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要扣紧人心必须十分讲究策略.现代模糊思想的提出和模糊语言学的发展,使广告语言更多地体现出带模糊性的说服力.然而,语言学家及业内人士对模糊概念却褒贬不一,有的极力强调这种模糊表达具有欺骗性,有的则认为这使广告语言更具魅力.本文在模糊理论、语义学和语用学基础上,对广告语进行了分析讨论,一分为二地看待广告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与摒弃.  相似文献   

2.
张芳明 《现代语文》2007,(4):128-128
鲁迅在《阿Q正传》中,对阿Q的原名作过饶有风趣的考证。鲁迅写道:“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  相似文献   

3.
在文论坛中,关于鲁迅小说中的阿Q是否具有革命性这一观点,历来争论很大。笔者从三个方面对阿Q的人物形象再做分析:阿Q的典型性格特征和他的糊涂思想,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鲁迅写此文的社会意义。从中可以看出,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却是精神胜利法,正是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又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加之他的糊涂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农民阶级的孤立,可以肯定的说,阿Q不可能具有  相似文献   

4.
张芳明 《现代语文》2007,(1):126-126
1921年11月27日晚,北京八道湾胡同十一号,一位个子不高、略微发胖的年轻人敲开了前院一间朝北的房门,迎出门的是刚搬来不到一周的鲁迅。  相似文献   

5.
莫军苗 《考试周刊》2009,(34):29-30
姚斯和伊塞尔确立的接受美学方法认为作品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重视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鲁迅的经典小说《阿Q正传》的创作正与接受美学的理论暗合,体现了接受美学的基本特征,重视期待视野,拉开了审美距离,从而使作品散发出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6.
与同时代的农民相比,阿Q的弱点缺点突出,但其独特的优点却更为他人所不具备,他有“精神胜利法”武器,更有维护自己人生基本权力的下意识,阿Q的下意识中积极的方面是对自己基本权利的维护。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改编门外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彩色故事片<阿Q正传>成功上映.由此,再次引发关于鲁迅及鲁迅名著<阿Q正传>改编问题的探讨.本文举例分述了鲁迅本人几次对<阿Q正传>改编的态度,重点就81版<阿Q正传>的改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马元 《语文知识》2000,(1):48-50
“酒”是鲁迅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奇妙道具。看吧,孔乙己来了,优雅地用指甲蘸着酒,在孩子们面前尽情展示“回”字的四种写法,他是如此的喜欢酒、以至腿被打折后仍然艰难地爬到酒店“温一碗酒”,只有在酒中,他遭到讥笑侮辱的“涨红的脸色”才“渐渐复了  相似文献   

9.
自古民间艺人创作的"言归正传"的作品,所讲述的都是社会底层游民企图凌驾于主流宗法社会秩序之上的梦想,《阿Q正传》同样写了这一内容,然而鲁迅并没有让阿Q实现梦想。从社会文化视角解读这部作品,可以看到"正传"二字所隐含的游民的梦想,也能感受到游民梦想无法实现的绝望,鲁迅的思考中固然有我们一直以来所关注的批判性锋芒,而更多的是关怀,是对游民挣扎生活中之梦想的同情,以及永难翻身之绝望的悲悯。  相似文献   

10.
莫莉 《文教资料》2009,(36):9-10
由于受传统大众解读方式的影响,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的“阿Q精神胜利”成了作品揭示国民劣根性的主要思想。文章作者全面研读作品,从恋爱、情感这一角度.对封建礼教中的两性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作品中“恋爱的悲剧”不仅仅是阿Q的,而是像阿Q样的一类人悲剧.也是那一代人或更多的中国人情感悲剧,从而将作品的思想内涵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加深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也加强了作品的讽刺力度。同时,也为我们研读作品指明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本在对鲁迅作品中阿Q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指出了这一典型在今天的现实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己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势力者,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  相似文献   

13.
鲁迅和夏目漱石是20世纪中国和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家,他们分别是中日两国现代文学象征性的存在,尽管两位身处异国,并素未谋面,但他们借助文学表达国民性改造、启蒙民众的理想与初衷是一致的. 以鲁迅的《阿Q正传》和夏目漱石的《哥儿》为代表性文本,通过对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文本细致研析,挖掘出其隐匿的丰富思想内涵,找寻出两位文学巨匠在创作上的异同,从而完成鲁迅和夏目漱石在跨越国界基础上的精神链接.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在其名《阿Q正传》中,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笔触,通过生动曲情节,为我们成功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尤其让人嘘唏感叹的是生活在当时旧中国农村社会最底层的流浪雇农阿Q,血内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其人身权受到了神种严重的侮辱与损害。自然,阿Q的悲惨遭遇,也同样包含了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正因如此,才使得这一形象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5.
16.
空间是人物形象生成及表现的具体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人的行为、思想,从而呈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阿Q正传》中,鲁迅将阿Q放置在等级森严的传统乡村空间未庄,被世俗浸染的神性空间祠与庵以及充满现代意味的城市,彰显了阿Q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不同的空间呈现出阿Q不同的性格特质,为人物何以为此提供了空间维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是享誉世界的名,它所塑造的“阿Q”已经成为社会共名,成为原型人物。除了阿Q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可以说也是赫赫有名,这就是“假洋鬼子”钱大少爷。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分章发表于《晨报副刊》,自1921年12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止,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署名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后收人小说集《呐喊》。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有三类词语用得十分俏皮有趣。  相似文献   

20.
在《阿Q正传》中,鲁迅分明是从胜利和失败两方面来描写啊Q的精神胜利的。所以,阿Q的精神胜利的属性,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看,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1阿Q精神的实质从阿Q精神胜利法的失败中,可以看到,他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能在精神领域发挥作用,只解决自尊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