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母女关系为视角,分析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作品《喜福会》中对构建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探索。文章从民族身份、性别身份、文化身份三方面对华裔女性的身份做了分析,探究因文化冲突、语言隔阂,甚至阶级差异而造成的更复杂的母女关系,并进而讨论在双重文化处境里,这些女儿们在经历与母亲冲突和磨擦过程之后,如何撷取中西文化上的特点来适应美国情境和完成女性主体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特定的族裔身份和性别赋予了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独特的写作主题、手法和风格。黑人女性戏剧作家们从女性视角出发,将本族裔的文化特征融入创作之中,表现身处族裔和性别双重压迫下的挣扎与反抗。黑人女性戏剧文学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美国文学,也为从文化视角了解黑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文本参考。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所表达的争取自由、平等的观念和建构独立身份的观点,为黑人女性自我解放意识的觉醒做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作品主要以美国黑人女性的觉醒为主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解析《紫颜色》,旨在揭示经济独立与寻找女性自己的声音,确认女性主体身份的关系。从另一个视角解读作者在《紫颜色》中表达的女性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4.
试析唐代女诗人薛涛和鱼玄机女性文学意识的成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朝女诗人薛涛和鱼玄机以女性身份作诗,以女性的视角咏诗,开创了女性文学的一片新天地。她们的诗歌所表达的女性文学意识包括了女性生活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5.
从儿童视角和女性视角出发,对萧红和林海音两位作家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而形成不同的作品风格,这里有同为女人而对女性人物的同情,也有对婚姻、爱情以及女人身份的不同感受.审视两位创作作品有着某种同一性而生活境遇迥异的女作家,我们得以领略他们在文里文外不同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主要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精神苦闷。莫里森以她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黑人女性对于其文化身份的焦虑和追寻。黑人女性由于受到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常常陷入身份的焦虑和精神的迷茫,但是她们却从未放弃身份的探寻,她们通过与白人文化和男权文化的对抗,勇敢地探寻自我身份,寻求自我言说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的《长恨歌》叙写了一个上海女人王琦瑶四十年的生命历程,表现出对女性社会身份的关注。本文试从女性的视角、女性的话语、女性化的审美取向三个方面来谈都市日常生活中女性主体身份的张扬。  相似文献   

8.
徐小琴 《海外英语》2014,(14):216-218,221
重修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重拾"家园意识",弘扬女性文化,女性作家的生态写作意义重大。澳大利亚女性文学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不仅关注环境保护、女性自身的解放,还将笔触伸向了广阔的社会历史,去探讨不同族群及其文化基于差异性和多样性基础上的"整体存在"问题,并对处于"他者"地位的边缘群体和文化给予了相当的关注。此文将在生态女性主义的视野下,对澳大利亚女性文学的生态特性进行历史角度的和文本角度的论证,以揭示澳大利亚女性文学普遍具有的生态性。  相似文献   

9.
李昂、方方两位女作家创作的杀夫题材的小说,以女性视角审视了女性的杀夫行为,揭示了中国传统的性别差异观念对女性身体的禁锢与精神的扼杀。小说中两位女性形象所处的时代和身份、性格各不相同,但表达了两位作者对同一现象的不同思考,窥视了两性之间的激烈对抗和女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0.
以往涉及到的女性成长小说,尽管作品主人公的身份是女性,但她们的立场、视角都是典型的男性化的立场和男性视角,她们的价值体系完全受到男性价值体系的支撑。近年来,随着女作家性别视角的建立,作家的叙事立场发生了明显的偏移。她们比较多地站在女性立场上,从女性独有的性别特质、性别身份、性别感受关注女性成长。用感性的、个性的,或许也有被称为是非理性、非本质的生活碎片,揭开了一个被掩盖许久的生活层面。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通过带有族裔色彩的抒写方式,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表现黑人女性处在种族与性别双重压制下的迷茫与困惑、挣扎与反抗,表达黑人妇女渴望改变"他者"的处境并获得身份认同的愿望。基于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视角,解析美国社会现象中的问题,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研究黑人女性文学写作主题和创作手法的文化根源,以及其中的精神和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和王安忆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为对男性霸权社会进行强烈的批判和解构,同时揭示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在张爱玲笔下,女性是被压制、被奴役的,而王安忆的小说中女性的主体性才真正建立,她在解构男性霸权的同时确立女性崭新的性别身份,寻找建构迥异于逻辑性主体的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13.
温庭筠词中以描写女性的词最为突出,他运用精密温婉的意象,塑造了许多不同身份的女性形象,由此奠定了其在词史上的地位。通过分析温庭筠词作中意象组合程式及创作视角来探讨温词的独特艺术魅力,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4.
对《猫眼》的研究,一类是关于女性处境这一主题,一类是关于其它主题,比如加拿大文化身份、小说中的绘画对传统女性为主题的画作的挑战、阿特伍德的知识体系等。对于女性处境这一主题的研究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一类从其它角度出发。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多将女性的困境归咎于男权社会,其他角度也多将女性问题归咎于男权社会。很少有批评者将主人公的困境视为人类共同面对的普遍存在的困境,从比女性主义视角更普遍的视角来分析主人公的问题是必要的,因为将主人公所面临的问题归咎于男权社会可能会使问题过于简单化。  相似文献   

15.
叶嘉莹在现代词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作为一名女性学者,其理论不可避免地与以男性为主的词学研究者们有明显的区别。她运用女性批评理论研究词学,显示出独特的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16.
英国女性文学曾因其在叙述视角、语言风格和作品主题等方面与强调二元对立的父权制社会相冲突而遭遇抑制和否定。从18世纪到20世纪,英国的女性作家们在社会发展的激流中义无反顾地与父权制进行抗争,将聚焦的目光定格在女性的生活圈,诉求她们的社会地位及身份的认同。在20世纪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寻找她们这一诉求的心灵轨迹,可以了解女性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女性主体地位的认同历程。  相似文献   

17.
黄华 《文教资料》2011,(2):22-24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以莎士比亚的悲剧《奥瑟罗》为背景,审视其喜剧作品《无事生非》,展示女性的悲剧命运,以男权社会中女性天生低贱这一前提为出发点,分析女性的悲剧性身份与地位,揭示了女性的线性生存模式:低贱的性别身份→物化的社会地位→悲剧的宿命结局。  相似文献   

18.
《玻璃虫》是林白推出的又一部女性主义力作,这部虚构的回忆录以自传体的纪实方式讲述了女性的个性生命体验。从文体和女性性别诗学视角阐述了小说在女性身份强调,价值判断,意义指向领域的审美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亨利·劳森的短篇小说《赶牲畜人的妻子》是澳大利亚丛林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体现着澳大利亚特有的本土特色.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丛林女性的形象,充分显示出丛林妇女坚强勇敢、幽默乐观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曼斯菲尔德和凌叔华身为女性作家,对社会女性问题多有关注,她们的创作几乎都指向女性的社会生存问题,表达出她们对女性的关怀和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与以往隐蔽式女性叙事不同的是,曼斯菲尔德和凌叔华采用明显的女性视角进行叙事,使得她们想要表达的女性意识潜移默化在作品中。她们在作品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女性、尝试抗争却无可奈何的女性、大胆抗争追求自由但却无法意识到悲剧命运的根本的女性。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的悲剧命运表达了她们对社会制度的不满以及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然而,两位女性作家以及其笔下的人物表现出来的仅仅是最表层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女性意识的初起和萌芽,离真正的女权主义思想还有很大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