,那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它堪称时代画卷,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6.
《十日建国志》是唯一反映葡萄牙1910年共和革命的中国近代小说。作家由于看到葡萄牙共和革命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有启迪和鼓舞作用,才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作品也至少在客观上配合了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小说艺术角度看,作品是不怎么成功的;但该作品却具有报告文学的纪实性和新闻性,从报告文学角度来看,却不失为我国近代报告文学史上的一部早期佳作。  相似文献   

17.
著名作家肖亦农深入毛乌素地区,踏实、认真地体验生活达3年之久,经过大量的采访,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严肃地纳入艰苦创作,终于完成了这部长达21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
  肖亦农是以小说享誉全国的,近几年他又深入基层生活,写了一些很有影响的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就是其中一部最新力作。作品大气磅礴地挥洒出毛乌素地区几十年治理沙漠的英雄史诗,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乌审旗治沙先驱宝日勒岱、播绿7万亩沙漠的治沙劳模殷玉珍和全国道德模范丁新民等治沙英雄的辉煌事迹,读来非常感人。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编辑部: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选有《地质之光》、《包身工》、《探索星空奥秘的年轻人》等报告文学作品。在讲解时,学生提出了“报告文学是否允许想象”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教师认为报告文学写的是真人真事,不能想象,否则就是掺假;有的教师认为报告文学现在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说文学离开  相似文献   

19.
我国报告文学,发滥觞于本世纪20年代,确立于30年代,在以后的数十年中报告文学创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曾经历过几次勃兴、发展与繁荣.第一次是30年代初和抗战时期,当时的“左联”执委会就多次作出决议强调和倡导创作报告文学,于是出现了钱杏邨编辑的我国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命名的作品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以及夏衍的堪称典范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包身工》等.第二次是解放战争及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时期,报告文学曾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有过长足的发展,代表作有华山的《英雄的十月》、刘白羽的《环行东北》、曾克的《挺进大别山》以及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第三次是狂热的大跃进的1958年,报告文学的短暂繁荣,助长了浮夸风、共产风,接下来便是难堪的沉寂.总的来说,我国报告文学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是曲折而缓慢的,始终未能摆脱“二等文学”、“亚文学”的附庸地位.直到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迎来了报告文学的真正、持久的繁荣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此,掀开了我国历史崭新的篇章,经由拨乱反正、全面改革,我国进入了一个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  相似文献   

20.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报告文学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虽起步晚于西方,但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内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如中国报告文学史的开卷之作——用恩来的《旅欧通信》和瞿秋白的《赤都心史》、《饿乡纪程》,红军长征的鲜活再现——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抗日烽火的真实记录——谢冰莹的《抗战日记》等。不管是以国外还是国内的局势为题材进行的写作,这些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于它们均是源于记者的亲身实践。记者于战火的硝烟之中深入实际,记录着真实的生活,作品有血有肉,并赋予了人最真实的情感,作品也更加具有了直达人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