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海波 《青年记者》2007,(22):132-134
杨刚(1905~1957),学名杨季徽,杨缤,笔名杨刚,中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在中国革命的洪流中,才华横溢的她被誉为"浩烈之徒"和"金箭女神"。从早年参加学生运动起,杨刚做过作家、记者、评论家、驻外记者、国际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女作家女记者杨刚,曾经担任过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秘书,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开国大典的盛况是由她报道出来的。周总理、邓大姐称赞她是“国家少有的女干部”。 1905年。杨刚出生于湖北省沔阳县(现为仙桃市)一个富裕家庭。八九岁就能赋诗作文,人称“小才女”。1928年春,杨刚被北平燕京大学英文系免试录取,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杨刚写了不少诗歌、散文、小说,并协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编译过《活的中国》。l928年秋,杨刚在燕京大学完成学业,第二年夏,赴香港接替萧乾任《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在报纸上宣传抗日民主,反对投降倒退,并发表  相似文献   

3.
忆杨刚同志     
1986年4月,我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讲学。经校方介绍,去独立城杜鲁门图书馆查阅战后初期英国对华政策的总统档案,意外地从一个卷宗中发现40年前杨刚向志写给杜鲁门总统的一封信。信用打字机打在两页白色打字纸上。第二页上信的末尾有用蓝墨水写的Yang Kang两字的签名。发信日期:1946年1月20日。地址:纽约市西69街116号。这是杨刚同志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文献。全文翻译如下: 亲爱的总统先生: 本人是中国重庆一家中文报纸的驻外记者。不过我现在只是以一名中华民国公民而不是以我的报纸的代表的身份写这封信。  相似文献   

4.
首都女记协纪念杨刚逝世40周年10月7日,首都女记协举行会议,纪念现代中国的杰出新闻工作者杨刚同志逝世40周年。杨刚生前的老朋友雷洁琼、爱泼斯坦、萧乾、冯亦代、龚普生、吴冷西、谭文瑞、高集等著名人士和人民日报副社长许中田参加了纪念会。杨刚(1905—...  相似文献   

5.
忆杨刚同志     
1986年4月,我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讲学。经校方介绍,去独立城杜鲁门图书馆查阅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总统档案,意外地从一个卷宗中发现40年前杨刚同志写给杜鲁门总统的一封信。信用打字机打在两页白色打字纸上。第二页上信  相似文献   

6.
1957年春天,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杨刚因车祸受到剧烈的脑震荡,休养了几个月后,到报社来上班了。因为有脑震荡的后遗症——经常头痛,她在报社编委会中的分工有了一点变动,主要是负责审阅副刊大样。我当时是文艺部的一名年轻编辑,正好值班划副刊版样,经常送大样到她办公室去。这中间她曾精心修改过我写的一篇已经上了版的文章——涉及一个国际问题。那次我去取样时,她对我说:“你写的文章我改了一些地方。”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细细看了修改之处,感到她改得好,有学问。 1957年9、10月之交的一天下午,我把文艺部领导(是林淡秋同志还是袁鹰同志看的,记不清了)  相似文献   

7.
杨刚,邓颖超称她为"党和人民的忠诚的优秀女儿",胡乔木对她的评价是"富有热情又富有独特风格和识见的难得的作家"。其实,她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杨刚生前是《人民日报》的副总编,她曾经编辑过《大众知识》、《大公报》,主编过香港、桂林、重庆的《大公报·文艺》,不仅如此,  相似文献   

8.
王润泽  孙婉露 《新闻界》2012,(16):77-78
杨刚( 1905 - 1957)原名杨季征,又名杨缤,祖籍湖北仙桃,出生于江西萍乡.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刚是她的笔名. 杨刚虽生于诗书官宦人家,却性格刚直、反叛.年轻时,她常将贝多芬头像带在身旁,将不向命运低头的音乐家视为自己的"前辈";为入共产党,她不惜与家庭断绝关系;抗日救亡中,曾与丈夫离婚,长期与女儿别离;为不受国民党之培训,不惜放弃去哈佛大学女子学院学习的机会.在《大公报》工作期间,曾因编辑事宜与总经理胡政之发生争执,因据理坚持,最后由胡政之道歉了事.  相似文献   

9.
杨刚(1905-1957),女,原名杨季徽,又名杨缤,笔名杨刚,湖北沔阳人一五岁时,杨刚上了家塾,开始了那个时代人生最初的熏陶:读“四书”、“五经”及史古籍;此外,还有商务印刷书馆出的新式教科书及地理。  相似文献   

10.
1957年春天,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杨刚因车祸受到剧烈的脑震荡,休养了几个月后,到报社来上班了。因为有脑震荡的后遗症——经常头痛,她在报社编委会中的分工有了一点变动,主要是负责审阅副刊大样。我当时是文艺部的一名年轻编辑,正好值班划副刊版样,经常送大样到她办公室去。这中间她曾精心修改过我写的一篇已经上了版的文章——涉及一个国际问题。那次我去取样时,她对我说:“你写的文章我改了一些地方。”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细细看了修改之处,  相似文献   

11.
早在抗战爆发之初,新记《大公报》就十分重视战地通讯.一批年轻力壮、勇敢无畏的记者冒着枪林弹雨上前线采访,其中成绩显著的有:范长江、孟秋江、陆诒、杨纪、高公、徐盈、赵惜梦、李天炽、张高峰等.《大公报》(桂林版)创刊后,战地通讯主要由杨纪、杨刚、高集和黄仁宇等人撰写.特别是杨刚写的《战地通信》系列,不仅在当时轰动一时,在今天看来,仍是研究抗战时期军队前线生活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写作》2005,(9):33-33
杨刚(1905-1957),湖北沔阳人,1928年因学业优秀被保荐免试进入北平燕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40年代,中国新闻界人才辈出,群星辉映。女记者杨刚更如慧星横空出世,虽然在新闻圈内为时不久,来去匆匆,却放射出奇异的光彩,风格独特,卓然成家。  相似文献   

14.
好党员刘衡     
“我象回到大地的安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前夕,人民日报社党委会和编委会要求各支部评选出一批好党员。在记者部的会上,大家一致推选刘衡同志。人民日报记者部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恢复重建的,四十多个记者中,既有新闻界熟知的老记者,也有写过不少好新闻的中年记者,还有一部分年轻力壮的记者。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推选刘衡同志为好党员呢? 1979年,刘衡同志错划右派的问题得到改正。她向党组织提出:“回到记者部,重新当记者”。当时,有些同志有顾虑。因为她已经57岁,超过了女干部退休的年龄,坐坐办公室还可以,当记者下去采访很辛苦,耽心她不能再四处奔波了。从1957年开始,她始终拒绝承认自己是  相似文献   

15.
怀念子冈     
著名女记者彭子冈于久病之后,在今年1月9日与世长辞了。熟悉她的同志都感到悲痛与惋惜。因为她毕生的实践充分证明,她是一位优秀的、为广大读者所深深喜爱的记者。我是子冈多年的同业,与她几度在一地并肩工作,有过较多的交往。我们都是30年代中期在上海参加工作的。她在生活书店的《妇女生活》任记者,我在《立报》编辑部做练习生。她文才出众,为刊物撰写的《史良访问记》、“鲁迅  相似文献   

16.
为人为文皆楷模──深切怀念蒋元椿同志人民日报国际部今年4月23日,我们的老主任蒋元椿同志因病去世。蒋元椿是我国新闻战线上的一位杰出的国际评论家和记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在频繁的行军、作战中,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军事报道任务,还写下了大批歌颂人民战...  相似文献   

17.
高峰同志于2013年1月28日逝世。我怀着哀伤的心情,怀念高峰同志心无旁骛,痴迷新闻,为党为人民奋力工作的精神。我与高峰同志在河北日报社一道工作几十年。她是我钦佩的一位女记者。她成果甚丰,声誉甚优。1987年,全国恢复评定新闻职称时,她是第一批被全国新闻高级职称评委会评为高级记者的。高峰同志在45年的新闻生涯中,乐其业,尽其责,竭其力,矢志不渝地为党、为人民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  相似文献   

18.
李国民 《新闻传播》2006,(11):65-66
最近,看到有关樊云芳同志事迹报道后,感触颇深。18年前,笔者在武汉参加全国高校校报研讨会期间,曾听过樊云芳同志应邀到会作的学术报告,并拜读了《我就是我——中年女记者樊云芳新闻作品选〉,被这位中年女记者的才华和成就所折服。殊不知,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冬樊云芳同志不幸患了癌症,4年后,她“死而复生”重返记者岗位,如今已退休但仍活跃在采访第一线。从樊云芳同志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期名记者忠诚党的新闻事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人民的高尚职业精神、职业品德。樊云芳同志的经历,对年轻记者编辑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颇具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斌 《声屏世界》2007,(4):66-66
很喜欢《无间道》里一句话:对不起,我是警察。做了记者后,也经常会说,对不起,我是记者。 对不起,我是记者,所以我要对社会负责任。美国著名记者奥普拉对个人责任就非常重视,她从未停止过呼吁设立严格限制枪支的法律、惩罚对儿童进行性犯罪的人。她成为电视明星后,以父亲的名义在她的母校田纳西州立大学设立了10项至今仍在设立的奖学金,她还给莫尔豪斯黑人学院提供了500万美元的资助。奥普拉说:“用这种方式活着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责任感是记者行文处世的道德基础,只有对社会负责,才能做一个良心记者。  相似文献   

20.
从香港赶来采访“两会”的记者群中,我已注意到她了——曾慧燕,举着照相机, 匆匆的脚步,款款的微笑。邓大姐会见港澳记者时,通过记协的同志介绍,我才知道她是香港《快报》的记者,在香港报业公会主办1983年度的比赛(注)中,她获得了中文组最佳记者、最佳特写作者,最佳一般性新闻写作三项嘉奖。她没有大专学历,半路出家,一个28岁的女性,在香港56家报纸的激烈竞争中奋斗,赢得胜利,有多么不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