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天翼因为鲁迅小说的影响和启发而走上了左翼文学创作道路,而且他自成一体的创作风貌便是在学习和继承鲁迅小说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讽刺小说在先锋作家鲁迅手中开始萌芽,伴随着民众对幽默、讽刺等概念的认识加深,中国讽刺小说得到了深入发展,除鲁迅外,还涌现出诸如老舍、沙汀、张天翼等重要的讽刺小说创作者,他们利用手中的或犀利或温婉的笔刻画出了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虽然人物所处的阶级有所差别,但贯穿其中的幽默、讽刺的意味却是相当深远。  相似文献   

3.
汪燕妮 《考试周刊》2010,(41):21-22
作为左翼作家的张天翼.以他的讽刺小说和童话故事让人们一直铭记他,本文通过比较《华威先生》和童话故事《罗文应的故事》、《不动脑筋的故事》,以开篇方式、故事发展、故事结局三方面总结张天翼在这两方面的写作联系。  相似文献   

4.
作为左翼作家的张天翼,以他的讽刺小说和童话故事让人们一直铭记他,本文通过比较<华威先生>和童话故事<罗文应的故事>、<不动脑筋的故事>,以开篇方式、故事发展、故事结局三方面总结张天翼在这两方面的写作联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各自时代背景下极富盛名的讽刺小说家,马克·吐温和张天翼的创作有着不少相似甚至契合之处,但差别也同样非常明显。本文通过对两人的一些主要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究其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6.
张天翼作为左翼文坛的巨匠,在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自觉传承鲁迅的"撕破"理念,以一种辛辣、犀利的讽刺风格,对一切社会丑态施以嘲讽。张天翼讽刺小说创作笔触广泛,他通过尖锐的笔锋塑造出一系列卑琐、龌龊的"否定性人物"群像。作者有意将"否定性"人物作为自己批判的对象,意在揭露人物虚假、懦弱的本质,从而唤起国民加入到反压迫的斗争中来。  相似文献   

7.
众人所周知,张天翼是“左翼”作家群体的后起之秀,沈从文是“京派”文入团体的中流砥柱.从30年代到40年代初期,张天翼集中创作出一系列讽刺小说,拓宽了战时文学的维度.几乎同时,沈从文以都市为背景的作品也具有讽刺意味.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偏于分析沈从文或张天翼讽刺作品的特点,而从未将二人讽刺小说的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有鉴于此,论文试从创作动机、人物塑造和讽刺技巧三方面对张天翼与沈从文的讽刺小说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在大时代背景下,二人作品中所蕴含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在张天翼研究中,其小说的讽刺艺术一直是学界研究重点.张天翼早期作品曾因"油滑"和心理描写的欠缺而受到多方批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摸索.张天翼的讽刺艺术逐渐走向成熟,研究界肯定了其在客观细致的细节和片断描写方面的优点,总结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在新的文学理论视野和比较研究视野中进一步探索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真谛,并多方探寻张天翼小说讽刺艺术的中外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9.
1920年,鲁迅在谈到他的创作时曾说,“今后写还是要写的,但前途暗淡,处此境遇,也许会更陷于讽刺和诅咒罢。”诚然,作为中国现代反封建的斗士,讽刺一直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是他对付一切丑恶事(人)物的辛辣、锐利的武器。所以曾有学把鲁迅小说的总体特征总结为“讽刺的写实”。那么,鲁迅的小说是如何进行讽刺的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具体特征表现为含泪的微笑、悲喜剧性格的矛盾统一、讽刺的真实性和诸如对比法、滑稽法、夸张法等独特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作品丰富而深刻,鲁迅的形象具有永远的生命力,如何评价他的作品,分析他的形象,差异是客观的,但应主要依据其作品本身和确凿的传记资料。  相似文献   

12.
认识鲁迅     
论文针对多年来出现的贬低鲁迅的种种观点,从“知人论世”入手,列举了鲁迅生平的诸多文学创作,包括文学作品和理论文字及学术著作与译述,详加分析;更从社会活动方面,细论鲁迅对我国民主革命的贡献,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和革命活动的贡献,提出作者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既实事求是地肯定鲁迅的伟大历史功绩,也指出他所存在的历史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14.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鲁迅是以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精神界战士"而驰名文坛。鲁迅的文学思想和文化选择代表着中国新文学、新文化的主流与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保守主义、新儒学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学术界充斥着大量的怀疑、否定鲁迅及其思想的声音。如何看待鲁迅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文化选择?如何看待鲁迅的文化选择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意义?张福贵先生的《"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版)把鲁迅的文化选择置于东西方文化转型的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15.
钟理和《故乡》系列四篇小说独立成章,却又有密切的联系,构成光复后台湾的社会写实画。其风景的冷峻、晦暗与鲁迅《故乡》有着惊人的相似,笔下的形象都是受到时代局限的与主人公有较为密切关系的悲剧式人物。他们身上有最为淳朴的一面,也有在世事沧桑下拘泥、古怪的一面。两个故乡互文性的最核心部分,在于钟理和与鲁迅在精神上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6.
鲁迅和张爱玲分别是主流文学和非主流文学的代表,他们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二者在现代文学史上都被无情地扭曲了,一个是“红色经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误读的大师;一个是个人主义的“靡靡之音”,长期被排斥在文学史之外.二者对人性的弱点都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在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处境时表现出深刻的悲剧精神.此外他们的创作都显示出相当成熟的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本在作已发表的《毛泽东艺思想与鲁迅艺思想之比较》的基础上,又将邓小平艺思想引入与鲁迅艺思想进行比较,从而展示了从鲁迅经毛泽东到邓小平这一马克思主义艺理论在中国接受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三人的艺思想有着诸多的根本共同点,这正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艺理论的质的规定性;同时三亦有细微差别,而这则为时代的特质与任务所决定。他们的艺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而这也正昭示出马克思主义艺理论在中国是在变化和发展着。  相似文献   

18.
“尸骸”意象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身体写作可以体现书写者对人本身和历史的独特认知。鲁迅的“中间物”意识既立足于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时代精神,又对看似无所不能的“现代性”抱有警惕。与其笔下“速朽”的“尸骸”意象相比,张承志在反抗和否定精神上与之相似,但在民族“心史”建构过程中走向永远新鲜的“血衣”。不同作家对“尸骸”意象的塑造展示了历史文化环境对人的塑造以及个性的经验与表述。  相似文献   

19.
"针贬民族性的国手"的鲁迅,毕生都孜孜不倦于"国民性"的研究和批判,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创作,把"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持续深化,并对后起的现代乡土文学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作为全面继承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作家张天翼,又以其独到的批评视角,通过一系列乡土小说的创作,持续丰富和完善了"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