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牛津词典将“后真相”(Post-Truth)确定为年度词汇以后,国内外多个学术领域关于这一现象的讨论热度持续不减。但是,后真相的产生和变化始终依附于西方的政治文化环境,在我国的语境中进一步讨论时不能完全挪用。本文梳理国内对后真相的探讨,从内涵和成因两个角度审视中国语境中的后真相,并提出新闻业应该如何应对。媒介信任的缺失和舆论场乱象被视为后真相在我国的突出表现,而技术归因则是最常见的解释路径。本文认为,应当正视后真相的危机背后蕴含的启示,通过构建信任真实,借助区块链技术和事实核查的方式,打破后真相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赖丹 《传媒》2022,(17):87-89
在“全民互联”的媒介语境下,网民把“主观事实”置于“客观事实”之前,形成了主观倾向大于事实真相的“后真相”叙事。本文从互联网媒介特性与“后真相”的关系入手,发现新闻“后真相”叙事的生成逻辑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技术赋权改变了话语权结构的权利逻辑;情感宣泄甚于理性参与的社交逻辑;利益取向诱导叙事功利化的利益逻辑。在这三种生成逻辑下“后真相”叙事的三种主要形式是反转叙事、情感叙事和体验叙事。  相似文献   

3.
谢杰  石兰夫 《今传媒》2023,(4):44-47
后真相时代,情绪在前,真相靠后,使得传统媒体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新闻专业主义受到了较大冲击,主流媒体面临着议题难以聚焦、逆火效应突出、理性让位于群氓情感的舆论引导困境。面对后真相时代舆论格局的新变化、新问题,本文提出主流媒体要从自身出发,健全传播体系,加强技术研判,联动意见领袖,贯通线上线下,担负起舆论引导的排头兵职责,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重新占领舆论高地。  相似文献   

4.
从"后真相"的现实特征出发,可以发现当前传播环境中真相供给和真相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亟须一种新的叙事模式进行调适,而非虚构叙事在叙事主体、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事主题等方面的诸多特质恰好与后真相传播语境形成了多维度的贴合,这种贴合使得非虚构叙事逐渐成为当下发展强劲的话语模式。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非虚构叙事仍须在防范主观化倾向、借力新媒体提高竞争力和开发更深远的社会意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李书仪 《新闻前哨》2022,(14):50-51
社交媒体盛行的“后真相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信息的生产机制、传播方式及受众的心理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即是掺杂着各种情绪、偏见与冲突的信息泛滥成灾,真相被淹没在喧嚣之中。由此带来的是我国舆论生态呈现出“立场预设、情感宣泄、真相迟到”的“后真相”特征,舆论环境日益动荡,舆论逆转也频频上演。本文以2021年5月9日发生的成都四十九中学生坠亡事件为例,从三个方面探究了“舆情反转”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规避舆情反转、构建良性舆情环境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语境下,舆论的产生有了新的特点和模式。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呈现一种互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本文研究发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在主流媒体和意见领袖依旧起较好的舆论引导作用的同时,受众对于新闻真相的获取变得更加主动。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改变了传播环境中的基本规则,新的传播介质和传播方式使受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判断和关联发生了显著变化,网络舆论环境也因此更加复杂.在新的媒体环境中,网络舆论引导者在发布信息、阐明真相、寻求沟通的过程中,只有客观认识互联网逻辑的复杂性,寻求、激活并整合网络中的关系元素,有效运用多种合力,才能使舆论引导产生实效.  相似文献   

8.
随着后情感社会的来临,加之新媒介生态的加速演进,情感转向客观上已经在我国新闻业实践中兴起。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重大战略部署下,我国主流媒体应当立足全媒体传播格局,合理运用情感表达策略,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当前我国主流媒体已经初步探索出情感融入新闻生产的可行实践路径,但在后真相语境下仍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从主流媒体情感转向的动力机制、情感表达的策略运用,以及后真相语境下过度情感化的风险等层面展开深入思考,并探讨新闻情感建设性的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经济建设发展中,后真相时代慢慢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研究探讨的主要课题,此时新闻舆论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舆论失焦现象加剧,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成为新时期发展关注的焦点。根据后真相和舆论失焦的理论知识,系统了解近些年社会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突发事件,分析后真相时代下舆论观点的非理性、舆论主体的转移性、网络环境的固化性等特征,明确舆论失焦现象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受众、自媒体、社会这三方面入手,根据反思内容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有助于在规划优化舆论环境中保障新媒体技术平台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符号、语境、推理和意义等是语用逻辑的关键概念。节目主持是一种符号传播现象,也是一种语用行为。主持人话语特性、意义输出、析出的过程我们可作语用逻辑层面的思考。主持人话语是主持人在特定语境中传递讯息的活动,它是制造与再造意义的交互过程。(一)主持人话语的特性1.表谓性主持人话语是一移动符号系统,其中的语词、词  相似文献   

11.
不断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强化文风建设是党在新闻舆论领域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表征。党的新闻文风建设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的理论逻辑,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以及坚持功能导向的实践逻辑,三者辩证统一,构成了新闻舆论工作自我革命的逻辑框架。新闻文风建设推动了媒介话语与政治话语的有效统一,形成了有关新闻文风建设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新闻理论。  相似文献   

12.
在媒介融合和媒介社会化大环境下,广告舆论和新闻舆论一样成为信息传播和话语表达的重要工具,广告舆论的功能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广告舆论研究的社会意义凸显。本文归纳了广告舆论研究状况,梳理了广告舆论研究的不同语境,提出广告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媒介融合、广告传播、舆论形成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析广告舆论研究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3.
董晓倩 《新闻世界》2010,(10):125-126
网络的及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改变了传播格局,为公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在这个崭新的空间里,网络暴力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入手,分析从不知真相到获知真相这一过程中,网民受情绪左右下形成的网络舆论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在伪真相下,网友偏激情绪引发了网络暴力,但是随着事情真相被揭露,网民情绪逐渐理智,网络舆论最终回归正常轨道。  相似文献   

14.
在众声喧哗的"后真相"时代,事实让位于情感、观点与立场,网络舆论失焦现象频频发生。本文结合现实案例,从大众媒体、受众、自媒体平台以及政府等多方面分析后真相时代舆论失焦产生的原因。社交媒体的情绪动员、互联网时代的受众狂欢、官方认证的姗姗来迟以及平台方的低调助攻都为舆论失焦提供滋生的土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后真相"时代网络空间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5,(5):31-35
本文从央视东莞报道引发的舆论风波出发,分析信息传播背后的深层逻辑:央视三重角色引发的价值观冲突、多元化传播平台对舆论的离散效应、央视官方背景引发的系统性对抗式解读、民间话语对官方话语的解构与重构。两个舆论场的存在,使舆论引导的无力化成为常态,长此以往将影响党和政府的执政威信。在分析当下舆论场上多元舆论主体话语权争夺情况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融合两个信息场和两个舆论场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网络舆论在"后真相时代"中的失范现象。通过对个案的梳理分析表明,在后真相时代公众意见和网络舆论的表达路径和指向,具有深层次、多方面的生成根源,该过程深刻地体现了"后真相"时代中网络传播的情绪化、社交化特点,同时也暴露出网络舆论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信息失真、主体失落、非理性与群体极化、网络暴力与舆论审判等。对此,网络舆论的规范需要从媒体、个体、传播环境和传播技术多个角度进行切入,以实现网络传播的高效性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格局被打破,新媒体打乱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业务生态,呈现出传统媒体人才向新媒体转移,新闻评论进行舆论引导的时效性不强等趋势,除此之外新媒体赋权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一枝独秀"的格局,民间话语权的释放削减了官方话语的权威性,这一系列的变化使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在舆论引导中遭遇困境,随着传播语境的变化,传统媒体可以借助品牌化战略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8.
孟建  卞清 《新闻传播》2011,(2):6-8,10
当下中国舆论生态发生了新的极为重大的变化,公共话语空间中的话语权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实现了再分配,话语秩序已全然改变.新的舆论环境需要新的舆论引导思路,本文对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互动和博弈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不妨改变以往单一考虑官方话语传播的思路,转向在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互动、博弈的动态关系中去考虑如何提高舆论引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Halliday语域理论,分析语境如何与新闻报道语篇交织在一起。语域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又可以分为语场(话语范围)、语旨(话语参与者)、语式(话语方式)。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语境因素中有任何一个因素变化,都会引起所交际意义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语篇的生成。本文以语域理论探讨语境条件与新闻报道语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内容为王'是我国近20年媒介实践的一个重要意指概念。在文本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内容为王'言说的四种话语模式:媒介经营话语、媒介竞争话语、媒介经验话语、媒介政治话语,并进而分析话语模式的交织与冲突;解释在政治、商业、技术多重张力下'内容为王'话语变迁的演进逻辑。认为'内容为王'的意指实践既随着媒介商业化转型和技术发展的语境变化而具有多义性和历时性,又嵌入社会权力和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中而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