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特殊国情又奋发有为的世界大国,这样的大国发展最高端的研究生教育具有世界共性,更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要进一步强化有世界水平的特色内涵建设;从五个维度分析了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和需要面对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要始终立足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要扎根中国大地建构理论体系,始终保持中国特色制度底色,善于弘扬中国优秀教育传统文化,同时能够为世界提供优秀教育范本的鲜明观点。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建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其中,"开辟"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道路"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发展"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由大变强"、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一、在十八大精神引领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得、劳有所行、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基本经验,不仅可以为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指导,还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启示。实践证明,坚持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以改革和创新为发展动力,坚持把教育公平作为基本的教育政策,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坚持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为保障,坚持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坚持以重点建设带动教育的整体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坚持依法治教等是党和政府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条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之路,是一条坚持党的领导发展教育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制度保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进行系统科学研究,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2年第12期《求是》杂志刊登了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同志的署名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文章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新发展党的教育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开创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既凝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经验,又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规律,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理论,又体现了中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又借鉴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既继承了我国教育的优良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0年,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90年,也是重视和推动人民教育事业不断实现历史性进步的90年。去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一重大论断是  相似文献   

9.
关晓 《学周刊C版》2019,(25):191-191
努力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是实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经之路.不但展示出了中国智慧与独特的教育思想,而且对于促进我国教育革的深入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对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意义进行了简要论述,旨在全面展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魅力,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是时代需要,也是时代必要。因此,通过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和拓宽大学生道路认同实践途径,以此加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1.
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是立国之本,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赋予了教育现代化新的使命,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也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教育技术还是陌生的新生事物,为一般人所不认识、不理解。本文从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与创新的重要性,以及教育技术对人的主体的解放,对于终身学习、学习社会化、教育国际化的深远意义进行了理念上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教育技术学是从一个领域发展到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其理论体系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该文分析了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列出了几个典型的理论体系框架,并指出了教育技术学发展的脉络,希望对当前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作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蕴含着更为深层也更为独特的形成机理,主要表现在:它承续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理论之魂,也发端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的实践之根,且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文化之脉,还肇基于习近平长时期基层工作经历的家国之本,又顺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方位的时代大势。也正是这五个方面的孕育成熟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终荣耀问世。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技术学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能力素质指标体系已不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必须从人文素质、理论素质、应用素质、创新素质四方面重新构建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灵活性的能力素质体系,培养大量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教育技术专门人才,为教育现代化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其形成、体系结构以及历史地位等方面考察,这一思想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等几个方面。准确把握这几个鲜明特征,有助于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6.
AECT新定义的特色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在2008年出版的《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一书中正式发布了新的教育技术定义。为使广大中国教育技术工作者、教育技术专业师生了解新定义的内容和与其相关的全面理论观点,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织专家翻译了这本著作。该书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新书出版之际,该文作者作为新定义的主要译者,通过AECT新定义与AECT94定义的比较,从学习、创造和职业道德规范等要素入手,阐述了新定义的主要特色以及对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技术本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中国教育技术本科教育是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猛,但由于专业知晓度低,改革迟缓,新时期的专业定位模糊,师资发展水平滞后等原因,出现了报考率低、在校生专业满意度下降、毕业生就业率滑坡的现象,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于加强专业宣传,重新确定专业定位,启动全国性专业评估,加速提升师资水平,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专业改革。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的方法论是其形成的重要哲学基础,五年来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是其实践来源,国情、世情、党情变化为其形成赋予时代内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其产生的重要理论基础。哲学基础、客观实践、现实基础、理论基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安涛  李艺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29-34,56
学科边界是学科的重要属性,教育技术学需要守正自身边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抽象,认识教育技术学的边界要先从认识教育技术边界开始。教育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其边界的划定可以从教育技术本体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变革和进步推动着教育技术边界的不断拓展。教育技术学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不但具有知识属性,还承载着社会属性,并具有明显的“国籍性”。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学科边界取决于其核心问题的理论关联度和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研究话题。同时,学科跨界成为教育技术学超越自我的发展动力,这是由教育技术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和学科性质决定的。教育技术学应从学科封闭走向学科间性,这既要树立教育技术研究的问题意识,还要加强独立学科意识。学科意识既是学科跨界的起点,也是学科跨界的归宿。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是铸魂育人的第一课堂,"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