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电流的效应”一节中,仅安排有电流的化学效应和磁效应二个实验装置图,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也只限于做好这两个演示实验,而对热效应则依照教材内容进行语言叙述,这样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缺乏很强的说服力,使热效应教学干枯无味,与其余两个效应的教学不相匹配。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十年制初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二册“电池”一节介绍了用伏打电池给小灯泡供电的演示实验,若采用发光二极管代替小灯泡,效果十分明显. 一般小灯泡需要几百毫安的电流才发光,在做伏打电池实验时,若用小灯泡来显示电流的存在,发光微弱且持续时间短;而一般发光二极管在电流为3mA时就可发光,正常工作电流仅为10mA,因此可选用正向电压为1.5V的红色或绿色发光二极管,用一只或数只并联来代替小灯泡显示电路中有无电流,能持续较长时间,可达一两分钟,而且更为灵敏.实验时二极管引线较长的为正极,接在钢片上,较短的为负…  相似文献   

3.
电流的三个效应(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是初中物理课上必做的演示实验,而中学物理实验室没有一个同时能够演示三个效应的仪器.笔者根据这一情况,经过反复试验设计做了一个演示电流三效应的演示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1 发挥实验仪器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针对大部分学生实验技能差 ,老师就为学生精心准备好第一节绪论课实验。如教“电学”时 ,演示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 ,我们用额定电压为 6 2V的灯泡和天线做成接收装置。让学生观察灯泡没有与电源相接 ,引起学生的思考 ,灯泡为什么会亮 ,为什么灯泡离发射波愈近灯愈亮 ,距离远灯泡光就弱 ,为什么接收方向与发射方向平行时 ,灯泡最亮 ,而垂直方向就不亮 ,并且让学生上讲台 ,自己动手演示 ,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 ,积极参与。如教“光学”时 ,…  相似文献   

5.
电流的三个效应(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是初中物理课上必做的演示实验,而中学物理实验室没有一个同时能够演示三个效应的仪器。笔根据这二情况。经过反复试验设计做了一个演示电流三效应的演示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讲授“电解质溶液”时,为了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电离理论,我们自制了一个“电离演示器”。装置如图所示,用六个15瓦灯泡并联,连接电源一端装一个开关,灯泡前各有一个容器(五个是烧杯,一个是配有加热装置的坩锅),容器中的电极和灯泡串联。  相似文献   

7.
断电自感现象的实验,一般采用如图一电路所示的装置。这个实验有三点不足之处。其一,不能显示感生电流的方向,从而不能说明断电时,在线圈上产生了与原电流方向相同的自感电动势。其二,自感电流通过小灯泡时,原电流的热效应在小灯泡上还未消失,原电流与自感电流的热效应混在一起。这样,断电后小灯泡闪亮的亮度,并不单由自感电流决定,说理不充分。其三,若线圈L的自感系数不够大,则断电时线圈产生自感电动势与自感电流,就不会使小灯泡发出比原来更强的亮光,那么自感现象现就根本看不出来。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课本第16章第1节“电流”,课安排观察“热得快”、“电熨斗”等常用电热器来了解电流的热效应;通过“电解硫酸铜溶液”的演示实验,来观察电流的化学效应。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做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交变电流教学时,教师一般都会做交变电流发电机发电的演示实验.将手摇发电机与小灯泡、演示电流表串联在一起组成实验电路.摇动手摇发电机的摇把,学生会观察到小灯泡的亮度不断变化,演示电流表的指针不断左右摆动.这个实验很形象地说明了交变电流的方向和周期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由于视觉暂留,学生无法观察到公用电网供给的交变电流通过灯泡时灯泡亮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乃至其他自然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电磁学教学中,常常需要演示某一电路中有无电流,电流方向如何。通常的做法是:在电路中接一电流计或白炽灯泡,观察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偏转,偏转方向如何,或观察白炽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采用电流计的优点是:它既能显示电路中有无电流,还能显示电流的方向及大小;缺点是:作为演示实验,许多同学都来观察一个电流计不方便。采用白炽灯泡,优点是用灯泡的亮与不亮来显示电路中有无电流,学生观察起…  相似文献   

11.
增加两块纸板实验效果更佳长阳县资丘教育组(443514)高正绪以往做《土壤的成分》演示实验“用酒精灯加热土壤”的效果总是不太理想,学生不容易观察到土壤冒烟的实验现象,今年,我对这个演示实验稍作改进,演示实验材料中增加了两块硬纸板(或纸片),使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电流的热效应时,验证“焦耳定律”是利用电流产生的热量使煤油温度升高,利用煤油的体积变化判断电流所产生热量的多少。但实验时所用器材较多,实验时间较长(主要是煤油温度变化的时间)。针对此实验的不足,笔者进行了改进,效果不错。1 实验器材学生电源1台,演示电阻箱1个,演示电流表2个,滑动变阻器1个,凡士林1瓶,火柴1盒,导线若干。2 实验原理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中有物质的导电性实验,采用小灯泡作为物质导电性的发光体,但实验现象不明显——小灯泡几乎不发光或者亮度极其微弱,根本看不到像教材上那样的“光芒四射”的现象。同时,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该实验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为此,运用实验室常用的电流计代替小灯泡,可在通电瞬间使电流计指针发生较大幅度的偏转,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操作既简单又安全,适合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14.
利用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可以演示一般照明电路中交流电的变化情形。实验电路如图示,a、b两端直接接在220V交流电源上,灯泡L用“220V、40W”或“220V、60W”的普通白炽灯泡即可,二极管选用最高反向工作电压较大(约400V)和最大正向工作电流较大(约100mA)的2CP系列小功率整流管。当合上电键K_1时,灯泡正常发亮。当断开K_1,分别单独合上K_2或K_3时,发现灯泡亮度明显降低,而且伴随有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15.
图一是自感现象的一个演示电路:把一个小灯泡和一个带铁芯的线圈并联在一个直流电源上。关闭电键K,待小灯泡正常发光后,突然断开电键K,小灯泡并不立即熄灭,反而更亮的一闪,然后才迅速熄灭掉。这确实是一个生动的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但有的同志在做这个演示实验时,却不易观察到“更亮的一闪”。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实验演示成功而又给予正确的解释呢?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碳还原氧化用的变化,是中学化学重点知识“碳的还原性”的事实基础。近半个世纪的中学化学教科书,都编排了这一变化作为演示实验.在这个演示实验的同一节教材中,还首次提出了“吸热现象”、“放热现象”、“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概念。因此,指明碳的热效应是必然的了.在五六十年代的教科书上,写明“碳使二氧化碳或氧化铜还原的反应是吸热反应”。(1)在八十年代以后的教科书上,回辟了碳还氧化铜的热效应问题,仅以碳燃烧等变化来说明以上几个概念。说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是错误的,回避其热效应也是…  相似文献   

17.
物理课本中关于自感现象的两个实验(见图1、图3),一般说来演示效果不好.演示通电自感现象时,灯泡A1亮度延迟时间太短.演示断电自感现象时,灯泡A 2的延迟时间更短,几乎是断电即灭,而且演示重复性差.学生从演示中不能获得比较鲜明直观的"自感阻碍电流变化"这一物理过程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8.
多角度地演示物理实验对教学大有裨益。这里向大家介绍从固体导体、液体导体和气体导体三个角度来演示“电流热效应”的方法,供参考。实验一说明固体导体中有电流时要发热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将10~20Ω的电阻丝绕在预先做好的空气温度计上,使用6V电源,只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物理》教材通常用图1、图2两个电路分别演示通电和断电时发生的自感现象。这种演示方法存在如下缺点:用两个电路分别演示通电和断电自感现象:演示通电自感现象的图1电路对断电后出现的自感现象显示不出来;演示断电自感现象的图2电路对通电后出现的自感现象显示不出来。因而,这种演示方法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个电路只能出现一种自感现象的错觉,不能准确地表现客观事实。此外,显示器件灯泡的亮度不与电流的大小成正比,因而不能正确反映电流的大小和变化,当然也不能指示电流方向,学生所观察到的不是完整的自感现象。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通断电自感现象演示实验,通常使用小灯泡作为显示元件,通过小灯泡的亮暗来粗略地显示电路中电流的变化,给学生一个定性的认识,但无法清楚地认识到电流变化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