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应放在阅读教学和作文训练上,两者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做到以读促写,而不能将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割裂、脱节。教师要按照语文工具性的特点推进教学,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根据单元结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各类文体的特点,掌握方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前人在读写结合教学方面研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为依据,认为初中作文必须遵循作文教学规律,以阅读为基础,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4.
名著反映的社会现实丰富而深刻,对于构筑自己的生活经验、健全人格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纠正经典名著阅读可不读的错误观念,为阅读经典名著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5.
李燕 《教学随笔》2016,(12):118-119
名著反映的社会现实丰富而深刻,对于构筑自己的生活经验、健全人格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纠正经典名著阅读可不读的错误观念,为阅读经典名著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6.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新的授课方式对于课程设计提出新的要求,涵盖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路径、学习评价、学习资源等都发生了变化.如何关照学生线上学习的身心发展需要,如何基于在线平台保障线上教学的质量,是学校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人大附中西山学校语文教师将线上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灵活性以及评价的过程性三方面进行探究,力求每一点都落在实处,优化语文读写教学实施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8.
一、紧扣教材进行读写训练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素有定评的名篇佳作,教师可加以精选,作为例文进行读写训练。  相似文献   

9.
10.
阅读与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层级训练是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的很好方法。层级训练的主要内容有:词句积累、感知主题。领悟写作技巧、观察与联想等。  相似文献   

11.
12.
在语文读写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一条可行的途径。针对小学生富于想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正是促进其思维全面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读写教学中,应研究读写训练的基本点,探索出加快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4.
15.
蒲梅 《青海教育》2011,(11):20-20
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密切相关。从心理学吸收与表达的角度来说,读(包括听)是吸收,写(包括说)是表达,吸收为表达奠基、引路,表达对吸收起着加深、拓展的作用。另外,就语文教学来说,吸收过程渗透着表达,  相似文献   

16.
场面描写却是学生习作中的软肋,因此平时上课时应多注意对场面描写的阅读积累与分解式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记叙文核心部分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就是“培养掌握语言的人”。 实践证明,在感知、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中,读写结合,相互贯 通,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的传统教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听着、答着犯困,便或玩、或打盹,或者思想开小差,于是大家在教改中大声疾呼: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改变被告诉、被灌输、被训练的地位。怎样改变 ?我们想出的一招就是:“换个思路备课”。比如教《太阳》这篇课文,老师备课不是像以往那样备自己讲的内容,也不是备自己“问”哪几个问题,而是想,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通读懂,还要提出自己乐于解决的问题。于是教师在备课时备了这样一个自学提纲在课堂上出示:   1自读课…  相似文献   

19.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可见,修辞手法是对语文的一种修饰,运用修辞手法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水平和语言组织能力上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在初中语文中阅读和写作也占据着很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将读与写结合在一起运用到语文修辞手法的教学中,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构建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堂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各阶段读写结合的训练侧重点;要注意读写结合训练方式的多元化;课例设计要注意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研究探索读写关系,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复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