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安理工大在办学方面有优良的传统,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2002年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成立,在2012年学校新开办了建筑学专业。那么新办专业如何秉承学校优良的教学传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合格人才,是摆在新专业面前的重要难题。本文探讨解决建筑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模式及措施,试从建筑学专业素质的培养、建筑学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创作热情的调动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得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科学的模式及措施。  相似文献   

2.
作为建筑师,应该了解和掌握建筑结构的知识,应该有能力将所学到的建筑结构知识在建筑设计中加以应用,只有这样,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才能紧密地合作和结合,完成社会进步赋予土建科技人员的使命。可见,《建筑结构》课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在连续五年担任建筑学专业该课主讲的教学实践中,感到该课程的教材不适合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用。由于目前无全国统一的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教材,使得该专业只能用工民建专业学生用的《建筑结构》教  相似文献   

3.
建筑学专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是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应根据建筑学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任职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并通过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建筑学是南京工程学院一门新兴专业,在21世纪新形势下,建筑设计教学面临着创新能力与技能培养的双重任务。建筑设计作为主干课程,结合南京工程学院办学特点和建筑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思考我校低年级建筑学专业教育,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性人才。  相似文献   

5.
结构选型是练习建筑师美学造型能力与结构实现能力的重要课程,需要利用模型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优势进行辅助教学。文章针对模型教学在建筑学专业结构选型课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建筑学专业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6.
高校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掌握实践知识的能力、分析明辨的能力以及对设计方案的解说表达能力。目前,高校建筑学教育中疏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建筑学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处理好艺术创意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美术课是建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在美术课中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审美意识、空间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学生在现代美术教学中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建筑学美术课教师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春梅  田韫智 《天中学刊》2010,25(5):101-102
建筑学专业的美术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创造和审美等能力,教学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很强.建筑学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应该更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基本功的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等.  相似文献   

9.
《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理工科出身,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强而空间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及艺术感知能力相对薄弱.所以《建筑设计基础》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基础训练以外,更要将空间理念渗透到基础教学的各个层面,培养学生科学的空间思维能力,形成以空间为导向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李楠 《时代教育》2009,(5):82-83
色彩静物写生课是建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在色彩课中提高学生的以色造型能力、审美意识和色彩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学生在现代美术教学中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建筑学美术课教师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作者针对社会工程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社会工程研究与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思维方式上如何区分社会革命、社会运动和社会工程,社会建设与社会工程的区别,社会工程研究的主要特点及核心环节,社会工程的模式设计及其方法论,社会工程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区别及社会工程与社会系统工程的区别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把社会规范的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夯实社会管理的社会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处置社会问题的能力;加强战略性社会管理,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为人们理解社会行为和分析社会地位提供了全新的分析范式,然而作为资本的社会资本,并不象经济资本、人力资本那样易于精确界定和度量,根据韦伯的权力、声望、和财富对社会地位衡量的划分原则文章将社会资本分为政治社会资本、经济社会资本和文化社会资本,并对他们间的关系和划分的意义做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This research explicates the construct of social ability and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cademic motivation and social ability i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s. Findings reveal perceived peers social presence, perceived written communication skills, perceived instructor social presence, comfort with shar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social navigation as the five factors that define social ability. In addition, the multivariat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 that different motivational constructs vary in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multiple social ability factors. Intrinsic goal orientation is related to perceived peers social presence. Self-efficacy explains the variance of perceived instructor social presence and comfort with shar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Task value is associated with social navigation and both perceived peers and instructor social presence. Additional studies are needed to replicate the current findings and further explicate social ability in online learning, to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social ability instrument, and to examine the value of other academic motivation beliefs in predicting social ability as well as that of social ability in predicting learning outcomes.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个体资源(本)是导致个体社会分化的基础,社会标准选择倾向是导致个体社会分化的依据,社会匹配是导致个体社会分化的关键。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应建立合理的社会匹配机制, 确定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标准选择倾向,制定满足社会个体追求占有资本和社会匹配的社会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开放大学是面对所有社会成员的大学,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社会使命责任和社会分工责任。其中,社会使命责任又可分为社会义务责任和社会能力责任;社会分工责任又可分为社会角色责任和社会原因责任。社会使命决定社会职责,社会分工规定社会任务。社会教育责任和社会教育权力相互匹配原则决定了开放大学只有承担与其历史使命相匹配的社会教育责任,才能赢得众望所归的社会教育公权力,才能无愧于成千上万的远程学习者对它的期待和厚望。  相似文献   

17.
课程知识的社会性是指由于社会意识的融入而赋予课程以鲜明的社会特质。社会心理为社会意识形式提供情感资源和心理动力,而为人类文明提供理性精神成就的社会意识形式是课程知识社会成分的主要方面。社会心理成分和社会意识形式铸就了课程知识的社会文化力量,对社会意识形式作用方式的正确把握是实现课程的社会效能和理智价值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8.
当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能否搞好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意义重大。我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面临着价值与利益诉求多元、社会矛盾复杂多样、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公共安全事故多发和社会管理多头等挑战,为此,我们有必要构建完整的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经济社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建设动态调节和化解机制,有效化解社会风险;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虚拟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推动"多中心"社会治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Mobile learning environments are human networks that afford the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in creative endeavors, social networking, organize/reorganize social contents, and manage social acts at anytime, anywhere through mobile technologies. Social acts that elicit identities, develop awareness, cement relationships, ensure connections, and promote interactions are necessary for interactive learning.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mobile social presence and how it influences social interaction and relates to online and network social presences. It concluded that mobile social presence is similar to virtual social presence in a way; however, it is different from online and network social presences in the aspects of personalized control, and location-free digital interaction. Mobile social presence is defined as the degree of enriching social context-awareness, managing location-based communication, personalized multi-layered interactivity, and optimized digital and social identities to other intellectuals through digital mobile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20.
社会政策以克服贫困和消除社会排斥为基本目标,在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民主、调整社会结构、增进社会团结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社会政策在中国的发展,源于解决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的强烈需求。为此,需要从科学执政的高度重视社会政策,确立“关注民生”的社会政策目标,积极扩大社会政策覆盖面,并逐步实行社会政策的城乡整合,促进社会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