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借代是传统的修辞手法,修辞学界多年来一直注意研究它,但对它的解释却显得空泛、笼统、不得力。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解释途径对借代的各种方式逐一加以解释,则能够探求其形成动因和从这一角度解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借代是常用修辞格.流行的定义忽视了它的本质特征,使得一些重要的借代现象长期被忽视了.从定义入手,重新认识借代的范围,全面把握借代的研究对象,有助于深入认识借代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借代的定义和范围及本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代是常用修辞格。流行的定义忽视了它的本质特征,使得一些重要的借代现象长期被忽视了。从定义入手,重新认识借代的范围,全面把握借代的研究对象,有助于深入认识借代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借代修辞与借代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人认为借代修辞是借代义产生的根源,当然有一部分借代义的确是从修辞借代演变而来,但修辞借代并非借代义产生的唯一根源。借代只是一种手段,当人们掌握了借代这种方法时就会运用它赋予词新的意义。借代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产生早于修辞借代。  相似文献   

5.
汉语词汇中存在大量的借代义,大多数学者在分析借代义产生的根源时,只认识到语言层面而并未深入剖析其形成的深层机制,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语言是思维反映。借代义的产生也应是人们运用一定思维方式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那就是借代思维或称借代认知机制:历史的、社会的因素只能说明词义变化的重要性,认知因素才能说明借代义产生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年12期发表的《也谈“圆规”与杨二嫂》一文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之修辞手法,之所以是借代而不是借喻,主要在于它是杨二嫂的绰号这一观点,文章从绰号、借代、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其进行了反驳,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是比喻式借代,而不是绰号式借代.  相似文献   

7.
新闻英语中借代的简约性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修辞学分析,借代是一种修辞格,它不直接说出某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通过联想,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名称或其本身的某些属性来代替;而认知语言学认为借代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还是一种概念现象,一种思维模式,并称之为转喻。通过对借代的理解,结合借代在新闻英语中常见模式,分析借代在新闻写作中可以使要表达的句子更加简洁凝练,信息传递更加便利和经济,从而体现其语言表达的简约性。  相似文献   

8.
借代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根本的认知方式,是词义的演变的重要原因。我们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借代产生的原因,并辅以实例分析,指出其对英语词汇意义演变和拼写简约化的影响,旨在发现英语词汇意义引申中借代的运用规律,给英语教学和词典编纂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借代思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在造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羊”字谈起,又进一步从“意”和“音”的角度具体谈论了借代思维在造字中的运用,并由此提出了“借代造字法”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同义借代词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类聚,是修辞作用于词汇领域的具体体现。文章从社会基础、认知框架、语言因素三个角度揭示同义借代词语的生成机制,认为同义借代词语的产生与客观存在的相关关系密切相关,也离不开人们对借代关系的主观认识,语言因素则是促使同义借代词语产生并稳固的关键,最终形成同义借代词语类聚。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主张从人和世界互动体验的视角去探讨语言的规律。语言全息则强调宇宙、人和语言的全息关系。二者在对语言的看法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从认知语言学的原理,如隐喻、转喻、格式塔、事件认知模型理论等方面探讨认知语言学与语言全息理论之间的映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双关语的研究多是从修辞学、文体学、语义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图形一背景理论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后,以其强大的解释功能解释了认知的突显心理机制,认知主体不同、角度不同、从背景中被激活的图形也不同。文章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拓展了对双关语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3.
英语动词进行体除了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或事件”之外,还有许多特殊意义和用法。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分析英语动词进行体的多义性,进行体的各种意义构成了一个原型范畴,具有原型效应。隐喻化是进行体多义性的拓展途径,而图形背景理论则解释了进行体的过程性实质。对进行体进行认知语言学分析,有助于理清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语篇视点的角度,结合历年四级考试听力短文的部分例子,剖析了影响英语学习者听力困难的因素,即学生不善于从心理和认知角度分析语篇的组织活动。语篇的建构既是一种言语活动,又是一种认知心理活动。语篇视点就是从这一认知出发。并着眼于从心理和认知角度分析语篇的组织结构。把握好语篇视点能够快速有效地把握语篇的组织活动,进而提高听力。  相似文献   

15.
“到”是汉语里的高频词,其语义从表达空间位移逐渐演变为其他领域的移动,经历了具体到抽象的虚化过程。以往研究多从传统语法角度对其词性和语法功能进行讨论。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从认知心理层面出发对其词义演变过程做出系列推拟和归纳,着重对其语法化过程中的虚化机制和特征进行探讨。本研究结合历时与共时研究,以期对其语义扩展过程进行综合呈现。  相似文献   

16.
邹馨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33-134
受结构语言学影响,传统翻译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语码转换过程,是一种完全建立在对语言形成理解基础上的翻译观。但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而言,词汇不是简单的音义任意结合的语言符号,而是具有认知和心理基础的,因此对于词汇的翻译也不能仅仅从理解的基础上翻译。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从认知范畴的角度来浅谈词汇翻译  相似文献   

17.
As the most pervasive but thorny phenomenon in semantic field, polysemy is the issue, which countless lin-guists have always focused on. This thesis is an attempt to probe into this phenomenon of micro system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diachronie and synchronic aspe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General System, cognitive semantics and linguistic u-niversals, etc.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比较儿童语言和老人语言的特点来验证有关老人语言能力的所谓倒置 -U型模式 ( inverted-U model)。文章前两部分分别对儿童和老人的言语风格和交际技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 ;第三部分根据前面的描述 ,指出两个不同年龄群体使用的交际语言之异同 ;最后 ,文章从认知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剖析了造成两者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通过拉康式主体展开理论反思,一方面阐明拉康"回到弗洛伊德"的理论改造实质属于反生物学的"主体文化内化"观,另一方面分析拉康语言精神分析学"解构的结构"的理论悖反,从而指出拉康主体性理论主体"缝合"的幻象及其不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尝试说明当代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主体建构的三条思路:从主体的文化寻找来重建交互主体的位置,从主体的语言构造来发现作为无意识的主体与作为语言的主体之间的同构关系,从主体的价值立场来论证主体的欲望生产及理性辖域之间的伦理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多义现象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多义现象进行研究是当今语义研究的一个热点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阴”和“阳”这两个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字的语义研究尚鲜有关注。通过原型范畴和认知隐喻的视角,我们详细地分析了“阴”和“阳”的语义发展特征,发现这两个字的语义已经形成错综复杂的语义网状结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征和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