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击与文化适应问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研究和改革是在西方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话语背景中展开的。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理论方法时,过于注重操作和形式化层面,而这些理论和方法背后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冲突往往被忽视了,从而导致了理论上过度推论和实践中的种种不适应。从文化人类学、知识社会学、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视野出发,分析目前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普遍面临的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问题,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教育文化十分丰富,对西方教育文化的学习一定要注意与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关系, 注重在传统教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整合。  相似文献   

2.
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德国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将"文化"与"历史"结合起来,拓展对"人类形象"复杂性的研究范围,将教育人类学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中.德国教育人类学方法论实现了重要突破:在主流人类学范式的互动交流和跨文化背景的持续影响下,形成了关切本体性与多样性的研究主题,确定了研究人类形象的"新双重视角",将人类学经典的田野研究方法与德国本土的质性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二元对立式思维、孤立式思维和演绎式思维等被整体性综合思维所取代,德国教育人类学与普通教育学的关系得以重塑.  相似文献   

3.
康太一 《时代教育》2012,(23):255-256,263,1
在全球化日趋临近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已经出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而文化间交流的分歧与摩擦也日益凸显.上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84)便已著成《文化模式》一书,通过对原始部落文化的人类学考察,分析、认知和理解文化的不同形态,并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给予异己文化(乃至文化的各种形态)真诚的尊重和公平理性的新认知.其所提出的跨文化交流与研究中所需的人类学视角和对于异己文化的人文理性态度正是当今处于跨文化交流大潮中的我们所需要的.故而,本文旨在通过浅析本尼迪克特之《文化模式》的价值,审读文化的可能性,以及跨文化交流与研究中人类学视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识讨论了图瓦人、克里雅人、罗布人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问题,提出将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到特殊人口群体体育文化的研究中,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文化人类学因其理论与方法的独特性,受到许多学科的运用与借鉴,客家研究便是典型。传统客家研究更多注重历史学的研究取向,人类学相对来说受到忽略。事实上,客家研究生来便与人类学结缘。从人类学视角下研究客家的多是香港、台湾与海外人类学者,大陆人类学者相对较少。人类学可以在客家研究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人类学与客家研究结合拥有广阔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文化塑造着人脑,人脑也建构着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文化、脑与教育的关系拓展了新的领域。对"文化中的脑"与"脑中的文化"的关注已经推动了人类学的新分支——"神经人类学"的诞生。在人类学的启迪下,中国教育神经科学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不同文化族群中儿童学习的内在机制的理解,为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教育实践和推动教育公平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饮食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众多的文化人类学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具有学科规范化的特点,更有利于对一个民族或群体的饮食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系统研究。目前,饮食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国内外对食学的研究中已经付诸于实践,可以对食学的研究提供理论的支撑。同时,文化人类学提倡文化变迁和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对饮食文化研究有着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日益恶化的医患关系让人们对医学院现行的人文教育提出了质疑。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呼声渐起。本文针对目前医学人文教育界所提出的诸多建议,并基于笔者的医学人类学教育实践,围绕北美医学院教育中的"文化能力"和文化人类学中"文化"两个重要的概念展开,简要论述了医学人类学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贡献。笔者认为医学人类学以其显著的实践性、本土性和反思性,有效地贡献于医学人文教育中对具有移情式关爱能力的临床医生培养的长远目标,可以更好地推动"生物-文化"这一现代医疗模式指导下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双语教育研究是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学术研究领域.在方法论层面,双语教育研究应该建立一种综合运用语言学、教育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范式.在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育研究观基础上,探讨多语教育与和谐社会和文化建设的紧密联系,并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理论范式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并分析双语教育研究的主要策略,可以为语言和文化的多样化、建构和谐社会与促进文化建设等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5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学忽视文化研究,造成学科建设的缺憾。论述了90年代后民族文化学的理论建设对于民族学重倡文化研究、加强民族文化研究的系统理论指导,以及促进民族学与人类学交流融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文化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人类学是由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相嫁接而成的交叉性学科.虽然它吸纳了文化人类学的一些理念和研究方法,两者之间存在着多重交叉的密切联系,但是两门学科的学科背景、学术视野、研究对象、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文化人类学以"文化"为研究的主题,对人类创造的文化与人的发展相关的一切问题进行研究,它侧重于对人类文化的描述,以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审美人类学以人类精神文化中的艺术现象和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文化的整体出发来研究存活于民间的"活态的"审美经验.审美人类学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采取跨学科,多元方法的并用,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和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2.
审美文化的研究已经形成一种倾向,审美文化的研究必须借助人类学已经取得的成果。人类学可以分为三种: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哲学人类学。审美文化的构架就存在这三种人类学的视界中。人类的肉体、男女两性的差异构成审美文化的载体。人类的文化是审美的本质内涵,人的历史语言、民族是其纵横的表现。审美文化的研究,最终要解决的是人是什么,人为什么存在  相似文献   

13.
英国教育人类学的缘起与发展主要是由文化人类学家所推动的。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对于学校教育、社会结构、社会文化与文化功能,尤其是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动等问题的关注,促进了英国教育人类学的奠基与发展。本文论述了20世纪以来英国文化人类学与教育的结合,着重讨论了马林诺夫斯基与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论对教育问题的启示,以期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有所借鉴。此外,英国文化人类学研究视域下的"人种志",即"教育人种志",是本文所突出的基本研究方法,也是对我国现代教育具备启示意义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人类学影片教学是很有吸引力并且娱乐性较强的一种教学方法。我国高校文化人类学课程的普遍开设和影视、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学影片教学丰富多彩。因此,在文化人类学影片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挑选民族志影片、掌握分析影片的技能、通过接受分析来提高对文化差异的认识等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电大文化是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大文化构建过程中,档案在学校精神文明和创新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电大文化的一部分。本文阐述了电大档案的文化属性,分析了档案在电大文化构建中的史料依据作用、教育激励作用、宣传交流作用、规划参考作用,并就解决档案在文化构建发挥作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将"能力"作为文化适应的一个研究范畴,与"态度"、"策略"、"模式"一同构成教育人类学文化适应研究的四维研究路向。通过问卷调查,运用教育统计方法,结合民族学/人类学文化适应理论进行研究,认为学校、生源地、性别、专业、年级、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其中学校和民族分别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最显著和最不明显的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未呈现出随年级的增加而随之提高的趋势;民族院校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普遍低于其他高校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与学校生活满意度正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畲族武术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南派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历史人类学、民俗人类学、社会人类学、阐释人类学等视角对畲族武术文化进行梳理。认为,畲族武术缘起、形成与发展与畲族人民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反抗压迫斗争及社会习武风尚习俗密切相关。畲族武术以独特的地域性、兼容性、延展性及原真性使其保持着鲜明的民族体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汉英文化差异一直是制约中国人与讲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文化语言人类学的观点对常见语用失误进行探究,通过表层的种种现象,破译出其深层的种种文化密码,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刘仙娘信仰是广西富川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信仰,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与地理条件,刘仙娘信仰内涵相当丰富.道教性、本土性、功利性是其主要特点.刘仙娘信仰有团结功能、伦理教育功能以及娱乐功能.运用文化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刘仙娘信仰这一民俗事象进行分析,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苗族的枫树崇拜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基础上产生,包含了枫树生人、枫树生成天地万物等观念,在苗族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广泛收集苗族枫树崇拜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苗族的枫树崇拜进行梳理、归纳,探讨苗族枫树崇拜的文化内涵,分析其文化生态,揭示其与苗族风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